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兼及"近代文学"问题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中国新文学与现代文学不是等同的概念.新文学始于1917年的文学革命,而现代文学则始于20世纪初,因为从20世纪初至1917年文学革命以前的文学中已经出现了与新文学的主要特征相通的因素.与此相关,本文对于把1840年至五四运动前夕的文学作为"近代文学"的文学史分期法也提出了商榷.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学界普遍认为始于五四文学革命,但是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学者通过多方面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纵观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的历史进程,处在世纪之交的戊戌变法运动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它的出现对于文学的变革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探究这一时期文学变革中所蕴含的现代因素不难发现,将现代文学的起点前移至维新变法是有依据的,并且能更进一步拓展现代文学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创立以来,有代表性的教材型现代文学史编写的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显著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秉承的是新民主主义文学史观;20世纪80年代钱理群等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是一种启蒙现代性文学史观。进入21世纪,丁帆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史》体现了民国文学史观的初步影响。  相似文献   

4.
20世纪40年代抗战时期的文学越来越受到研究界的重视,然而对于抗战时期文学的一些基本概念,研究界缺乏细致地考察和明确地界定."抗战文学"及其"解放区文学"、"国统区文学"、"大后方文学"、"沦陷区文学"等这些概念内涵外延不清,表述上有些混乱.这势必将影响抗战文学研究的进一步拓宽和深入.从现代文学三十年整体来看,重庆和北京、上海一样曾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中心,从重庆之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来看,也_一样可以命名一个文学派剔"渝派".笔者就是在考察并指出现存的抗战文学研究诸多概念的缺陷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概念,希望基于此能展开对抗战文学更进一步的研究并增深我们对于整个现代文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发起人之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鲁迅 ,其作品和精神不但在 2 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而且在 2 0世纪海外华文文学的第一个文学实体———南洋华文文学的滥觞过程中 ,也充分体现了他无可替代的影响与作用。直到战前 ,乃至当代 ,这种影响仍然存在并延续着。这一点 ,对于我们分析、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的滥觞、发展及其与中国 2 0世纪文学之间的血缘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王明科 《东方论坛》2005,(5):127-128,F0003
已著作等身的朱德发先生近年著作连连,从<五四文学新论>到<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转换>,从<评判与建构>到<世界化视野中的现代中国文学>,从<20世纪中国文学理性精神>到<穿越现代文学多维时空>(2004年12月山东文艺出版社),对中国现代文学做了全景的与聚焦的透视与解读.尤其是新著<穿越现代文学多维时空>,其对中国现代文学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在榛木苦丛生的现代文化深山大泽中与沧海滉漾浩瀚澎湃的现代文学研究格局里,始终拓宽自己的研究视界与加大研究的理论深度,笔者认为,这具体表现在三大方面.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中国文学史断代与分期应当根据文学发展的内在逻辑,这种内在逻辑主要体现于文学叙事结构的发展变化.本文认为,中国古典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在叙事结构上的断裂是20世纪初的1903-1905年,中国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在叙事结构上的断裂是1985年,据此提出中国现代文学始于1903-1905年,中国当代文学始于1985年.中国古典文学具有前现代性,中国现代文学具有现代性,中国当代文学具有后现代性.  相似文献   

8.
改造国民性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思想主题。相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树立的改造国民性传统而言,新时期文学对国民性的思索经历了一个回归、突破、疏离的历程。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整体上的理论自觉意识是在20世纪30年代表现出来的,这与马克思主义影响直接相关。20世纪30年代较为完整的批评理论首先出现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左翼文学批评家中,突出表现就是建立起整体阐释框架和"历时性"观照方式的"作家论"。左翼文学批评直接带动了20世纪30年代文学批评整体上的发展,具有说服力的是1936年完成的《中国新文学大系》。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叙事诗创作形态的出现及成长,是现代文化背景下中西文学碰撞与对话中形成的具有现代性的文学类型之一.本文通过对30年代叙事诗创作形态的描述,和它的文学成长经验与审美要求的历史考察分析,期望发现并探索叙事诗文体类型在现代文学整体中的演变及意义,以及对中国现代诗学文体形式核心骨架形成与发展的作用,从而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建立在具体的文学类型史叙述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主义思想家魏源大力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改革变通精神、淡泊名利精神、民族忧患精神、严于律己精神等高尚的道德精神。这些道德精神,既对当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建构和发展有过重大影响,又对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研究经过5种形态的理论阐发,完成了浪漫主义艺术理念的“中国化”过程,使现代中国文论围绕着浪漫艺术精神的诉求,在与现实主义权威话语的论争中,深化了本民族对文学艺术的见解,完成了本土文艺审美言说体系的现代化建构。20世纪中国文论史几乎成为了百年浪漫文学精神的辩护史。  相似文献   

13.
在提出两个基本范畴———学院精神和现代主义诗风的基础上 ,试图探讨两者的内生性的关系。意在说明 ,现代主义诗歌的发生因素之一端 :西南联大的学院精神对这一重要的诗歌形态的内在影响。这种影响以鲜明的智性风格为特征 ,在现代主义诗歌群体的形成以及其创作的特殊技法、表现手段乃至风格特征等方面留下了无法忽略的印痕 ,因而值得关注和进一步的重审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影视艺术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病症,如文化意识滞后、缺乏现代文化品格以及精英意识作祟、大众文化品格难立等等,影响着中国影视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只有以多元的文化立场如实反映多元的生活现实、满足多元的审美需要,将引导与适众相结合、批判与弘扬相结合,从而完成启蒙大众、服务大众等多重文化使命,才是中国影视创作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试图对先锋文学的文学精神和对当下文学创作的影响给出新的解析,认为先锋文学借助形式的革新将理想的文学精神呈现出来,既包括了对传统文化的内省和领悟,又拓展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内涵,并将二者融于一炉;不管先锋文学的形式革命多么强烈,都难以掩盖其应有的文学精神的指向,虽然先锋作家作为创作群体已经消失,但先锋文学的实验和探索在新生代那里得到了传承,丰富了当代文学的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16.
论江泽民对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卓越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宇文利 《南都学坛》2003,23(3):95-99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对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 ,激发民族成员的自豪感、自信心和培育民族群体的归属意识、进取意识和奋斗意识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领导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 ,江泽民同志清晰地看到民族精神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乃至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巨大精神推动作用 ,对民族精神问题高度重视并予以反复强调。他不但科学地定位了现时代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创造性地提出民族精神也是综合国力的论断 ,而且总结、提炼和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号召坚持和弘扬中国革命精神 ,提倡和鼓励发扬社会主义建设和创业精神 ,进而提出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时代命题。  相似文献   

17.
"企业家精神"研究文献的内容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我国企业家精神研究的文献进行科学的分析,有利于科学把握我国企业家精神的实质,进一步科学认识企业家精神,从而更加充分地发挥企业家精神在现代企业管理和社会进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西方语境下的“启蒙”精神的核心是理性精神。在中国语境下,“启蒙精神”被简单地等同于“科学精神”,“科学”这一概念更多地被用作指称一种实证的方法。此刻,科学精神的精神内核并不是西方意义上的理性精神。由于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科学精神被具体化为“写实主义”、“自然主义”的创作方法,因此,中国主流话剧的倡导者将话剧当成了一种用以宣传某种政治思想的工具而非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话剧的工具化证明了中国的“话剧精神”尚未建立的事实。  相似文献   

19.
艺术教育与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时代赋予人文精神不同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由于受到当今市场经济、外来文化和现代科技的影响与冲击 ,存在着重新阐释的问题。艺术是人类审美理想和对生活把握的一种方式 ,它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 ,具有认识和教育作用 ;艺术教育作为一种思想和情感教育 ,对于构筑和弘扬时代的人文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学的现代化 ,是传统中国社会进入现代社会以来 ,文学自身在中西文化交融冲突和继承民族本土文学传统的大背景中 ,追求能体现文学“现代性品格”的历史过程。左翼文学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发生 ,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以“左联”为中心的左翼文学思潮与创作 ,形成了新的文学传统和创作模式 ,对解放区文学、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新时期文学以及当下动态发展的中国文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左翼文学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态 ,展现出与中国文学现代化追求的复杂而曲折的关系。鲁迅、茅盾和一些对文学艺术本质有着精深把握的左翼理论家、创作家对左翼文学精神的理解及其创作 ,真正代表左翼文学全部内涵的现代文学意识 ,同一度造成当代文学发展之路窄化甚至停滞的极“左”文艺思潮、文学观念有本质区别。论文粗略勾勒了左翼文学精神对 2 0世纪中国文学整体面貌和文学现代化的影响 ,概括总结了左翼文学精神及其影响下不同时期创作的得失和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