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邱少旭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2):156-159
近年来,我国的读经热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山东教育厅对经典的删节也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传统文化经典是中华文化的根基所在,若轻易删节经典,则会破坏文本的完整性,不利于文化的传承,也不利于学生思考能力、创新思维和批判精神的培养。对其中过时的内容,人们应以"了解之同情"的心态对待,同时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探讨的方式读经,从而跳... 相似文献
3.
4.
6.
8.
9.
10.
11.
12.
13.
14.
15.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穿西装、打领带,前卫的莫西干发型染成鲜艳的红色,脚边立着一只贴满航空公司托运标签的行李箱,身旁的牌子上写着“拍照1元、合影100元”……很难想象,这位型男是一位街头行乞的乞丐。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论新诗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冕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2(5):1-14
该文对20世纪中国新诗发展历程重新进行总体性的审视,指出诗在中国往往能够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兆,超负荷地拥有和承担艺术以外的职能。1979年兴起的新诗潮和以后出现的后新诗潮,其基本情绪是沉郁、感伤,体现了古老的群体意识和陌生的个体意识的最佳结合,艺术形式产生变化,但诗质却没有或甚少变化。新诗潮是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的先导,其价值在于以自身的完成为革命诗歌运动画了一个句号,又以自身的试探为第二次诗意革命画了一个冒号。新诗潮对生命内在世界的发现,不但为后新思潮提供一片崭新的大陆,而且也使中国新诗在冲决“民族性”的羁束之后进入世界现代诗的总格局。 相似文献
20.
刘家骥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2)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我国社会、政治形势的巨大变化,诗坛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重要的一个特点是有相当多的年轻人锐意创新、把目光转向被冷落的李金发、戴望舒及九叶派诗诗人、转向西方现代主义,写出一些从内容到形式都与我们习惯的30年代以来的现实主义诗歌迥然不同的作品。他们虎虎有生气,在新诗发展的长河中掀起一股汹涌奔腾令人或欣喜或惊愕的潮流。这股潮流姑称之曰新诗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