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罗生门》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1892—1927)早期的代表作。芥川早期的作品以历史小说居多,大部分取材于十一、十二世纪平安朝年间的传奇故事。《罗生门》亦属此类。小说所写的故事很简单:一个被主人解雇的仆人,生活无着,棲身无处,在荒凉颓落的罗生门下躲避风雨。他于走投无路之时,突然发现在门楼上有个老太婆拔一个女尸的头发,想用  相似文献   

2.
刘吟舟 《学术交流》2006,(4):169-172
芥川龙之介的文学,特点鲜明,他重视题材的奇异,把这看作是增强艺术表现力的途径。《罗生门》、《地狱变》是典型之作。这构成了芥川龙之介前期作品的艺术特征。他关注写作技巧,精于语言的雕琢,意在产生艺术的震撼效果。他善于构筑情节,捕捉心理的瞬间变化,并在故事的结局中蕴含深刻的意义。到后期芥川龙之介在文学观与创作实践上都出现了很大变化。他从奇异转向平实,仰慕在心境上于无意识中达到艺术完满的境地。从前期的奇异到后期的平实,其演化过程依然是有踪迹可查。这踪迹为我们了解作家的精神历程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3.
芥川龙之介《地狱图》人物形象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是日本著名的小说家。1913年芥川入东京大学英文系学习,1915年发表短篇小说《罗生门》,1916年发表短篇小说《鼻子》、《芋粥》和《手绢》,奠定了他新进作家的地位。大学毕业后,芥川在镰仓海军机关学校任教3年。1919年进入大阪每日新闻社。芥川是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他的小说既有浪漫主义的特点,又有现实主义的倾向。早期的作品主要以历史小说为主,内容大多是借古喻今、针砭时弊,《地狱图》1就是其中之一。晚期的作品反映了他对贫富悬殊社会的幻灭感。20年代末期,日本社会的阶级斗争日益尖锐,正当壮年的芥川意识到自身…  相似文献   

4.
(一)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是日本近代著名作家。他在短短十二年的创作生活中,写出了百多篇脍炙人口、为人传诵的好作品。他长于写短篇小说,能在容量有限的篇幅内,刻划出有声有色的人物。 我国读者对芥川龙之介并不陌生。鲁迅先生早在半个世纪前就曾把他的作品介绍到我国。龙之介本人也曾到我国游历,并写出了《中国游记》。他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被推崇为“大正文学的象征”,甚至把他的传奇般的自杀仅为大正文学乃至日本近代文学的终结。 《罗生门》发表于1915年,是他的早期代表作。那时他还是东京帝大英文科的一名学生。…  相似文献   

5.
朱倩  卢璐 《日本研究》2011,(1):106-110
“人性恶”是世界文化母题之一,戈尔丁的寓言式经典巨著《蝇王》与芥川龙之介的短篇精品《罗生门》都不约而同揭露了“人性恶”。两位作家由于位于东西方,他们的个人经历,写作背景各不相同,对人性恶的理解也并不相同,但两人都是通过描写人性恶从不同方面来关注人性,关注现实,这是两位作家的写作目的与心声。本文侧重通过解析《蝇王》与《罗生门》的“人性恶”主题进而认识作品对人性,对人的生存状态,对社会环境的反思,从而认识它们的价值和深刻内蕴。  相似文献   

6.
浅析芥川龙之介及其《罗生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浅析芥川龙之介及其《罗生门》辽宁大学外语系王晶芥川龙之介所处的年代,正是日本的大正年代。大正三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作为协约国的一方而坐收渔人之利,成为战胜国,使其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不仅如此,大战期间,日本也加入到标榜民主自由的联合国一方,因...  相似文献   

7.
陈倪  茜子 《学术交流》2012,(1):164-166
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竹林中》通过对《今昔物语集》的改写,体现了作者在故事情节安排、人物形象塑造、叙事手法设计和新主题发掘方面的个性。《竹林中》展示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认识和了解,以及尖锐而透彻的剖析;贯穿整篇小说的怀疑主义情绪不仅体现了作者的怀疑主义思想,也使改编后的故事脱离了肤浅的愉悦功能,真正使读者有所得;借助大盗之口所表现出的黑色幽默,强化了作品的社会批判价值与现实意义,彰显了文学作品的价值性。  相似文献   

8.
芥川龙之介的宗教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1892~1927年)辞世距今已有整整70个年头了。但是他的作品具有一种经久不衰的魅力,而且随着他的《罗生门》、《南京的基督》被搬上银幕,其作品的国际化倾向也日益明显。对于在《河童》中借“托克”之口提出“我死后的名声如何?”疑问的...  相似文献   

9.
在《芥川龙之介全集》中与中国古典文学相关的作品近二十多篇,其中完全借用《聊斋志异》的故事写出的小说有四篇,即《仙人》、《酒虫》、《落头之谈》、《仙人》。本文论述芥川与《聊斋志异》的关系及其选材的着眼点,写作手法和目的。  相似文献   

10.
《南京的基督》是芥川龙之介以中国为题材的一部短篇小说,评论界一般认为此小说表现了信仰与知性的矛盾,但若从深层解读,可以发现,《南京的基督》是一个充满了隐喻的文本,其主旨与知性、信仰等问题并无多大关系,而是隐晦地表现了芥川对现代中国引进西方文化的反思与置疑,而这又折射出日本知识分子在传统向现代裂变过程中的“怀乡病”。  相似文献   

11.
《堂吉诃德》作为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被评论家们称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小说。纵览中外对《堂吉诃德》的研究,其重点主要集中在小说人性哲理以及人物塑造等方面,对于小说的后现代性研究较少。小说将虚构和真实的手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虚实处理的手法和新颖的创作观点对后现代小说创作具有启发意义。此外,《堂吉诃德》多重叙述层次的特点显著,其陈述的不确定性以及戏拟手法使后现代性之解构重构性得到彰显。这些特征充分体现了其鲜明的后现代性,其中的一些创作手法被后现代主义文学所借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游记》是芥川龙之介的一部力作,在日本和中国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迄今为止,《中国游记》在中国大陆先后出版过两个节译本和三个全译本。对《中国游记》各种译本进行比较研究,可以理清《中国游记》在中国译介的脉络,同时对促进《中国游记》及芥川龙之介的研究也将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脍炙人口的《河童》是日本新现实主义作家芥川龙之介的晚期代表作。半个多世纪来,日本文学界每年都在他的忌辰——7月24日举行“河童祭”,借以悼念这位为日本近代文学留下许多珍品的“鬼才”作家。有名的“芥川奖”也为日本文坛培养了大批新人。本文试对芥川晚年思想...  相似文献   

14.
论《断头台》对《圣经》叙事的全新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淑贤 《学术交流》2005,(2):182-184
艾特玛托夫在小说《断头台》中塑造了阿夫季这一耶稣基督式的人物,他以典型的意识流手法,借阿夫季之口,说出了自己对现实、宗教、善恶的一系列思考。小说中穿插了《圣经》中的很多故事,但他所展现的耶稣基督形象和《圣经》所记载的完全不同,同时也将东正教传统中的典型观念如末日论、基督的受难及复活等放在现代文化背景中加以全新阐释。艾特玛托夫宗教探索的目标是寻找一条拯救堕落的人类和濒将毁灭的世界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一直以自己灿烂的文明影响着历代日本文人.这种影响在近代却变得复杂而微妙.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代文坛的著名作家,中国对芥川文学的影响颇具代表性.受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芥川以古代中国为舞台的作品中饱含了对浪漫中国幻象的向往,面对现代,他保持了一种文化回归的心态;中国访问使芥川心中的文本幻象被丑陋的真实所取代,他在停止了对古代中国叙事的同时产生了了解真实中国的欲望,他依据中国访问的经验写下了一系列具有反战、反侵略意识的作品.  相似文献   

16.
应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的邀请,日本著名作家冈松和夫和著名文艺评论家桶谷秀昭,于五月上旬来我国进行学术交流活动。冈松和夫曾先后获得文学界新人奖、新田次郎奖,并以小说《志贺岛》获一九七五年度芥川龙之介奖;桶谷秀昭因潜心研究二叶亭四迷、夏目漱石、中野重治而蜚声文坛,他的评论集《保田与重郎》曾获艺术选奖。  相似文献   

17.
<正> 在研究85小说新潮消退之后文坛上最重要的小说流派"新写实"小说时,刘震云无疑是必须予以重点注意的最重要的一位作家.他以写实的方法重新撰写了一种历史——现实文本,使读者不得不对平日司空见惯的身边生活报以陌生而惊诧的目光,进而是深深的思索.人们赞叹他描写的细致、反讽的刻深、故事的亲切感人,以及整体面貌上的本色化和生活化.这蝗评说,我认为,基本符合刘震云的创作实际. 但是,当把他的几部反响较大的小说,《塔铺》(1987)——《新兵连》(1988)——《单位》(1989)——《一地鸡毛》 (1991),依着发表时间先后进行排列时,刘震云的创作就暴露出常常为人忽视的另一方面:技法的渐次成熟;精神的缓缓而不可抵挡的衰退.他愈来愈认同于"生活"的阴暗一面;愈来愈醉心于人性的黑暗,醉心于展览人性中见不得阳光的琐屑、卑微和邪恶.在他笔下,人似乎已不成其为人. 人真的已不成其为人了吗? 本文拟通过对刘震云主要作品细读和批评性的分析,表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典小说精于情态的刻画。是传统美学思想在小说创作上的体现。尤其是《红楼梦》,对人物情态的刻画更加出色,成了表现意态、塑造人物性格的重要方面。王安石“意态由来画不成”(《明妃曲》之一)的感叹,在曹雪芹的笔下得到实现。他在《红楼梦》的创作中,正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情态描写,使人物气韵生动、性格鲜明。当然,情态也是多层次的,有静态的和动态的。有无声和有声的。这里仅就《红楼梦》的有声情态——笑、哭、骂在人物塑造上的意义,谈点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19.
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来 ,叙述学的理论研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虽然在某些基本概念方面的问题争议并未停止 ,如故事和话语的一元论、二元论问题。本文拟就这个话题以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竹林叶》为例进行解读和分析 ,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笔者个人的一些观点。一  《竹林中》发表于 1 92 1年。小说以现场记录的方式 ,讲述了若狭国武士武弘携妻在返乡途中自己被杀 ,妻子失踪的判案故事。  小说由七个人 (樵夫、云游僧、捕役、老媪、强盗多襄丸、死者之妻真砂、死者武弘 )的堂前叙述构成。但是 ,他们 ,尤其是要涉案人多襄丸…  相似文献   

20.
川端康成从1926年发表的《伊豆的舞女》直到晚年的创作,除几部描写自家身世的作品外,无不以女性为小说的主要人物。其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雪国》、《千鹤》和《古都》三部作品是川端康城成熟时期的小说创作,最能显示其艺术特征。小说中刻画了一系列女性形象。女性为主要人物,恋情为主要内容,死亡与悲哀为不变的基调。这可以说是川端康成创作的一贯主题。川端康成是如何塑造,又是以怎样的创作原则来构筑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这用川端康成自己的话说,是“立足于日本的传统美”。  川端康成在五十年的创作历史中,共完成了一百三十多部(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