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危害民国”的共产主义女“囚犯”———忆贺龙元帅前夫人向媛姑文/朱泽云○她出身湘西武陵山寨土家富户。历经传奇丧婚,19岁嫁给贺龙。从此与夫甘苦与共追求真理与革命。1933年4月8日因叛徒出卖,在上海法租界被捕,后经著名爱国进步律师史良奋力救助,得以出...  相似文献   

2.
桂西“三林”壮族“殴凯”婚俗樊正强,梁耀积(百色供销学校)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的西林县、田林县和隆林各族自治县(简称“三林”,下同)的壮族中,盛行着“殴凯”婚俗,这种婚俗尤以三县境内驮娘江流域最为流行。“殴凯”为壮语娶姑爷、女婿的意思,“殴”直译为“...  相似文献   

3.
秦“属邦”、“臣邦”与“典属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运用有关的历史文献和最新出土的秦封泥并结合其他的相关文物,对秦“属邦”、“臣邦”、“典属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重新的探讨,认为“臣邦”并非一确实存在的机构;秦只有“属邦”而无“典属邦”,汉初改“属邦”为“属国”后也未设立“典属国”;开始设立“典属国”的时间当在汉景帝时期,到汉武帝时“典属国”和“属国”才得到很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张开 《中国藏学》2023,(4):30-39+211
“赤水”一词屡现于吐谷浑史迹中,学界一度将“赤水”与“赤水城”“赤水戍”混谈,直至目前,将“赤水”固化地视为河流或城池的观点仍然存在。文章分别对吐谷浑政权发展过程中“赤水”“赤水戍”“赤水城”的地望和内涵进行梳理,发现“赤水”地望在吐谷浑、吐蕃政权时期的内涵和指代均不相同。“赤水”在吐谷浑政权初期实为洮河流域地区“赤水羌”所居地,北魏至北周期间,吐谷浑一直视该区域为旧土并不断有“还旧土”的尝试。经历不断西迁之后,“赤水”在吐谷浑史中开始以“戍”或“城”的形式出现,符合吐谷浑诸部走向建城定居的发展趋势,其地望在黄河以西、青海湖以南地区。进入隋初,原先的“赤水城”可能因为战争一度被吐谷浑政权放弃。唐代史籍中,“赤水”专指河流而非城池,疑为沙珠玉河以北地区某条河流的名称。该河流或发源于赤岭,向西南方向流入“赤海”(苦拔海)。吐蕃灭吐谷浑后所求的“赤水地”实为唐代出入青藏高原军事和交通要道的咽喉位置。“赤水”在汉文史籍中以“旧土”的代称、区域概称、城池名、河流名的形式出现并逐渐模糊化。明晰“赤水”在史料中的模糊记载能丰富吐谷浑史、吐蕃史的研究内容,也可以为历史上各民族交流交融提供鲜活的史实和可...  相似文献   

5.
基诺族不是“游耕”“游居”民族周新文,陶联明本文作者根据实地考察和亲身见闻,指出某些著作将基诺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山地农业概括为“地跟山转,人跟地走,寨跟山跑。广种薄收”以及“无法再进行轮歇耕作时,基诺人便举族而迁,整个村寨迁往他处”等,是不符...  相似文献   

6.
《说文解字》写道:“兄,长也”,“兄”字本义为“先出生的人”,但在词语中“兄”字会有脱离本义的情况,本文在bcc语料库中对带有“兄”的词语进行了整理,共收集了40条含有“兄”的词语,结构分别是“兄X”“X兄”“X兄X”,根据词典中的释义,以“积极”义、“消极”义、“其他”义进行分类。从而探究这些词语在发展过程中演变出的不同语义。  相似文献   

7.
唐宋时代的回鹘可汗已筑城而居,但在举行盛大活动时,经常要在牙帐处设“楼”,可汗居其上,称作“楼居”。此“楼”实为一种专供可汗享用的毡殿,颇似中原王朝的“丹墀陛阶”。辽朝立国后,也继承了这一传统,建有“四楼”,作为“皇族居地”。这一现象,体现了回鹘-契丹在制度、文化上的深刻沟通。  相似文献   

8.
论“羽人”、“裸民”林琳我国古籍类多载有“羽民”、“裸民”,然而这些记载重雪朦胧,令人难以信其有又难以否其无。本文以文献和考古学材料为依据,拓开视野,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校缀次第,寻考指归,肯定了“羽人”、“裸民”存在的真实性,指出了古越人所以被称为...  相似文献   

9.
对契丹、辽的名称探源,至今还没有得出一致的看法。我认为,对契丹、辽名称探源,应以当时命名的本俗为依据和标准进行研究,至于本名的语义或孳生出的观念,不能成为其名称起源的第一位依据。这不是说命名的义不能研究,而是要与命名结合起来,以求对问题的全面解决。从东北地区看,古时带有普遍性的命名习俗,是依水、依山或依地理方位而命名,东胡系各族也多是如此。一、契丹名称源于西拉木伦河对契丹、辽名称的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有“镔铁”、“刀剑”、“切断”、“奇首之领地”。“部首名”、“寒冷”或释为“大中国”、“东方太阳神…  相似文献   

10.
张帆 《民族学刊》2022,13(5):85-99, 140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民族研究领域有诸多突破“中心-边缘”二元叙事的尝试:借助“后殖民理论”的视角强调“混杂性”和“流动性”来消解“中心”和“边缘”,或者拓展费孝通“走廊”范式对“互动”和“迁移”的强调,将对立转化为“中心”对“边缘”的区分和涵盖。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引入“世界主义”,以一元的“世界性”来突破二元的对立。世界主义在两个层面上展开,既指包含了流动性和开放性的身份认同,也指含括了时空万物的一种“宇宙-政治”观。世界主义既是一种道德立场,强调每个地方都是中心,都有对于世界的想象、解释和参与的愿望和能力,也是一种分析框架,强调每个地方的世界性都是历史性形成的、容纳了不同层次的特定结构。本文以此重新思考民族、族群、国家、文化等概念的边界, 强调每个地方存在的超越这些概念边界的“联系”——区域性的和历史性的、符号性的和物质性的、以及存在意义上的。  相似文献   

11.
招来“女婿”也留住“儿子”仲文据《光明日报》8月21日报道,地处新疆天山深处的两家国营工厂,决定整体迁出,到沿海地区安家落户。新疆有关人士评论说,这是“招来女婿,气走了儿子”。对于西部民族地区来说,“女婿”固然要招,敞开关门、山门、寨门,内引外联,招...  相似文献   

12.
“跨界民族”辨析与“现代泛民族主义”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语“民族”一词具有英语nation或nationality的部分含义。政治统一性与地域一体性是“民族”的基本特征,因而“跨界民族”之说是不能成立的。将“民族”与英语中的ethnicgroup或people概念联系起来,是产生“跨界民族”说的根源。ethnicgroup是文化人类学概念,people则是历史学概念,这两个概念不可等同于nation和nationality,因而不可译为“民族”,可考虑分别译为“族群”和“人民”;由此,“跨界民族”亦应改称为“跨界族群”和“跨界人民”。“跨界人民”是一种业已分化的“历史民族”,不再具有现时的民族同一性。现代泛民族主义者试图重建“跨界人民”的统一是不现实的和反历史的,成功的可能性极小  相似文献   

13.
“部族”论者在依据斯大林对人类语言发展阶段的分期划分民族共同体的发展阶段时,认定俄文народность一词的含义是“部族”,把民族共同体分为氏族、部落、部族和民族“四种类型和四个发展阶段”。他们用“部族”指称奴隶制和封建制时期的人们共同体,从而抹煞了人类早期民族与国家同时形成于部落制瓦解之时,资本主义时期的民族与国家是奴隶制、封建制时期的民族与国家的继续和发展这一基本事实。народность一词的含义是“民族”,汉文“部族”是部落和氏族的简称,二者不可等同。  相似文献   

14.
春节期间与人闲聊时,几位朋友都令我对 “淡泊”二字描述一番。笔者认为淡泊不易。非宁静无以志远,非淡泊无以明志。 “淡泊”首先是一种志向。或寄情于书画山水,或寓意在花鸟虫鱼。修身养性,克己复礼,宁无肉而瘦,不无竹而俗。“人间情品如荷极,学者虚怀与竹同”。不受嗟来之食,不饮盗泉之水,不为色迷,不为利动,“宁肯抱秀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淡泊”是一种品质。威武不屈,富贵不淫。纵有文经武纬之才而不骄,胸怀济世安帮之志而不傲。贪舒适,不慕虚荣,不阿富豪,不事权贵,不争蜗角虚名,不忙蝇头微利——“名利竟…  相似文献   

15.
实践证明,湖北“616”工程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增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手段,展现出了较高的社会价值,对于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提供了新经验。这些“新”,无疑是新世纪民族工作的一笔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6.
张云川 湖南省省长加大重大项目建设力度,增加对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投入胡彪 湖南省委副书记抓住历史机遇 加快自身发展 自治州经济发展的来势好,扶贫攻坚、西部开发取得了一定成效,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自治州要抓住西部开发、扶贫攻坚和退耕还林的历史机遇,加快自身发展。童名谦 中共湘西州委副书记与时俱进,应对“入世”“入西”挑战 要与时俱进,应对“入世”“入西”挑战:必须用“三个代表”加强对干部的理论武装,推动思想解放,以更宽视野,重新审视州情,开拓创新,奋发进取,激发动力必须抓住密切联…  相似文献   

17.
关于术语“族群”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关于术语“族群”阮西湖最近几年,在我国民族学、人类学领域出现了“族群”这一术语。它来自我国台湾省的研究机构,如台湾的“族群”研究所。“族群”显然是指那些尚未发展为民族的人们共同体,笔者认为此词若广泛使用,会引起学术上的混乱。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对“人们...  相似文献   

18.
玻利维亚:“魔鬼”游行与“魔鬼文化”富显成玻利维亚是个印第安人人口较多的国家。这个南美内陆国家具有许多有趣的习俗。其中之一就是每年5月末或6月初的一天,在政府所在地拉巴斯举行“魔鬼”化装游行。这一天亦称“万能节”。从“万能节”这天的早晨开始,一支支奇...  相似文献   

19.
从“四喻”看纳兰性德诗词中的“多民族凝聚”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喻”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传统表现手法。作为清代满族著名诗人的纳兰性德,在其创作的诗词作品中运用“四喻”手法抒发了“多民族凝聚”倾向这一主题,从而构成其诗词抒情的主流。本文阐述了纳兰性德诗词中“多民族凝聚”倾向的具体形式,辨析了“四喻”手法在表现这一主题所起的作用。文章认为,在纳兰性德诗词中,“多民族凝聚”倾向是抒情的主流,而“四喻”则是认识这一主流的窗口  相似文献   

20.
“和合”一统不可违逆文/仲文近些年,中华民族的“和合”文化受到广泛关注。一般认为,和、合两字最早出现于甲骨文、金文之中,而“和合”组合,则是在春秋时期了。“和”为和谐、和睦、和平、祥和之意,“合”指汇合、联合、融合等意。二者之结合———“和合”,便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