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日邦交正常化近40年来,中日相互认识和国民感情经历了从接近到友好、再从冷淡到疏远的周期性变化。中日相互认识的变化,与中日关系本身有着内在的关联,但由于两国历史文化以及国情的不同,两国的相互认识在结构特征上也存在某种差异。中日缺乏理解和信任的状况,必将会对中日关系的未来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而文化交流则是改善两国国民感情和相互印象、促进相互理解和信任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浅议当前的中日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是中日关系顺利发展的关键问题。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问题,日本不能正确对待台湾问题,日本霸占钓鱼岛问题及东海大陆架问题,是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三大障碍。应正确评估、准确定位和认识当前中日关系中的各种问题,并善于应对。历史已经证明,中日两国“和则两利,战则两伤”。应相互“与邻为善”,共同构筑2 1世纪中日两国的新型关系。  相似文献   

3.
“日本军国主义复活论”是中国国内对日认识的一种重要观点,其发展过程 存在着明显的不同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国内学术界和媒体中关于“日 本军国主义复活论”的研究和宣传明显增多,这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日两国国内发展 状况有密切关系。中国国内针对“日本军国主义复活论”的观点,还存在着大量不同的 看法,主要集中在军国主义国家的具体条件、对日本走向军国主义的制约因素的强调、 对日本国内多元化与右倾化关系的看法等方面。“日本军国主义复活论”反映了中国国 民中存在的一种对日本的不信任感、对日本未来发展的警觉和忧虑,这已经对中日关系 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关于上述观点争论的由来、争论焦点及其对中日关系的 影响进行了综合性分析  相似文献   

4.
鲁义 《日本研究》2006,(1):17-22
本文就目前中日关系恶化的几种原因进行了分析。其中,着重分析了中日两国的新闻媒体,尤其是日本新闻媒体的中日关系报道,并指出了新闻媒体应尊重事实,全面、客观地报道,不仅是新闻宣传工作的最基本职责,也应是推动和改善中日两国民众相互认识,进而改善中日关系的桥梁。  相似文献   

5.
战后60年来,中日关系的道路艰难曲折,是在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新中国成立后,经历约23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在1972年9月29日实现了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使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其后,虽然出现过一些矛盾和问题,但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友好交流与合作都取得了长足的重要进展.然而,进入21世纪以后,两国关系却未能像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在过去良好的基础上出现一个新的飞跃,实际上却在不断恶化,陷入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的低谷,两国政治关系紧张,两国部分国民在感情上产生对立.对此,所有热心于推动中日关系的人都深感忧虑,希望这种不正常状态尽早结束.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回顾过去,全面总结迄今发展中日关系的经验教训,克服困难,尽快推动中日关系走上健康的发展轨道,是摆在两国人民面前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在此,我仅想结合自己同日本的友好交往经历,特别是担任驻日大使近五年的经历,谈谈个人对改善和发展中日关系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6.
中日关系"重新定位"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日关系在国际环境、两国国内条件、双方相互作用方式均发生很大变化的情况下进入两国关系史上第四次重新定位时期。在此次重新定位进程中,中日关系已经历了两次"政冷期"和"恢复期",有了两次中期成果。此次重新定位的目标有最低、中间、最高三个层次。目前中日关系正处在由最低目标向中间目标过渡的时期。构建"战略互惠关系",则是这一时期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7.
中日关系走到了十字路口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当今中日关系很不正常,主要表现为中日首脑互访中断三年多、“政冷经热”、中央政府交流与政党交流呈温度差等。中日关系不正常的负面影响也日益显现,如“政冷”开始影响“经热”、两国部分民众相互厌恶的情绪化倾向升温、中日政治关系倒退导致了两国关系的“国内政治化”等。走出“一报还一报”的恶性循环,增强两国之间的相互信任,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中日关系的主题。  相似文献   

8.
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至今的道路并不平坦。20世纪90年代前期,中日双方尽管在台湾问题、历史问题、领土问题等方面产生过一些矛盾和摩擦,但本着和平友好条约的原则精神处理重大问题,友好合作仍是两国关系的主流。9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政治右倾化加剧,开历史倒车的浊浪泛起并不断向整个社会扩散,两国结构性矛盾凸显,"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和"战略互惠关系",先后经历了严峻考验。今天的中日两国的战略关系与真正意义上的民间和解仍在调试、变化、发展过程中。尽管日本并不希望看到中国逐步超越自己,但最终也只能接受这一客观现实。面向未来的中日关系,双方更需夯实新形势下相互依存与合作的基础,由此开创健康稳定、和谐相处、互利共赢的新阶段,造福于两国人民、亚洲乃至世界。  相似文献   

9.
陈文 《南亚研究》2011,(4):51-64
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与越南两国政府从地缘政治和区域战略利益以及国内经济科技发展需要出发,不断推进两国多渠道的联系与交往,加强政治、军事、安全、经济、科技等各领域的合作,两国相互依赖、相互利用,发展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10.
对中国继续崛起和美国战略重点重返亚洲这两个因素的研判,是导致日本民主党政权在对华政策上出现明显变化的重要原因。中日关系确因日美同盟关系的存在而受到美国因素的影响。但中日关系并不等同于中国与日美同盟的关系,中美关系也不可能等同于中国与美日同盟的关系。中国崛起绝不意味着战争威胁。中日两国应从建立战略互信、抓住合作机遇、改善国民情感入手改善双边关系。  相似文献   

11.
对中国继续崛起和美国战略重点重返亚洲这两个因素的研判,是导致日本民主党政权在对华政策上出现明显变化的重要原因。中日关系确因日美同盟关系的存在而受到美国因素的影响。但中日关系并不等同于中国与日美同盟的关系,中美关系也不可能等同于中国与美日同盟的关系。中国崛起绝不意味着战争威胁。中日两国应从建立战略互信、抓住合作机遇、改善国民情感入手改善双边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中日民间相互认知与中日关系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斌 《日本研究》2008,(4):67-70
中日关系是当代中国对外交往中一对重要的双边关系,中日关系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决策者对重大问题的决断,也受制于中日民间的相互认知。目前,由于认知情景和认知偏见的影响,中日民间的认知时常以错误知觉的形式显现,这不仅妨碍了两国民众客观公正地认识对方,影响了中日民间关系向前发展,也严重威胁到中日国家间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不利于东亚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与特点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中日邦交正常化已经度过 2 8个春秋。 2 0多年来 ,两国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不断深入 ,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但同时也出现一些波折和困难。在不时出现风风雨雨的中日关系中 ,两国的经贸关系却是风调雨顺 ,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 978年之前 ,中日经贸往来只是单纯的双边进出口贸易 ,80年代以后发展为包含有双边贸易、直接投资和政府间资金合作的全面经贸合作。中日经贸关系是中日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 ,有助于客观地评价当前的中日关系 ,颇有现实意义。本文拟利用最新数据 (考虑到精确性和便于引用 ,本文数…  相似文献   

14.
郑毅 《日本研究》2012,(3):44-47
40年来的中日关系既有20世纪70、80年代的战略合作期,也有90年代政冷经热的平和期,虽然两国关系的主流是积极的,但其间多有波折反复,偶因突发事件导致两国关系出现所谓"冰冻期",这表明两国之间缺乏足够的信任感是两国关系不能顺利发展的重要原因。如果在新世纪不能在两国间建立起厚重的信任感,无论是政治层面还是国民层面,偶发事件仍然会像自然界的冬天一样随时出现,如何增进两个亚洲最重要国家之间多层次的信任度,是中日两国面向新世纪建立长期友好稳定关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世界体系、国内政治和两国间相互作用等三个层次对邦交正常化 3 0年来的日中关系做了回顾和展望 ,认为 2 0世纪 90年代以后的日中关系虽然不能保障 70— 80年代那种亲睦性 ,但也不可能产生 1 971年那种敌对关系 ;日中两国的国内政治 90年代以后都趋于多元化 ;在双边关系中虽然不时出现相互排斥作用 ,但更要看到存在着“相互促进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丁民 《日本学刊》2003,(4):41-50
去年中日两国人民刚刚庆祝中日恢复邦交 30周年 ,今年又迎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 2 5周年。笔者长期从事对日工作 ,曾亲自参与缔约工作 ,亲眼目睹了 2 5年来中日关系的巨大发展。在纪念《条约》缔结 2 5周年之际 ,抚今追昔 ,深有感慨 ,并对新世纪的中日关系的发展怀有深切的希望。一、复交后中日两国所面临的重大外交课题1 972年 9月 ,田中首相访华 ,经过与周恩来总理进行会谈 ,最后中日两国政府发表《中日联合声明》 ,确定正式恢复邦交。至此 ,中日才正式结束了两国关系近百年来相互敌对的不正常状态 ,并使两国关系步入了正常的轨道。…  相似文献   

17.
增进中日相互理解和信任的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日邦交正常化 30年来 ,中日相互认识大体经历了由疏远到接近 ,又从接近到疏远三个阶段的变迁。本文从国际环境、社会变迁、两国战略目标等层面分析了影响中日国民感情恶化的诸因素 ,从经贸关系、文化交流等方面揭示了促进中日相互理解和信任的基础 ,最后就增进中日相互理解和信任的途径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严绍 《日本研究》2006,(4):62-64
有着两千多年文化联系的中国和日本,曾共同创造了东亚古代灿烂的文明。而进入21世纪的中日关系,则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本文通过对古代中日两国文化关系的历史梳理,并理性回顾中日两个国家和民族相互认知的历史过程,来瞻望中日关系的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19.
中日两国作为世界第二、第三大经济体,其政治、经贸关系的良性发展有利于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和繁荣。本文在回顾和厘清中日关系和贸易的演进及现状的基础上,从双边货物贸易、FDI及其企业经营业绩、双边旅游服务贸易等三个方面实证分析了钓鱼岛争端对中日两国经济的影响。分析表明,钓鱼岛争端对中日两国经济有负面影响,改善中日关系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两国的比较优势和经贸共赢。  相似文献   

20.
中日的相互认识都存在着误区,两国政府和人民都应理性地面对历史和未来,勇 敢地接受历史留给我们的正负两种遗产,通过对话加深彼此沟通与理解。搞好中日关系是 两国利益的需要,是亚洲区域合作的需要,对日外交中,中国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争取 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