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范仲淹为官几十年,官职遍历朝中重臣和地方要员,但他一生清廉守正,持俭忍穷,乐善好施,以至死时"身无以为殓,子无以为丧".但是,其清廉为官、清白做人的操守却为世代所景仰. 范仲淹自从走入仕途,便出淤泥而不染,恪守官箴,操守纯正,以身作则.他从不迷恋于富足,从不觊觎不义之财.他在长山求学时,认识了一个能把水银烧成白金的术士,那人把炼白金的秘方告诉了范仲淹,并赠给他一斤白金.当时正是范仲淹穷困之时,他每天只吃两碗凉粥,这一斤白金也不是小数,可范仲淹却一点也没动,更没动炼金术的方子,而是把白金小心翼翼地包好放了起来.时隔十年后,范仲淹做了官,找到了那名术士的儿子,对他说:"你父亲有神奇的技术,能把水银制成白金,在他死的时候,你还小,便把一块金子交由我保管,现在你已长大成人,这块金子应当还给你."只见范仲淹拿出一个包裹打开并把金子交到术士儿子的手里,签封和当初一样.范仲淹讲求"三不欺",他认为做人、做官、做事要上不欺骗君主,下不欺骗老百姓,中不欺骗自己的良心.  相似文献   

2.
<装在套子里的人>就是一部这样常读常新的作品.当我再读这篇小说时突然强烈地感到用"干枯"二字来形容小说中的别里科夫极为恰当-他似乎己没有血性,没有情感,没有欢笑,没有生活乐趣,连灵魂也早已挣脱那层层的套子离开了躯壳.这种陌生的感觉之后,缠绕我心头的是另外几个问题:别里科夫的心灵究竟为什么那么枯竭,又是从何时枯竭的?为什么连最动人的爱情也不能将他滋润?那些形形色色的"套子"是何时层层包裹住他的身和心?  相似文献   

3.
"朋"在古代是一个货币单位,相当于现在的元角分. 通常是五贝为一朋, 也有说十贝为一朋的. 《诗·小雅·菁菁者莪》中就说:"既见君子,锡我百朋. "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朋"解释为群鸟聚在一起, 多少有点勉强. 因过去的私塾先生大都只教三五个学生, 最多也就是十来个弟子,所以人们把"同学"称为"朋", 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易·兑》曰:"君子以朋友讲习. "这里的"朋"就是"同学"之意. 孔颖达疏:"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  相似文献   

4.
格雷厄姆(Graham)与我爷爷的年龄相差不大,叫他"爷爷"也算是一种亲切的称呼. 从小生活在城镇里,在这里教学只能满足基本配备的质量,并没有很多机会接触到外国人.我常去人多的商业街道,只要碰见外国游客,我便会鼓起勇气主动聊天,甚至还会拍照留念.也正是因为如此,上了大学,学校提供了接触外教的平台令我更要抓住机会,从聊天中学习不同的事情,体验人生的不同,多交一个朋友.  相似文献   

5.
"不忘初心"一词,目前已知最早出自唐代白居易 《画弥勒上生帧记》:"所以表不忘初心, 而必果本愿也. "意思是说时时不忘记最初的初发心, 最终一定能实现其本来的愿望. "不忘初心"在佛教中流传甚广,如星云大师把他的一篇日记命名为《不忘初心》,他甚至以"不忘初心、不请之友、不念旧恶、不变随缘"来勉励大众,并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相似文献   

6.
元代医家邹铉对于养生颇有研究,曾著有《寿亲养老新书》一书,在书中,他总结了一套"十乐"养生经,值得倡导和借鉴. 读义理书 我国古代医家、养生家和一些名流雅士都认为,读书能健脑益智,陶冶情操,抗衰防老,祛病延年.宋代精于养生之道的文学家欧阳修说:"至哉天下乐,终日在书案."他把读书视为晚年养生要道,乐此不疲.所以,多读书,读"义理"好书,可以调节身体的血管流动,让你变得更聪明,心情更快乐,促进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7.
书记上了"内参" 李群在山东临沂为官近3年,年初刚从市长转任市委书记,到任不久,新华社的一名记者就把他做市长期间的所作所为整理了一份"内参"材料发出,据说还引起了高层注意和社会关注.随即,李群又奉命撰写了一份长达3万多字的出国培训收获材料,上报国家外国专家局……  相似文献   

8.
正凭着对产业的激情与对中国的感情,濮必得帮助华芯公司建立了山东省第一条高端集成电路封装测试生产线。他已将这里、将中国作为了自己的故乡。2013年9月29日,一位"高鼻子"外国人刚刚在人民大会堂,从马凯副总理手中接过2013年中国政府"友谊奖"奖牌后,回到下榻的外国专家大厦接受本刊专访。能受到中国高层领导人的接见与肯定,让  相似文献   

9.
教育家黄炎培先生给儿子写过四句话:"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这里所说的"圆",大抵指的是"灵活性",绝不是指圆滑、狡黠,而是一种圆通、宽厚、融通,是与人为善,是随机应变;"方"则是指的原则性,意为方正、刚直,棱角分明,端端正正,稳稳当当,规规矩矩,绝不是指死板、守旧。做人处世,如何把原则性与灵活性很好地结合起来,是人生一大课题。唐代诗人孟郊将这种处世之道入诗:"万俗皆走圆,一身独行方。"就是他对做人处世"外圆内方"的认同。古今许多人做到  相似文献   

10.
《说文解字》曰:"跪,拜也."也就是说,古人的跪,就是用来行拜礼的.要想知道跪与拜的关系,这里不能不说到"坐". 有人说,《三国演义》插曲"这一拜,春风得意遇知音,桃花也含笑映祭台"是不准确的,因为在桃园三结义中,刘关张是跪不是拜.这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因为古时候所谓的拜,其实就是跪.  相似文献   

11.
我行我素的"混混" 埃利森出生于1944年,母亲生下他的时候并没有结婚,居住在富裕的芝加哥北区的舅父舅母便将他领养了过去.  相似文献   

12.
进入了不用武、用文治的时期,朱元璋的"文治",非常惊人.他每天看奏章,很留意文字,在鸡蛋中挑出了许多骨头.他觉得人们都在文字中暗暗讽刺他,所以挑出来的,都治以死罪,死的人都非常冤枉.  相似文献   

13.
福州.6月18日至20日.第四届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简称"6·18"交易会)在这里举行.一方方五光十色、设计精美的展厅里,每一个人都在忙碌着,有的在结交朋友,有的在推介新项目,从人才交流到项目成果的对接,"6·18"交易会给每个人都提供了合作机会,收获了理想成果.  相似文献   

14.
正在刚刚落幕的"2014中国行业信息化颁奖盛典"上,易特科(E-Techco)捧得了"2014年度中国医疗行业信息化最佳解决方案奖"。深圳市易特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CEO张贯京并没有亲自上台领这个奖。颁奖的时候,他正在下榻的酒店房间里处理工作上的事务。去年,张贯京在这里捧走了工信部颁发的"2013年度中国医疗行业信息化最具影响力企业奖"。10年来,易特科在取得200多项专利、各类技术认证和大大小小的荣誉后,张贯京对此早已是宠辱不惊。  相似文献   

15.
《东北游记》不是旅游记闻,译者当时也怕人误会,和作者商量.但是迈克尔·麦尔(Michael Meyer,中文名梅英东)是个"中国通",坚持这样命名,他说这是"关于他在东北游荡的记录". 我认为这样取名很恰当.虽然作者、译者都没有进一步解释,但我猜想,老梅的用意来自德国哲学家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的一个核心命题——游荡者.本雅明把自己比作现代城市的游荡者,通过"对现代这样一个大废墟的洞察与揭示",得到发人省思的觉悟.  相似文献   

16.
太岁(又称太阴、岁阴)是中国古代天文和占星术中虚拟的一颗与岁星(木星)相对并相反运行的星,随着岁月的流逝,后被演化成一种神祇信仰.民间所言的太岁亦称岁神,又名岁星、顺星.六十甲子的每年都对应一个太岁,如逢甲子年,甲子即是太岁,逢乙丑年,乙丑即是太岁.《月令广义·岁令二》云:"太岁者,主宰一岁之尊神.凡吉事勿冲之,凶事勿犯之,凡修造方向等事尤宜慎避."这里的修造方向就与动土有关了,指的是不能在太岁一方兴建土木,以免冲撞了他老人家.  相似文献   

17.
在杨家村一幢农家小楼门前,"养老示范户"的标牌特别醒目.这户人家的主人叫童道云,在城里做保姆,是村里第一个把城里老人接来自家养老的,城里的一位老人已经跟随她生活了 4年.在南京,这种"城市老人寄养农家"的养老模式很受欢迎.南京市杨家村俨然成了"养老村",这里自然风光秀丽,城里无法照顾老人的家庭纷纷将老人送到乡下农民家庭养老.(据2017年5月4日《就业时报》)  相似文献   

18.
北京话作为官府的通用语言传播到全国各地,而发展成为"官话".白话文学作品也更多的接受了北京话的影响.老舍先生的作品就充满了十足的"京味儿",他的小说全景式地描写了北京市民的生活和文化习俗,被看作是"京味小说"的源头,成为北京文化的一个标志和象征.老舍用北京话写北京人、北京事,写出了北京的风土习俗和人情世故.他作品中的诙谐幽默和生活的话语,都是从他那原汁原味的北京话里体现出来的,这在现代文学作家中独具一格.  相似文献   

19.
周俊 《人才瞭望》2017,(11):36-37
刘文新,男,汉族,1972年6月生,中共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信阳市文新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 1989年,17岁的刘文新用卖鸡蛋攒下的300 元钱起步接触茶叶,从此开始了茶叶生涯. 他把茶叶当成自己的生命和事业, 二十年如一日专注做茶, 从地摊起步一直发展到现在全国茶叶的名牌企业. 二十多年来,他始终坚持兴茶富农,树立了"复兴名茶,回报社会"的企业使命, 成为带领信阳茶乡农民脱贫致富的领路人.  相似文献   

20.
一年多前,高盛公司前全球总裁约翰.桑顿怀着"到清华推动世界"的理想,放弃了千万美元的年薪来到中国,以年薪一美元受聘于清华大学,开设"全球领导力"课程,决心"为中国的未来培养世界级领导人才"。如今"全球领导力"课程的第一批学员已经毕业,新的一批学员也将在9月份开始学习,那么曾致力于在清华"播下一种思想"的桑顿,如今他的课程效果究竟如何呢?他以及他的弟子又都收获了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