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是世界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 ,自古即形成了以中国文化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区 ,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 ,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东邻日本即属于此东亚文化区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 ,有关日本人及日本文字的起源问题1 ,亦均与中国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古以来 ,在日本即有“天孙降临”的典故 ,中国则有“徐福东渡”之传说 ,中日之间更有“同文同种”的说法。但迄今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语言学、民俗学等领域的研究表明 ,从严密的科学角度考察 ,此类记载与传说有些是难以凭信的。至于日本人究竟起源如何 ?国内外学者特别是日本学者进行了深入探…  相似文献   

2.
传统民间文化与新农村建设:以华北梨区庙会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岳永逸 《社会》2008,28(6):176-193
华北中部的梨区曾经“村各有庙,庙各有会”。从勾龙传说、娘娘救刘秀的传说和九龙口传说等不同庙会解释文本的演化可知,仪式实践仍遵循传统的梨区庙会是以官、民为主体的多个异质性群体“共谋”的结果。在发展经济的民俗旅游乌托邦幻象的引诱下,这些共有的表述使得庙博物馆在当地的修建成为可能,也成为目的各异的官民共同努力的方向。在倡导“新农村”建设的今天,从民众的生活逻辑出发来理解传统民间文化,并给予其适当的生存空间乃新农村建设有机的、重要的一部分,只有根植于传统文化土壤的新农村才会有持久的活力。  相似文献   

3.
卷首语     
卷首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本期“文化研究”栏目刊发了三篇文章。袁第锐先生的《“龙的传人”说质疑》,从上古有关龙的传说到春秋战国时龙的形象以及秦汉时期龙与皇帝皇权相连的历史事实和资料,比较系统地论述了龙这一形象在中华民族生活历史上的演...  相似文献   

4.
汉字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与学术问题,要了解汉字“简繁之争”的实质,必须回顾历史。从中国古代汉字崇尚的历史,到20世纪初汉字问题的三次大辩论,再到建国以来的汉字改革,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一、对近年传统文化与语言关系研究的试评 近年随着学术思想的研究,汉语言学领域内掀起从传统文化角度探讨汉语汉字的热浪,无疑是一种喜人的情景。愚以有限的涉及面观察,这种趋势无外乎两种。其一是以西方当代哲学视角解释中国汉语汉字的学派;其一是传统小学空前活跃、现代汉语难见“柳暗花明”,汉语修辞学方兴未艾、而逻辑学队伍急待壮大,四者的共同动向是经常联系到“传统文化”,“传统思维”而加以研讨,但言之不明。以管见言之,以西方哲学导入汉语言文字者如非“小学”根基欠丰,则显得联系实际汉语言文字复杂现象太少;而后者尽管在论中提到“传统文化”、“传统思维”、“民族心理”,但未展开有机的结合论证。所以尽管具备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学者之作,亦时见此憾。传统文化与汉语汉字的缘分究竟如何体现,轨迹若何,人或莫知所明。  相似文献   

6.
詩意的国度     
正娱乐当道,文化何为?这是众多现代文人墨士内心的呐喊。中华传统文化浩如烟海,汉字、成语、诗词……其中可供挖掘并加以弘扬的精华用之不竭。近年来,电视作为普遍大众的传播介质,正将综艺性的节目形态与益智类内核进行交融,成为文化传承的有利“推手”。从《百家讲坛》到《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再从《中国成语大会》走到如今,连环式的文化盛会似一股股清流注入观众的心田,而人们的热切追捧似乎也令“国  相似文献   

7.
主持人语:学者钱穆在其《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指出:“近千年来的中国,在国内进行着民族融合,在国外进行着文化移植。”[1]这种和平进行的文化输出,是中华民族对于世界文明发展做出的贡献,尤其对周邻国家产生了长期而深刻的影响。与中国关系最为密切的近邻是山水相连的朝鲜半岛,中、韩之间文化交流的历史悠久,从官方到民间长期友好相处,休戚与共,形成了一种水乳交融的文化共同体关系,正如韩国学者柳承国所坦言:“不只在中国,凡属汉字文化圈的所有亚洲民族的古代学术思想,都有共同的理想,相同的制度。”[2]确实,中国的汉字、儒学、中国化佛教、…  相似文献   

8.
《社会科学评论》2005年第3期发表了安希孟先生的《语言文化哲学三题》一文,安先生针对2005年6月17日《山西日报》上发表的《以中国文化拯救世界》的文章以及类似著述的观点,引发了一系列联想,分别以“汉字统一天下论和汉字优越论”“抵制英语论”“中国节日情结与读经复古论”  相似文献   

9.
王汉生 《社科纵横》2009,24(10):112-115
汉字与政治权力有着不解之缘,与经济科技有着天然情结。汉字作为工具,只能听命于使用工具的主人。政治权力的掌握者和科技文化的传播者是它的主人。汉字能够沿用至今、长盛不衰,这基本上是由主人安排的。汉字是古图文明的“活化石”,同时还承载着极其厚重的华夏文化。汉字既然已将自己的生命融汇于华夏文明之中,那么汉字就不可能从华夏文明中分离出来,走告别华夏文明的另一条完全陌生的道路。改革汉字只能走尊重汉字的历史和命运、维护汉字的属性和职能的道路;唯其如此,才能将汉字改革得更加完美。  相似文献   

10.
战后日本汉字的平民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仁善  尚侠 《日本学刊》2006,(5):142-148
战后日本汉字的平民化问题,是近代以后日本为脱亚而全力摆脱中国文化影响的一桩个案。自明治维新前后,为废除汉字、实现国语的言文一致,日本政府与知识界便一直保持着共识。然而,最终能够做到的只是限制了汉字的使用数量,并且在战后以“汉字假名混合文体”作为国家统一的书写模式,推向社会的终端。  相似文献   

11.
汉语“多维构成词”的特点及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多维构成词”的特点及文化意义丛长福引言现在地球上常用的文字有几十种.但是能经受沧桑史变的考验,从原始文明开始,至今仍古今一统记载历史。使现代人仍能读得懂并且仍在传承文明与传递信息的文字,非汉字莫属。深究其中的奥秒,是由于汉字是符合人类认识世界规...  相似文献   

12.
近日,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在广州举行“传统文化与人的现代化”理论研讨会,近4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者围绕着“传统文化与人的现代化”的主题,就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功用、当前的文化现实、实现人的现代化的社会基础、文化创新机制、科学主义与人文精神的冲突以及中国文化现代化发展的战略选择等有关文化建设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研讨。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召开传统文化与人的现代化理论研讨会@旭日  相似文献   

13.
在汉语言文化背景下,对西方的“原型批评”概念有必要进行本土化阐释。在中国民间故事、传说与新时期小说的联系中,存在着四种“主题原型”:一是人与自然其生兆存;二是人经历考验、发挥潜能;三是在神奇幻境的书写中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四是批判重利轻义、贪得无厌的物化人格。这些“主题原型”在新时期小说中的呈现形态、置换动力、现实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反映了作家对“现代性”的反思和本土审美意识的觉醒。另外,中国传统民间文化和文学所包含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观、“重义轻利”的人生观、肯定道德生命人格的价值观等,有可能成为我们回应当下生活、重建生活诗学、提升文化品格的重要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4.
运用性别视角重读悦城龙母传说的基本母题,如“无父”“漂来的女婴”“拾卵豢龙”“误断龙尾”“济物放生”“侣白鹿友黄猿”“至圣显灵”等,阐释其所蕴藏的远古时期岭南女性的生命观、母教观、自然观与主体精神.指出被岭南百姓世代奉为神祗的龙母,不仅是一个尊贵的地方神祗,同时也是一个有性别标识的尊贵的地方女神,她不但开启了岭南女性文明之源,也是岭南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她以她阴柔的精神气质与凡俗的品格,极大地丰富了中华龙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徐静波 《日本学刊》2006,20(6):118-130
藤原正彦在2005年出版的畅销书《国家的品格》中,倡导弘扬“武士道”和“物哀”等日本传统的精神和审美情趣,企图以此来恢复或提升日本的国家品格。本文从汉字文化圈的视野出发,对书中所论述的日本传统的精神和文化进行了分析,指出书中的有关论述存在着一定的虚幻性和情绪性,同时对发生、发展于前近代社会的传统文化在今天的普世价值和今后的命运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思想活跃的钱玄同在文言与白话的汉字革命转变中也经历着从反对废除汉字、保存国粹,到存汉文并用世界语,到废除汉字,到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再到提倡国语运动的转变。转变是其思想方针的适时调整,是对现代白话文改革的进一步思考,也是其自由意识、追求真理、担当情怀等思想内涵的外化。思想转变的背后是有对乃师章太炎思想的尊从,有自身性格上排满的偏执,有五四以后客观环境改变下思想的大解放,也有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一系列选择改变的吊诡中,不变的是其人文知识分子“铁肩担道义”的普世情怀。  相似文献   

17.
李含 《日本学刊》2005,(3):130-143
日本文化的原型存在于日本古代神话和历史叙述当中,因此有必要从神话、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对日本文化的性格进行研究。本文从对《古事记》的有关记述的分析入手,通过与西方思想的比较,对日本文化的“耻感文化”、共同体主义的“场”的伦理以及母性社会原理等性格做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匈奴,这个曾经称雄大漠并与中原王朝对峙数百年的游牧汗国,在中国乃至世界史上都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它的早期历史却是一团迷雾。元魏(拓跋)、蒙古这些入主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都曾留下自己悠远的世系传说;丁零、突厥、契丹、女真、满族等都有自己民族起源或帝王始祖诞育的传说。唯独匈奴,它在头曼以前“世传不可得两次”①,关于民族起源和帝王始祖诞育的传说也无明文记载。至今关于匈奴的族源族属,也还是众说纷坛。但历史还是给我们透露了一些有关信息:与中原的“真龙天子”不一样,匈奴帝王乃系“日种”。这或许能为我们研究匈奴民族的族…  相似文献   

19.
日本艺术美的主要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特殊的文化性格和精神结构,产生相应的独特的艺术美的形态。首先,位居文化空间中心位置的文学,通过古代神话、历史传说、歌谣等口头文学,以及8世纪有文字记载后由皇室作为国史主持编纂的历史文学《古事记》、《日本书纪》和最早的诗集《万叶集》等作品,开始萌发日本文学的“哀”的美理念。  相似文献   

20.
庄国瑞 《浙江学刊》2022,(5):155-164
中国古代诗人谈论“前身”,从其身份与文学言说的角度看似乎凭空虚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实则是一种“心理暗示”现象。它与个人在生存环境中所进行的自我建构直接相关。清末民初诗人易顺鼎对“前身”的追溯在诗人群体中颇具代表性:他自言有七世前身,但所关注的核心人物是明代才子张灵。易顺鼎因对前身之说确信不疑,由此产生强烈的心理暗示,行为及创作上受到张灵名士狂诞之气、脱俗之深情两方面的影响较大。从长时段角度整体观察中国古代诗人世界,将各种追溯“前身”的言论汇集考察,可以发现诗人追溯“前身”的观念与神话、传说、佛教文化影响均有关系,且受佛教观念影响更为显著,唐宋以后较为普遍地表现于诗人的创作中,可以说是诗人世界中一种特殊的文化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