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咄咄吟》是反映鸦片战争中重要战役之一——奕经东征之役——的史诗。作者贝青乔,(1810一约1863)字子木,江苏吴县人,诸生。其著作除《咄咄吟》外,还有《半行庵诗存》、《苗俗记》等行世。 鸦片战争初期,在林则徐、邓廷桢等的主持下,禁烟和抗战都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不久,投降派得势,道光帝撤了林、邓的职,局面日非。到广东取代林则徐的琦善放手卖  相似文献   

2.
中英在香港回归问题上的几次斗争赵文静作者:赵文静,焦作4541501840年鸦片战争后,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中英北京条约》和《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三个不平等的条约,逐渐把香港地区(香港岛、九龙、新界)沦为它的殖民地。英国的...  相似文献   

3.
林则徐被迫光皇帝革职查办的原因,从前一直认为是由于受琦善、伊里布·奕山等人的诬陷,以及道光皇帝被英军的威势所吓而致。本文认为这不是林则徐被革职的全部原因。林则徐等人到广州后,尽改道光皇帝给他的既定方针,采取的禁烟措施与前不一,不能顺承“天朝圣意”,触怒了道光皇帝,是林则徐被革职的又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鸦片战争时期有两个影响很大的思想家,一个是龚自珍,一个是魏源。人们常常龚、魏并称。然而由于魏源多活了十几年,亲自参加了反侵略的鸦片战争,因而他对侵略者的认识,对西方世界的了解,都大大超过了龚自珍。 魏源是湖南邵阳人,出身于地主家庭,生于一七九四年,卒于一八五七年。在鸦片战争正式爆发之前,他积极参加了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在鸦片战争中,他又和主战派坚定地站在一起,积极参与了反抗英国侵略者的斗争。在斗争中,英国侵略者的凶  相似文献   

5.
在长达百年的时间里,租界作为列强侵略中国的跳板,严重侵害了中国的主权。可是谁知道它的出现,竟然是一名英国领事和一名中国地方官交易的结果。英领事“挤”进上海城《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被开辟为通商口岸。条约签订之初,散居在上海的英国商人和传教士只有25人。但参加条约签订的英国侵略军头子璞鼎查却认定中英贸易会迅速增长,来华英国人将大幅增加。于是,他决定预选英国人在上海的居留区。1842年12月,璞鼎查推荐巴富尔上尉为首任英国驻  相似文献   

6.
晚清广东禁烟期间,钦差大臣林则徐曾与广东督粮道王笃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但魏源、芍塘居士等学者一般都认为王笃曾向抚粤大臣琦善、道光皇帝两次谮毁林则徐,致使林氏革职遭贬,以至遣戍边疆。本文一方面考辨王笃力挺林则徐"主战"政见,对琦善等"主和"行为极尽控诉,且因卸职离粤而未参与议和诸事务,故王笃向琦善"谮毁"林氏不足成立。另一方面详证,林、王关系渐趋破裂缘于王笃与林氏禁烟举措的政见相左,并终因王笃亲近穆党行"造膝之言"中伤林氏,故二人友谊遂止。  相似文献   

7.
四《澳门新闻纸》的翻译,为林则徐打开了一扇放眼全球的窗口,同时,也帮助他开始接触近代世界,看到早已开始的西方殖民者强迫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历史进程;从而对渡海东来的西方侵略者的某些特征及其活动规律,感性认识逐渐加深。前已提及,英国向阿富汗等地扩张,巳接近西藏。林则徐把这条新闻编入《澳门月报》时,还选入有关英国“先在印度不过贸易,后却全得了地方,又得新奇坡,又似有谋澳门、小吕宋(菲律宾)之意,又似有犯中国之意”等报导)。另一条新闻又使林则徐获知:英国人“向来皆以为中国系半入王化之人”,即视中国为半开化的国家。为了  相似文献   

8.
魏源(1794年——1857年),字默深,湖南邵阳人。早年崇尚程朱理学,后从经学家刘逢禄学今文经学。在学术上他提倡“通经致用”。反对逃避现实,埋头考据的学风。曾在江宁布政使贺长龄、两湖总督陶澍、两江总督裕谦、江苏巡抚林则徐等署中任幕僚。在此期间耳闻目睹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英国侵略者的猖狂,受到很大刺激,立志发愤著书,以激发人们的爱国心。魏源一生著述很多,尤其是在林则徐的《四州志》基础上编著的《海国图志》在历史上  相似文献   

9.
《英军退还舟山条约》,是1846年4月4日(道光二十六年三月九日)由两广总督耆英与英国驻华公使德庇时在虎门签订的。它是英军侵占定海,并据以进行讹诈、再讹诈的历史纪录。一、占领与反抗 1840年6月,鸦片战争正式爆发。7月5日,英舰船26艘出现在定海海面。这事,林则徐事前就曾移文闽海江浙,望其刻意防范英军舍粵他犯。可是,江浙大吏却以为事不  相似文献   

10.
1839年6月,林则徐在广州虎门销毁西方殖民者贩运到中国的鸦片,标志着清朝政府禁烟运动以暂时的成功告一段落,这是近代中外交涉史中一次难得的成功例证。长期以来,史学界在论及禁烟运动过程中的矛盾冲突时,往往把林则徐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以及他同朝廷权贵琦善、穆彰阿等人的矛盾相提并论,一概视为禁烟与反禁烟的矛盾。于是,人们也就顺  相似文献   

11.
蒋廷黻关于鸦片战争的史论观点是:1.英国没有图谋中国的野心,到中国来只是一心一意做生意。2.鸦片战争是由于林则徐禁烟引起的,林是个只顾惜个人名誉而不顾国家安危的伪君子。3.英国的武器精良,技术先进,中国的失败是客观条件早就决定了的。4.中国不懂外交和国际公法,而这是当时解决中国问题的唯一途径。只有琦善懂得外交,他在鸦片战争中是有功的,不该蒙受“卖国贼”的恶名。本文对以上观点逐一批驳,并指出:抗拒英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与吸收西方先进技术、工业文明完全是两回事;没有国家主权的独立自主,就不可能有国家的民主自由与平等,因崇洋而产生的失败主义和投降主义必然使中国沦为殖民地;琦善投降卖国的铁案不可翻,林则徐抗英禁烟的气节不可辱。  相似文献   

12.
琦善承命赴广州办理交涉,起于1840年12月5日,即他抵粤接林则徐两广总督印的第二天,止于1841年2月26日,即他被“革职锁拏”逮京问罪的前十五天。前后虽仅八十三天,但在琦善的宦海生涯中却是个大波澜,也是近代风云史图上不容忽视的一个卷面。然而,这段史实以及对其所进行的评价,百多年来的一些史著,包括魏源的《道光洋艘征抚记》在内,都多有不确,很有必要在严谨考证的基础上加以澄清。笔者正是本着这一精神、采纪事本末体写此拙文,敬祈学界赐教。  相似文献   

13.
当前全球华人在喜迎香港回归之际,一定会想起历史上香港是如何丢失的那段屈辱历史.鸦片战争初期,英国侵略军在1841年1月26日强占香港前,英国全权代表义律曾在澳门单方面发布公告,诡称他已与中国钦差大臣两广总督琦善签订了《初步协定》.其中包括以下四款:  相似文献   

14.
英国发动的第二次侵藏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其背景主要有两方面:一,西藏对中英分别于1890年和1893年签订的《中英会议藏印条约》、《中英会议藏印条款》采取不承认态度,导致英国在条约中规定的利益无法实现;二,西藏与俄国亲近以反抗英国,而当时俄国是英国侵略西藏的主要竞争对手。因此,为了实现条约中的利益以及不让俄国在争夺西藏中占得上风,英国遂于1903年发动了第二次侵藏战争。  相似文献   

15.
孔见 《中华魂》2017,(6):65-66
因故重读了上海古籍出版社于上世纪70年代出版的《林则徐诗文选注》,对林则徐不顾个人安危全力以赴反抗外国侵略者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加钦佩。现据《选注》略抒感怀。1840年,英国资产阶级为保护其向中国推销鸦片,公然发动了武装入侵。  相似文献   

16.
一九○四年(实际从一九○三年底开始)英帝国主义以它当时的殖民地印度为据点,对西藏进行了一次武装侵略,对我国领土完整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本文拟就这一事件进行一些剖析。 (一) 自英国变印度为其殖民地之后,对我国西藏地区就存有控制、侵吞之心。一八八八年,英国借口藏军越界驻防,公然从印度派遣英军侵入西藏,占领隆吐山,扬言清政府如不按其条件与之谈判,即将大举入侵。清政府在英国军事威肋和外交讹诈下,唯命是从,答应英国要求,派出代表,于一八九○年在加尔各答同英国签订了《中英会议藏印条约》(以下称一八九○年条约)。清政府在这个条约中承认哲孟雄(即锡金)为英国保护  相似文献   

17.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屈辱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在该条约第二款中规定:中国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为通商口岸,史称"五口通商".这一时期指的是从1843年到1858年《天津条约》签定后,中国沿江、沿海更多的口岸被开放.英国侵略者选择上述五个口岸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批开放城市的动因,首先是这五个口岸城市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其次,这五个城市均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工商业中心.  相似文献   

18.
本刊1984年第1期和1986年第3期,曾先后发表过两份由林则徐第五世孙林纪熹和林永俣提供的林则徐遗稿一《乙已日记》和《洋事杂录》,受到国内外学者、读者和有关人士的重视与欢迎。本期发表的林则徐使粤、督粤时期的未刊奏稿27件,选自林氏家藏抄本《使粤奏稿》、《两广奏稿》复印件,承林则徐第六世孙女林岷和第六代孙林坚姐弟俩人提供并亲自校点。这是本刊第三次发表林氏后裔提供的林则徐遗稿。谨借此机会,向关心和支持本刊三次发表林则徐遗稿的林氏后裔凌青(林墨卿)、傅秀(林锦双)、林子东、林永俣、林纪焘、林纪熹、林岷、林坚等同志,以及有关单位和有关同志,表示感谢,并盼今后能继续得到林氏后裔和各界人士的支持,希望有更多林则徐未刊遗稿早日公诸于世。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英国著名的外交家、政治家帕麦斯顿(1784—1865),出身于爱尔兰贵族世家,一生为英国主导欧洲事分和向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进行殖民扩张,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他担任英国外交大臣和首相期间,连续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使中国沦入半殖民地深渊。  相似文献   

20.
自《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立总理衙门,各国公使成功进驻京城,中西方都开始调整自己的政策,逐渐建立起"合作"关系。然而,在进入1870年代后,随着地方上中外冲突增多、西方各国对中国市场争夺加剧,"合作政策"屡遭挑战,"合作"关系也濒临破裂。英国外交官威妥玛曾经是"合作政策"的坚定支持者,自1870年开始成为英国驻华全权大使。在经历了诸多合作失败的事件后,威妥玛终没能挽救这一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