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戴安·亨特和她的两个中国女儿星期天的上午正在纽约唐人街的新苗艺术中心里参加活动,九岁的苔丝正练习着手帕舞。随着音乐声,苔丝熟练地将手帕一甩,轻快地跑上三步,然后摆了一个造型。她的父亲麦克·萨尔瓦多捧着给女儿的水和甜甜圈,坐在一旁自豪地欣赏。 苔丝来自中国,她在一岁的时候被现在的美国父亲收养了。为了能让小苔丝接触到中国文化,麦克特地送她到新苗艺术中心学跳舞。在新苗艺  相似文献   

2.
随着联合国第1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恩杜古·戈特鲁德·蒙盖拉这个名字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这不仅是因为她担任联合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这次民办妇女盛会千头万绪筹备工作的大会秘书长职务,而且因为她多年来为争取妇女解放、保护妇女合法权利和促进妇女发展辛勤工作、成果丰硕以及对中国人民怀有的深厚感情。才干非凡的女性蒙盖拉于ig15年9甩出生在非洲坦桑尼亚北部维多利亚湖心的一个小岛上,今年SO岁,恰好与联合国同龄,而且是在北京世界妇女大会期间度过自己的生日,真是令人意想不到的巧合。蒙盖拉是一位农民的女儿,她本人…  相似文献   

3.
自从2014年来到北京之后,每年春节萨巴·阿里·埃尔·塔伊布就会买一个毛绒动物玩具. 因为今年是鸡年,所以她就在王府井买了一个小鸡玩具.去年是猴年,她就买了一个可爱的小猴子. 塔伊布来自苏丹,目前正在北京语言大学学习文学,她说道:"在我完成学业之后,我会把这些玩具带回家,它们会让我回想起在中国的时光."塔伊布说:"在中国过春节让我更爱中国了."  相似文献   

4.
《爱是不会凋谢的》一书是根据外文出版社专家戴妮丝·李·勤布雷顿的法文版回忆录翻译的。在阅读这部异国情侣情真意切的爱情史的同时,我们认识了这样一个异国女性:她的心同中国人一起激动、迷茫、悲伤和振奋,她对中国的人民、制度、事业有着充分的理解和巨大的热情。她把后半生献给了中国。她嫁给了中国人戴妮丝女士出生于法国巴黎一个普通市民家庭,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独生女儿。  相似文献   

5.
2013年4月四川雅安地震发生后,黑人姑娘玛利亚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祝福雅安》公益演出。她在中国已经生活了11年。 非洲姑娘闯中国 玛丽亚对中国的好感是从一次偶然开始的。2004年,还是塞拉利昂国家舞蹈团普通演员的玛丽亚,受邀参加当年在山东潍坊举办的“世界风筝小姐选拔大赛”。那是她第一次来中国。可能是因为水土不服,比赛完正要出去看朋友的玛丽亚病倒了。  相似文献   

6.
金秋9月的北京,碧空如洗,秋高气爽.英国企业家西蒙·尼古拉斯·霍沃思(Simon Nicholas Haworth)一出机场,仰望着湛蓝的天空,深吸了一口气,笑称这样的蓝天是"友谊BLUE(蓝)".  相似文献   

7.
去年我带9岁的女儿到捷克首都布拉格探亲,在那里度过了一段美好而难忘的时光.女儿名叫好好,离开国内时,她刚刚升入小学4年级,为了不中断学业,到达布拉格不久,我便开始为她寻找借读学校.  相似文献   

8.
丽莎·尼班克(Lisa Niebank)离开我们已经整整十年了。她的音容笑貌至今还留在人们的心中。不论是和她共事的中国教师,受教于她的学生,还是和她一起字斟句酌的翻译人员,或是在她住所工作的服务员,大家永远忘不了这位待人诚恳、热情而自信,有时又有些偏执的德国友人。  相似文献   

9.
捷旺卡·布罗兹是前南斯拉夫元首约瑟夫·布罗兹·铁托的遣孀。1975年,两人因发生口角而分居。1980年,铁托病逝之后两个月,她被逐出了豪华的总统别墅。她如今住在贝尔格莱德十月革命大街76号。这里原来是军队的一家旅馆。当然,她住的只是这座占  相似文献   

10.
琼·罗宾逊,全名Robinson JohnViolet(1903-1983),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新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20世纪最杰出的女经济学家。她凭借自身出色的才华和创新精神,为经济理论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琼·罗宾逊,1903年10月31日生于英国坎伯利的一个富有个性传统和教养的家庭。父亲曾是陆军少将,因对政府政策的批评而丢官,连爵士爵位也被剥夺,后来成为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的院长。母亲是剑桥唐宁学院院长的女儿。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琼·罗宾逊从小就显露出与众不同的素质。她聪明、善于思考,分析问题有的放矢,并且具有祖传的反叛精神,敢…  相似文献   

11.
为了采访钱伟长先生,我足足找了一个月,好不容易在“八·一”前夕找到了他。他笑笑说:“我出去了一个月,昨天才回家,明天又要离开北京!”  相似文献   

12.
她一位50开外的欧洲女人满头金黄色的披肩发却身着印度的“莎丽服”她,有着小心谨慎按部就班和少说多做注意效果的为人处事的两大特点她举止娴雅,能讲6国语言,不爱出头露面具有一种神奇的魅力。她就是前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的遗编、印度国大党现任主席索尼妞。离开家乡远嫁印度索尼妞1946年11月9日出生在意大利都灵附近的一个小镇上她父亲是一个建筑承包商。1965年18岁的索尼娅只身赴英国剑桥大学求学。有一天她正在吃午饭她的一位德国朋友将高大英俊的拉吉夫·甘地领到她面前,介绍他们相识。索尼妞后来回忆说“当我们的目光碰到一起时…  相似文献   

13.
北京时间10月5日,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三位科学家——法国的让·皮埃尔·索维奇、美国的詹姆斯·弗雷泽·斯托达特和荷兰的伯纳德·L·费林加因"分子机器的设计与合成"研究获奖.其中,詹姆斯·弗雷泽·斯托达特(J. Fraser Stoddart)是我国"千人计划"外专项目短期计划的入选者,天津大学药学院教授. 詹姆斯·弗雷泽·斯托达特是有机超分子化学和纳米科学领域杰出的科学家,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获得各类奖项100余项,包括1999年美国化学学会颁发的考普学者奖,2007年伊莉莎白二世亲自为其授予下级勋位爵士,同年获艾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  相似文献   

14.
秘鲁两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中国有句古话:"人生乐在相知心."中秘两国人民历来感情相连、心灵相通.这里,我想提及两位秘鲁朋友.一位是已故秘鲁作家、记者安东尼奥·阿尔塞,上世纪60年代起,为了向拉美民众展示真实的中国,他多次远赴中国采访报道.1970年,他的女儿梅梅在北京出生,但不幸罹患败血症.周恩来总理知道这一情况后,立即指示医学专家对她进行救治,中国人民解放军迅速组织战士赶往医院献血,梅梅最终转危为安.长大后,同父亲一样,梅梅长期为中秘友好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15.
6月28日,一封国际快件送到了成都市树德中学2003级理科实验班17岁的女生龚晓思的手里,她拆开来看时,发现这是一封来自世界名牌大学宾西法尼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已是她收到的包括哥伦比亚大学、圣路易·华盛顿大学、罗切斯特大学、马里兰·公园大学等在内的第七所世界名校给她发出的录取通知书了.  相似文献   

16.
少年立志经商 阿勒瓦利德·本·塔拉勒亲王生于 1957年,是沙特阿拉伯开国国君第21位王子的子嗣。父亲曾是沙特驻法国的大使,母亲是黎巴嫩独立后首任总理的千金。在阿勒瓦利德5岁时,其父就因同情后来成为埃及总统的纳赛尔而与沙特国王以及王室其他成员闹翻,被流放埃及。在那里,他的父亲苦度人生。后来,虽获准回沙特,但从那以后,他的父亲本人乃至后代,包括阿勒瓦利德,永远失去了进入沙特阿拉伯政界上层的机会与可能。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宦途无路,使阿勒瓦利德从小立志要在商界有所作为。无论在小学还是在中学,阿勒…  相似文献   

17.
北京的观众没有忘记梁宁。当她身着一袭紫罗兰色曳地长裙,声遏行云地唱完最后一首歌时,她所熟悉的掌声和欢呼,立即响彻了全场。两次返场以后,这掌声依然热烈而执着。六年前,她就是在这样的掌声和欢呼中,结束了她的告别音乐会,然后远涉重洋,负没留学,并从此走向了世界歌剧舞台。其实那时候梁宁在北京的名气已很大,是正在走红的一名女中音歌唱家。她先在英国伦敦举行的本森·赫杰斯金奖声乐比赛中获得第四名,不久以后又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米里亚·海林国际歌唱比赛中一举夺魁,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作为台下拍红了手掌的观众之一,…  相似文献   

18.
卡罗尔·莫斯利·布朗(CarolMoseleyBraun)是第一位当选为美国参议员的黑人妇女。她以她的决心、实力和政治智慧闯过重重难关,实现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卡罗尔·莫斯利·布朗(CarolMoseleyBraun)是第一位当选为美国参议员的黑人妇女。她以其决心、实力和政治智慧闯过重重难关,实现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在有些观察家看来,来自伊利诺伊州的卡罗尔·莫斯利·布朗当初决定参加美国参议员竞选似乎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想。毕竟,为实现目标——在或许是世界上最庄严的立法机关占一席位,布朗首先要击败当代美国历史上一位最成功的…  相似文献   

19.
在沙特阿拉伯工作的美国直升飞机专家保罗·约翰逊被恐怖分子绑架并惨遭斩首之后,一部分美国公民可能因此不敢到动荡的国家工作,但更可能的情况是,想退缩的人并不多,因为驻外工作薪水可观,而且非常缺人。“不管是去哥伦比亚、沙特阿拉伯还是伊拉克,总会有人愿意冒风险。”布鲁金斯学会的学者彼得·辛格说,“如果你以前在国内每年只能挣3万美元而且现在又失了业,那么一年10万美元其中8万美元免税的薪水就十分诱人。”目前有几百万美国人在国外工作。据统计,其中在法国有20万人,在沙特阿拉伯有3.5万人,而在伊拉克仅从事军事承包工作的就有2万…  相似文献   

20.
我是在莫斯科“友好之家”举办的一次联欢会上认识莫斯科残疾人协会主席克拉拉·古米罗娃的。那天下7一场大雪因为交通堵塞找停车场又耽搁了时间进会场时那里已是座无虚席不过最前面还空着两三个位子我就被请到前排坐7下来。坐在我旁边的这位和蔼可亲的俄罗斯妇女就是令人敬佩的克拉拉·古米罗娃。如今回想起来在那次联欢会上她也许是一眼就看出我是中国人所以向我点头微笑。她像是东道生似的一直在关照我这个来自远方的中国客人不时地低声为我介绍台上的这位是谁那位是谁……等到联欢会结束时大家都纷纷起身离开大厅了可她还是挨着我坐着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