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嬿华:四川之行,久久难忘 2012年夏天,当时我大三,跟同学和老师去了四川一个礼拜,这趟旅行,让我久久难忘.其中最难忘的,是九寨沟.我在北京待的时间比较长,之前也去过海南、安徽、广西等,那次九寨沟之旅,我特别震撼.在城市生活久了,很少看到大自然的东西,我认为九寨沟是我迄今为止看到过的最美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最近,北京的一个朋友给我打电话,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他们学校从本市的另一所学校聘请了一名外籍教师,用了一段时间,结果发现这个人不但不能胜任教学工作,而且非常不友好,经学校教育批评,仍不思改正,还蛮不讲理,胡搅蛮缠,学生们拒绝上他的课;学校不得不提前解除他的合同.我问,这个人是否有推荐信.他说,有,推荐信把这个外籍教师说成了一朵花.我又问,你们去调查了吗?他说,没有,人家是名校,我们就相信了,没想到,反而上了当.我不客气地说,你怎么能只相信推荐信呢?你应该去学校调查,要去听课,要找合作教师和学生谈话,听他们的反映.要找学校外事处了解情况.然后,再确定是否聘请.  相似文献   

3.
不由自主地开始想念菲利普了.菲利普是我的高中外教,来自美国路易斯安那,那个他每每向我们介绍时,都会满带着自豪的城市.犹记得他第一次给我们上课时,虔诚地说:"路易斯安那是我的家,身体之家,灵魂之家."眉宇间闪烁着诗人般温柔的思念. 邮箱里他最近一封邮件来自2014年3月,他写道:"嗨,童,我依旧感到困惑的是,为什么中国学生的好习惯难以形成?尤其是我在马来西亚发现,这里的学生拥有很多中国学生不具备的特质……"脑海里浮现出他第一次和我们说起"困惑"这个词语时的画面.那天外教课上,他叫我们依次教他说一句普通话,他别扭的发音引来同学们此起彼伏的笑声.他没有生气,只是严肃地摸了摸金色的短胡子,失望地叹了口气,若有所思地闭上了眼睛,然后又缓慢地睁开,问我们:"你们怎么可以嘲笑一个虚心学习语言的老外?这太让我困惑了."教室里的笑声戛然而止,我们沉默了,几十张尴尬又惭愧的脸庞都躲到了各自的胸前.  相似文献   

4.
2008年5月12日,地球将自己撕裂,通往地狱的入口沿着四川的地震裂缝就此打开了. "地狱"一词不仅仅是个比喻.此次地震波及地域很广,数千万灾民哀号着、嘶吼着,近9万人罹难或失踪. 那时,我开始了新书《太阳升起——"美国小哥"见证中国扶贫奇迹》的撰写.按理说,我本该在震区的,但因日程有变,我没能赶赴现场.后来,整整8个...  相似文献   

5.
职场趣事     
1.同事问我:"如果你中了五百万,你准备做什么?"我:"去北京买套房。"同事:"那剩下的钱呢?"我:"剩下的按揭呗。"2.学驾照时,悄悄给教练递了个红包:"一点小意思,不成敬意,您拿去抽烟。"没成想教练正义凛然地说:"对不起,我们有规定,不能收红包。"说完把红包塞回给我,留下了钱!3.到深圳出差归来。同事问我:"深圳好玩吗?"  相似文献   

6.
奥莉娅(PronkinaOlga)来自俄罗斯西南部的奔萨州奔萨市,距离莫斯科640公里,很少有中国人听过这个地方。这里地处平原,被茂密的森林包围,盛产各种农产品,还出了很多演员、学者和运动员。2009年,奥莉娅跟随中国丈夫来到中国,扎根兰州,再也没有离开。"保护自己,就是保护他人"在新冠肺炎疫情来袭之际,奥莉娅远在俄罗斯的妈妈一遍一遍给她打电话,哭着说,"孩子,你回俄罗斯来隔离吧,我们这里没有病毒"。奥莉娅一边安慰她的妈妈一边说:"我哪儿也不去,就在兰州,就在中国。这里有我的家庭,我的学生,我的敦煌!"  相似文献   

7.
每年大约有50余万人次外国专家来中国工作,而来旅游、求学的外国人数量则更多,这些外国人在中国一旦生病,看病就成了大难题. 在中国看病的六大难题 "我们希望所有在华的外国专家如果去看病,一说哪里不舒服,医生马上能明白.但中国能够提供这样服务的医生很少."  相似文献   

8.
“很多人问我,为何这么喜欢中国.这个问题我实在答不上来,因为我对每个居住的地方都很热爱.我很爱天津,我总是做着感兴趣的工作,感到心满意足.”江南(Jeanne Riether)这样说. 这位美国女士已经在中国生活20年了,1996年定居中国后,她先后在广州、重庆、哈尔滨、天津等地居住和生活过,这些年她已闯荡过我国的大江南北,经历过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和去年的天津港“8· 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并奔赴救护前线.她说自己有颗中国心,希望能够拿到中国的永居身份,一直待在中国.  相似文献   

9.
2010年1月21日,中日合作"地震心理援助人才培养项目"第二期骨干培训班在成都开班.来自四川、甘肃和陕西地震灾区的100名学员由教育领域、社会工作领域和医疗专业领域选出的优秀学员组成,是能够相对固定在灾区持续开展心理援助、或者受培训后能够在项目示范点开展心理援助的工作人员.这只是近年来中日双方成功合作的一个缩影,其中又以JICA的合作最为频繁.本文我们将随着时间、跟着镜头去感触,汶川"5·12"特大地震发生后,日本专家朋友是怎样给我们以无私帮助的.  相似文献   

10.
1982年,北京师范学院邀请我讲学,这是我第一次来到中国任教,我原先以为去中国就像去月球一样遥远,但我很快就发现这是我的第二个家。我早就知道像中国这样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会给人以很多审美上的愉悦,到了中国以后我很快发现  相似文献   

11.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又一个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我们告别2021年,迎来2022年. "回首这一年,意义非凡.我们亲历了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新年前夕,习近平主席发表二○二二年新年贺词,回顾难忘的"中国声音、中国瞬间、中国故事",点赞"无数平凡英雄拼搏奋斗,汇聚成新时代中国昂扬奋进的洪流".习近平主席铿锵...  相似文献   

12.
正在中国已住了11年,除了回新西兰做短暂的停留,参加几场家庭婚礼外,我一直待在这个国家。我希望我能用日记详细地记下这段中国时光。我没想过要在这儿待这么久,但我现在仍然住在中国。我在这里的梦想还没有完成:我要去江西的乡村地区并在那儿创立幼儿教育学校。我清楚我想要去的地方,但一切都要慢慢来。故事开始于2002年10月17日。当时的一切仍然历历  相似文献   

13.
2016"外教看中国"摄影展评活动吸引了来自35个国家的300余名外国专家的1000多幅作品参评. 外教的镜头中有多彩的九寨沟、壮阔的黄果树、巍峨的嘉峪关等华夏的美丽风景;也有基诺族情侣对唱山歌、蒙古族少年策马扬鞭等各族的独特民俗;更有他们在孔子故里泼墨挥毫、在市民公园切磋太极等外教在中国的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14.
正朋友说起A:"他回中国去了。做了一家银行的CTO(首席技术官)。"我惊讶!疑惑地望着他:"是吗?"朋友确信地点点头。印象中,硅谷的人回去了一些,因为他们是搞电子通信网络之类时髦的科技,中国正需要这些,况且创业成本并不高。生活在传统工业的底特律,回归似乎跟我们关系并不大,因为技术并不时尚,而且机械与汽车工业的投资让人望而却步。可突然有一天,发现身边的确有些人回去了。有的做了"长江学者";有的办起了自己的公司;有的当上高  相似文献   

15.
"如果有个地方有些未知的东西在等我,我一定会去遇见它."鹤岗大步如是说. 初结缘,此情须问天 5年前,中文对于这位来自日本神户的中年男子来说,仍是陌生的神秘符号.那时,中日关系恶化,身处日本的鹤岗大步时常能在电视上看到关于中国的消息,厌倦了官方对中国单方面"恶"消息的宣传,鹤岗大步渴望亲自去丈量中国."出于这个原因,我将自己置身于中国,也因此邂逅了许多中国人."  相似文献   

16.
一位社会心理学家这样说:"我们期望学生犯错误,因为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便可争取明天的成功."作为教师,我们绝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去要求学生,更不该去追求学生的绝对正确,犯错误是孩子的权利!要允许学生出错,并将"错误"作为一种促进学生情感发展、智力发展的教育资源,正确巧妙地加以利用.我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丁作中,有意识地进行了观察,对于课堂中学生的错误进行了归类,并就如何应对学生的错误作了尝试.  相似文献   

17.
雕刻人生     
有一次我去拜访一位雕刻家.在他家园子里,堆着一堆树根.雕刻家从中随意抽出一段树根,问我:"你说,这像什么?"我看不出这树根像什么,便说:"一段树根呗."雕刻家拿出一把雕刻刀,在树根上雕刻起来.不一会儿,开始什么都不像的树根,竞成了一匹栩栩如生的骏马.  相似文献   

18.
决定到中国 沙博理是中国籍美国人.他说:"我在中国的时间比出生地美国长,我对中国的感情比生我、养我的美国深."入乡随俗,沙博理喜欢吃中国菜,夏穿中式布鞋,冬穿中式丝棉袄,每天清晨练太极拳.中国朋友都说他比中国人还像中国人.每3年一次探亲假,可他一回到美国假期还没有过完,就急着要回中国来."我自己也不明白,我为什么这样离不开中国!"  相似文献   

19.
儿童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让学生尽可能去"想"、"看"、"画"、"说"、"做"、质疑和授以"点石成金"的方法.只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给学生留下时间、空间和机会,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去想、去看、去说、去画、去做、去怀疑、既教给学习方法,有教给获取知识的途径.就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意识.  相似文献   

20.
刘博画虎集     
正画里话外"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爱是艺术的种子,只有保持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并时刻关注生活、感受生活的人才能有炽热的情感去发现美、创造美;只有单纯地把爱倾注于整个绘画过程中才能使每一幅作品充满灵气;只有充满灵气的作品才能随着时间的足迹经久不息。一路走来,无论是写生还是创作,我都是持一颗发自内心深处朴实真诚的心去领会自然带给我们的启示,然后成竹于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