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南端的新加坡岛及周围众小岛上。作为一个城市岛国,新加坡没有腹地,同时也缺乏自然资源,但其经济发展却相当快。如今,它已发展成为东南亚地区重要的金融中心、运输中心和国际贸易中转站,世界电子产品重要制造中心和第三大炼油中心。其经济发展模式也从初期的劳动密集型工业,逐步过渡到具有高附加值的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和高科技产业,进而发展到目前的信息产业等知识密集型经济。这块“弹丸之地”能够产生如此的“奇迹”,与其有效地吸引、使用和开发各类人才,特别是国际化人才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2.
汪怿  徐珲 《人才开发》2004,(3):42-44
新加坡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但富有成效地吸引了众多来自各地的国际化人才。纵观新加坡的实践,我们可以看出,政府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功不可没。梳理新加坡有关政策措施,对我们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建设国际化人才高地具有借鉴意义。 一、人才资源:新加坡经济起飞的关键要素 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南端的新加坡及周围众小岛上,面积618平方公里,人口287.4万。作为一个城市岛国,新加坡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发达国家,最优秀的人都去经商,新加坡却需要把这些最优秀的人才吸引来从政,这正是新加坡以精英治国取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据日本新华侨报网报道,近年来,日本经济长期低迷,日本企业不断开拓以亚洲市场为主的海外市场。而来自亚洲各国的留学生无疑是日本公司拓展海外市场的"最佳向导"。为招揽高素质人才赴日留学,近日,日本相关机构筹划成立专门招收亚洲留学生的研究生院(日本称“大学院”)。  相似文献   

5.
一个企业在人才引进问题上,采取什么样的人才引进战略是至关重要的,人才引进战略不一样,其人才引进的效果将是截然不同的。在人才引进战略上,笔者十分赞赏美国微软公司的追随人才战略。1998年11月5日,美国微软中田研究院的成立之日,微软首席技术官奈梅·梅尔沃德说:“科学研究管理的关键在于如何找到这些人才,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让他们的好奇心和专业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创造出新的了不起的发明。因为人才是成功的先决条件,我们决定追随人才,到人才济济的地方开设研究分院”。对此,微软  相似文献   

6.
内阁资政李光耀说,新加坡必须到国外去招揽人才,新加坡人因此必须改变心态,不然,我们将在这场同世界其他城市的竞赛中被淘汰。新加坡需要顶尖的人才,来保持足够的竞争力。 “要取得一流的人才,我们就必须吸收那些还未攀上顶峰,但正朝顶峰前进的人才,因为在他们30多岁时,我们还不知道他们当中哪些能达到顶峰。只有在他们到40、50和60多岁时,我们才能知道谁能达到顶峰。这是保障我们的将来的做法。”我们是同世界的城市竞争,竞争对象不只是吉隆坡、曼谷、雅加达、马尼拉、香港和悉尼。目前,银行业的竞争已经全球化了,不久,其他的许  相似文献   

7.
吸引人才,企业是主体。企业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薪资、福利、职位、股权等物质的和精神的因素吸引人才,增加人才对企业的向心力,不但能引得来,还要能留得住。  相似文献   

8.
新员工培训新人来了首先是企业文化的培训,然后是公司基本制度的培训,让新人对公司从文化到各方面都有了解和感受。最具吸引力的是各部门都有专业培训,由清华的教授直接指导,人才在这里可以紧跟时代,学到最先进的东西;同方的工作环境和比较全面的业务培训可以使单一人才成长为跨多个专业的综合性技术人才。同方还和清华大学共同设立了“硕士培养站”,培养工作优秀的本科学历员工,使他们获得硕士学位,为其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9.
乌鲁木齐县果蔬研究所多年来在果蔬生产试验研究推广方面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绩,特别是在保护地果蔬生产研究领域中始终走在自治区前列。今年,通过自治区外国专家局和乌鲁木齐市引进国外智力处牵线搭桥,他们与法国ECTI专家组织联系,聘请到了法国果树专家PrunierJean-Pierre先生来所进行了历时半个月的技术交流。Prunier先生对微生物学有很深的研究,在交流中针对果树的黄化病防治提出根砧、调节土壤PH值等方法,还分析了水量与黄化病的关系等进行了细致研究与探讨。技术交流工作采取实地调查、技术座谈、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交叉进行,先后安…  相似文献   

10.
李颖 《人才瞭望》2009,(10):11-13
2009年7月10日,《中国青年报》刊发《高中生抢滩“洋高考”调查》一文,引发读者热议.其中不乏有识之士对留学人数持续增加、留学生年龄越来越小这一新留学趋势心存隐忧。更有数据表明,不光放弃高考赴海外读书的高中生明显增多,办理赴海外读高中的学生也比往年增加了两到三成。  相似文献   

11.
筑造实现梦想的制度环境,是发达国家可持续吸引人才的核心.“把最好的人才吸引过来,随他们做什么事情.”人选对了,一切就都对了! 比尔·盖茨曾说,要想在这个世界上最具有竞争力,那么就要开始抢夺世界各国的人才.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组部启动“千人计划”,取得显著成效.作为曾经的人才流失大国,中国出现了“人才回流”,而人才主要接受地美国、欧洲,则出现历史上第一次“人才逆流”.  相似文献   

12.
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大企业难以取代的作用。由于中小企业其财力、物力有限,不可能与大企业比资金、比实力,因而人才,尤其是优秀的人才对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  相似文献   

13.
为优化劳动力市场,吸引更多的外国优秀人才,捷克放宽了签证政策,使具备资格的外国人两年半就可得到长期居留签证,而不必像以往那样必须在捷克等待10年。此次政策的实施对象主要为在捷克高校学习的非欧盟国家留学生。目前在捷克高校学习的外国学生为3万人左右,其中近一半来自非欧盟国家,而这当中东欧国家又占绝大部分。以往,这些国家的留学生如果毕业后想留在捷克工作必须每年延长签证,同时也几乎享受不到医疗、住房等社会福利。若想得到长期居留签证,则须在捷克待足10年。而大部分欧盟国家发放长期居留签证的标准为5年。如此严格的政策在一…  相似文献   

14.
引进国外智力和人才,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开发利用国际人才市场、资源,吸收和借鉴国外一切有利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文明成果,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两年来,我国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专家已达到40多万名,国际型人才已广泛活跃在我国经济、科教文卫及社会等各个领域,他们用智慧和力量同中国人民一起建设一个强大的新中国。在我国工作的外国专家等国际型人才,他们是我们开发利用国际人才资源、市场的重要成果,已成为中国人才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  相似文献   

15.
日本科技厅最新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如果今后10年内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2.7%的话,那么,届时日本将短缺445万名科技人员。为解决这一难题,近年来,日本政府除了调整政策、提高科技人员待遇、大力发展理工科教育外,还积极推行人才国际化战略,以吸引更多的国外人才。日本已成为继美国之后,利用全球人才资源受惠最大的国家。从目前的情况看,日本吸引人才主要有以下四种途径:一、高薪聘请专家。在国外聘请一位外国专家,其效果相当于派遣20名本国研究人员出国进修。因此,日本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不惜支付25万美元的年薪,在…  相似文献   

16.
国企要吸引和留住人才。一个重要方面是要采取复合动态的策略。复合,是指措施是综合的,不是单一的;动态,是指要根据人才流动的具体需求变化而变动吸引点,不是静止的。采取复合动态策略的理由是:人才群体是由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才组成的:人才群体的流动原因是复杂的,即人才群体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并且是变化的;对人才的吸引点也应是复合的,也需要变化;人才都是向着符合自己的内在追求或者流动需求的吸引点流动凝聚的。这是人才流动的一般规律性。只  相似文献   

17.
美国如何吸引高科技人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国的经济实力之所以强大,并非完全由干他们本身具有高科技人才,而在很大程度是由于他们善于利用人才,善于从别的国家引进人才,争夺人才。为了争夺21世纪科学技术的领先地位,美国瞄准 21世纪新的目标,在世界范围里大力吸引高科技人才为己服务。他们争夺人才可以说无孔不入,不择手段。限制移民 筛选人才 美国是一个移民众多的国家。但美国接收移民有严格的选择。对高科技人员政策较宽,而对一般文化素质较低的人把得很严,美国很早就制定了《移民法》,自60年代以来,美国国会多次对《移民法》进行修改。经多次修改后的《移民…  相似文献   

18.
龙涛 《人才瞭望》2013,(6):54-54
日前,从贵州省有关方面获悉,第一届中国贵州人才博览会将于3月28日至29日在贵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举行。今年人才博览会的主题是“五湖四海广聚人才,携手贵州后发赶超”。  相似文献   

19.
似乎很奇怪,在世界人口最多的地区,雇主面临的最大问题却是人才的短缺。亚洲拥有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并且是许多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的中心地,但有些行业却正在被迫重新考虑今后如何才能快速发展的问题,因为他们找不到足够数量的有技能的人才。  相似文献   

20.
吕元礼 《人才瞭望》2011,(12):93-93
邀请人才很主动为了物色最好的人才竞取议席、组成内阁,执政的人民行动党不仅从党内基层组织中的积极分子中选拔合适人选,而且通过主动游说、专门邀请各界优秀人才入党从政。新加坡前行动党议员吴俊刚就是因党找人才而加入政坛的。吴俊刚本来是新加坡《南洋商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