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种文化接受他者文化时总是基于其自身的文化心理模式,这种文化心理模式制约了他者文化进入的方式。18世纪中国古典戏剧成功地走入西方文化就是这种制约与适应制约的结果。适应目标语文化的制约必将导致原语文本的变形和扭曲,但随着文化交流的加深,这种变形和扭曲会逐渐减少。在特定历史阶段,文化交流的变形和扭曲不可避免。然而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终极目标是弘扬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以此与世界文化进行交流和对话。中国文化走出去要做到两个观念的转换,一是传统翻译观念的转换,二是中国文化走出去观念的转换。本文分析了18世纪中国古典戏剧走入欧洲文化的具体过程,提出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2.
马文·哈里斯是文化唯物主义理论的倡导者。他认为文化唯物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其认识论是主位研究方法和客位研究方法,其目的是说明世界财产清单中的社会文化的差异和相似的起源、维持和变化;人类学家在研究社会文化体系时,必须收集和整理社会文化体系中反复出现的文化现象和资料,而那些反复出现的文化内容的结构,就是社会文化体系的"普同模式"。  相似文献   

3.
戴春平 《江右论坛》2007,8(5):20-23
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德育模式是一种金字塔式的运作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高职院校德育既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实体,也难以实现德育的工具性价值;它脱离社会生活,也导致其整体功能难以发挥.要避免这些问题和弊端,该文建议高职院校从文化视角重新审视自己所采用的德育模式,构建能充分实现德育价值的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4.
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是以人的活动方式以及由人的活动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为其内容的系统。因此,广义文化包括三大子系统:物质文化子系统、制度文化子系统、精神文化子系统。它们各具不同的结构和功能,构成一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有机的文化统一体。企业文化是受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背景影响和制约的一种群体文化。有人说它是“补偿文化”,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它不能独立于这种社会物质基础和政治制度,经  相似文献   

5.
●主持人话语:关于价值和文化现象的思考,在古希腊和中国先秦的哲学思考中已经有之,但文化哲学作为一种自觉的理论研究领域则是相对晚近的事情。文化哲学的理论自觉主要不是哲学理性自身内在逻辑演变的结果,而首先是人类文化走向自觉的现实历史进程的结果。19世纪下半叶,特别是进入20世纪后,西方社会历史的两个方面的基本事实使文化层面由历史的深层凸现到历史进程的表层:一是理性化进程中文化模式对个体和社会演进的影响;二是西方所经历的传统理性文化模式的危机。在这种背景下,先是19世纪下半叶文化人类学关于文化现象的实证考察和研究,为…  相似文献   

6.
在民众地理观念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很早就注意到各地域人群不同的外表特征和精神面貌,并对其进行了尽量完整而客观的总结。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民众记录各地域人格的载体从书籍、报纸发展到网络,记录的方式也出现了文字、漫画等各种方式。进入21世纪后,又出现了拟人化的地域人格表现形式,为现代社会中宣传地域文化、塑造城市形象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金太军 《阅江学刊》2012,4(4):12-18
社会问题的存在是社会管理的逻辑起点。我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这些问题的存在可以从文化层面找到根源:一是信仰体系缺失;二是传统文化被破坏、被解构;三是市场经济的畸形发展对精神层面造成冲击。今后,应建立弹性价值体系,引领文化建设,恢复主流意识形态,重塑适应21世纪的现代文明,夯实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相似文献   

8.
赵红勋 《创新》2012,6(6):103-107
青年亚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形态,是在以主流文化为主导的社会语境中,展现了处于边缘地带的青年群体的特有文化体系。青年亚文化具有鲜明的两面性,在其积极地与社会靠拢的同时,又不断地疏离社会生活,满足一种虚拟真实的文化状态,表现出了其反叛主流文化的决心与勇气,同时其内在的精神价值也在各种思想激荡与利益交锋中走向断裂。  相似文献   

9.
论改革开放中的文化价值冲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邹广文 《求是学刊》2001,28(3):19-26
进入 2 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一个走向现代化的历史文化转型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将会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 ,由此在价值和现实层面将产生一系列矛盾和价值冲突。这种冲突在文化价值层面主要表现为 :传统与现代的价值冲突 ;经济与道德的价值冲突 ;公平与效率的价值冲突 ;个体与整体的价值冲突。而从文化现实层面考察 ,其冲突则表现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这三种具有不同文化价值追求的文化群体之间。它们既有矛盾冲突 ,又有融合借鉴。在这一表现过程中 ,中国文化亦将在新的价值层面开始新的整合 ,这也将是今后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文化发展的主导趋势。  相似文献   

10.
按照马克思关于社会结构的“经济─—政治─—文化”三元结构模式,信仰隶属于文化范畴。在文化中,价值观念体系居于它的核心,而信仰又居于价值观念体系的核心。信仰执掌着文化从传统走向未来。由于信仰在社会结构中这种特殊的地位和现代社会转型对文化自觉性的特殊要求,信仰从总体上对社会转型形成了阻滞、成果巩固和理想牵导三种基本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陈岩 《学术交流》2005,(10):146-149
颜色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感知,颜色词不仅反映着颜色的物理属性,也折射着社会属性和文化特征。汉英的颜色词由于受各自民族文化的熏陶而产生了不同的联想意义,主要表现为语义重合、语义错位和语义缺项。这是由人类对事物的认知心理、民族文化传统和地理环境的相同或相异所引起的。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颜色词也表现出趋同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2.
文化是一个由各式各样的文化特质组织起来的复合体,它既有其外在特征,又有其内在特征。它的外在特征表现在各种制度(如家庭、教育、经济、政治、宗教的等等)和其他各种人为的事物上;它的内在特征则表现在各种世界观、认识论、价值观念和信仰体系上。由于地理、社会环境的作用,在文化中出现了一种为同一文化群体所共享的通则,如家屋入口的设计、财产继承的方式、服装样式、仪式程序,不仅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而且要受文化中这种通则的限制。这种通则使人们的生存模式化,并使这些文化中个人的思想和情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传统耻感文化的形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耻辱、可耻之事的感受及其行为调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形成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耻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在引证了先秦典籍对耻感文化的论述以及各阶级、阶层人士由耻感文化所形成的行为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古代耻感文化的特点:(1)注重内省、慎独,强调反求诸己,通过正己而达到正人;(2)改过迁善,见贤思齐;(3)能激发人的一种奋斗精神;(4)崇尚操守,砥励名节。文章认为,先秦时期形成的耻感文化传统有着重要而又深远的实践意义,它以其独特的完整的体系而为后人所继承。认真发掘、继承和弘扬这种耻感文化,对于当今乃至21世纪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1894—1945年这半个多世纪是中日关系史上一个动荡而特殊的历史时期,在文化交流史上似乎也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之处,不过中译日书事业及留学生活动带来的文化遗产却是有目共睹的文化交流成就,也就是所谓半个多世纪“恐怖黑暗时代的一线光辉”。1翻译活动,不仅仅是文化成果的简单输入,而且是一种创造性的积极行为,是文化成果的“新造”,优秀的译者带来的文化成果是上乘的,他们称得上是“文化的再造者”。21896—1937年这40多年里,中国造就了一批批翻译人才,他们在中译日书事业上做出了艰苦的努力,使当时的社会增添了不少民主、文明的气息。…  相似文献   

15.
经过20余年的对内搞活和对外开放,尤其是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上海社会的历史性转型,上海文化发展的前景已相当明确:今后3年将上海建成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之一,再经过10年左右时间,使上海成为国际文化中心城市之一。但是,前进之途并不平坦,而是充满坎坷和艰难。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国际文化交流对上海文化发展的影响也日甚一日,挑战必将严峻。20多年的变革与发展既为我们实现上海文化在21世纪的宏伟战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使我们面临文化发展中深层次和结构性的矛盾,置身于背水一战的境遇。现今是所谓知识…  相似文献   

16.
人性善恶与中西社会文化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人论人性善恶设计的不同是导致中西社会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最终根据,这种差异表现为:在社会人际利益观上的社会本位与个体本位、道义优先与功利优先;社会治理与调控方面的德治主义与法治主义;民族文化心理上的自尊自大与反思忏悔意思。在建设和发展中国21世纪的文化时,必须坚持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义利统一,德治主义与法治主义的统一,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与文化反省革新意识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刘波 《学术交流》2003,1(7):110-113
对文化交流冲突的不同观念产生两种不同的文化学理论 :文化相对论与文化进化论 ,它们之间的根本分歧是文化的价值取向问题。人类共同体价值的一致性与各种不同文化价值的相对独立性 ,构成了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化的总特征。这种世界文化的生成表现为世界上各国家、各民族文化在统一的人类价值的引导下的多元互动的过程。也正是在世界文化这一视点上 ,文化相对论和文化进化论这两种对立的价值取向得以统一。  相似文献   

18.
日本家庭变迁与老年人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伟 《日本学刊》2001,(1):126-139
在人类迈入21世纪的今天,人口老龄化、老年人问题正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老年人问题,不仅是简单的人口结构问题,而且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性问题。在不同国家,由于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及社会文化条件的不同,老年人问题在社会各个层面所反映的强弱也不尽一致。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日本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问题日趋突出。由于具有东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影响,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有关社会保障制度上,日本的老年人问题都与家庭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老年人的基本需求与日本传统家庭的作用老年人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具有社会属性的…  相似文献   

19.
开发型国家模式是日本在二次大战结束到20世纪80年代采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这个模式促使日本经济数十年的成功,因此也被20世纪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中国所效仿,并促使中国30年经济的成功.然而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从开发型国家模式转向规制型国家模式之后,却陷入长期的经济停滞.开发型国家模式在中国实践中显露出三个局限性,因而中国模式的进一步变化也处于十字路口.从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所推行的改革模式看,中国可能会继续依照和完善这种开发型国家模式,从而出现源于但又高于日本模式的升级版模式.  相似文献   

20.
在文学价值观念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社会物质生活的变化在其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迹,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结构在其中显现为某种同构形式。文学价值观念并不是某种单一的意识,它是一个多维度的综合性体系。其中各种层次的因素在结构上的不同比例、不同排列决定着整个文学价值观念体系的性质和变化。一种文学价值观念,当它为文学活动主体所掌握时,它也就掌握了文学活动主体,并引导他去进行文学创作或完成文学接受、文学批评活动,并对社会心理、社会文化产生巨大的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