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当代舞是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一些舞蹈创造作品.当代舞所表现的新旧事物都来源于中国最本土的人情世故,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文化气息.从舞蹈形式和动作语汇上来看,民族民间舞、古典舞等舞种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共同作用形成了当代舞蹈.当代舞与其它舞种比较并没有特定的动作语汇,它是通过集合其它舞种的不同动作语汇,来展现其自身特有的风格魅力的.当代舞是中国人自己的舞蹈,它的发展问题与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当代舞作为一种刚刚起步的新生事物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当代舞应该有自己的训练体系、编导课程,为其长远的发展奠定基础,用理论的教学课程来武装自己.  相似文献   

2.
舞蹈民俗学——舞蹈学的新兴支学纪兰慰一、民间舞蹈的基本属性和文化特征舞蹈(dance)这门古老而又充满青春活力的艺术,自它诞生以来一直伴随着人类历史的足迹发展传衍至今。舞蹈是用人类自身的形体动作和思想感情来表现社会生活的人体动态文化,通过人体的形态和...  相似文献   

3.
土家族跳丧舞流行于湘鄂渝黔边区的土家族聚居区,是土家族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土家族跳丧舞自古以来就与土家族原始的祭祀娱神活动有关,与土家族的宗教祭祀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脉联系,所以土家族跳丧舞蕴涵着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对土家族跳丧舞起源、基本形式及表演形态等进行考察和描述,分析土家族跳丧舞的文化特征,以及土家族原始宗教对土家族舞蹈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民间舞蹈包括了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舞蹈形式与文化特征,具有独特的传承方式———积淀本民族的文化理念,民间舞蹈的参加者即表演者,在舞蹈中互相学习,即兴创作。中国民间舞蹈歌、舞、乐三者结合,讲究队形的排列和场面的变化,善于使用道具,并在民族交融中逐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 这里所谓的“内容传达”,是指苗族民间舞蹈的姿态动作所包含的文化意蕴.若从舞蹈本身所指代、传达的对象和意象看,大致可分为巫舞、史诗舞、爱情舞和娱乐舞4类.A巫舞系统.这部分主要与鬼神、神灵有关,如湘西苗族《接龙舞》、《奶傩芭傩舞》、《跳香舞》,桂西北苗族《舞纸马》、《巴单舞》、《踏索舞》,黔中南苗族《粑槽舞》、《刀梯舞》、《跳洞舞》、《雷公舞》,黔东南苗族《鼓藏舞》、《马刀舞》,黔西北、滇东北苗族《神鼓舞》、《鼓笙舞》,广西融水苗族《拉鼓舞》等等,是一个庞大的舞蹈系列.它与学术界通常所称的“宗教舞”有近似之处,但却不能用固有的宗教模式硬套.尽管就其实质而言,神与鬼都是原始人在认识世界过程中产生的非科学观念,但不同的民族由于社会发展的历史渊源和认识根源不同,对这二者的认识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6.
甘南州卓尼县地处汉藏文化交界处,是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聚集地,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环境使得卓尼地域文化具有民族文化交融形成的多样性风格,卓尼莎姆舞即是这种文化多样性的集中体现,其舞蹈形态的队形场图、道具服饰、仪式过程以及动作、歌词与祭祀对象等,均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借助舞蹈身体语言学的理论范式对卓尼县藏巴哇地区的莎姆舞形态进行描述,考察构成莎姆舞语言的话语方式,并从语境与语义的角度分析其存在的文化生境和其中的文化内涵,运用“涵化”理论讨论其中的文化涵化现象,探析多文化融合在莎姆舞形态中的呈现方式,以此考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传统舞蹈形态形成的影响,有助于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7.
广东粤北采茶舞是在特定的自然、文化环境中产生、发展的。粤北采茶戏中的舞蹈动作模拟了现实生活动作、劳动动作、动物形态、壁画和雕塑造型。舞蹈形态与技巧有扇花、步伐、水袖、架子等。当地的自然环境、生产劳动和风俗习惯对采茶舞蹈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秧歌舞蹈是中国北方汉族的民间舞蹈文化区的主体,以北方旱作文化为代表,属于黄河流域文化中心的农耕文化类型。秧歌亦是山西传统民间舞蹈中数量最大,样式最多,流传最广的一个种类。踢鼓秧歌是广泛流传于山西晋北地区的一种古老的秧歌舞蹈,是山西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每逢新春佳节,元宵灯会,村村县县都要闹踢鼓秧歌,白天多在街头、广场表演,有的结合春节拜年和慰问,到门口、院落表演,晚上有的跟焰火活动(先表演,后放焰火),有的找有旺火的场地活动。男女老幼,围观雀跃,通宵达旦。一、踢鼓秧歌的表演特征踢鼓秧歌是融舞蹈、武术、戏曲为一体的民间艺术,以粗犷、刚劲、稳健、风趣等艺术特点深得老百姓的喜爱。从它的名称来看,“踢”是指舞者的腿部动作,“鼓”是指舞者所使用的道具,因舞蹈主要以脚踢鼓而舞,故而得名。但由于民间舞蹈的流传发展,为了舞蹈的方便,演变至今,身不背鼓,手不抓鼓,踢不见鼓,鼓与舞已经逐渐发生了分离,如今的踢鼓已经无鼓可踢,成为锣鼓点的伴奏。踢鼓秧歌的表演角色有:净—落毛,生—鼓子、疯公子,旦—拉花,末—大脚婆、货郎、先生,丑—和尚、赖老婆。其中,“落毛”、“疯公子”、“大脚婆”、“先生”、“货郎”、“和尚”、“赖老...  相似文献   

9.
民间舞蹈与民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 ,民间舞蹈寓于民俗文化之中。民间舞蹈是民俗文化整体中有形传承的重要体现 ;民间风俗又为民间舞蹈增添了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并提供了内容、气氛以及广阔的传承和发展空间。看一个舞蹈 ,了解一个民族。民族文化像一个纽带 ,将舞蹈艺术与民间风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使舞蹈艺术与民俗文化互相渗透 ,互为依托 ,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0.
锡伯族人们能歌善舞,舞蹈风格多种多样、舞姿形象生动,“贝伦”则是锡伯族民间舞蹈的总称。贝伦舞是锡伯族民间舞蹈的第一大种类,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短小精悍、风格独特、内容丰富,是古代舞蹈文化的遗存。为了使其在现代文化冲击下更为长久地传承下去,应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到贝伦舞的独特魅力。为此,文章论述了锡伯族贝伦舞的艺术风格和特点,以及其中所蕴含的艺术文化和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1.
“商羊舞”是流传于山东鄄城县一带的风格独特的民间舞蹈。以模仿商羊鸟的屈足动作为主要特点形式,属祭祀求雨舞蹈中的一种,带有浓厚的图腾崇拜意蕴,并伴随着历史的变迁由最初的娱神功能向娱人功能转变。  相似文献   

12.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唐代的舞蹈艺术闪烁着灿烂夺目的异彩,艺术成就达到了举世瞩目的高峰。在《全唐诗》中涉及或描写封建社会舞蹈的诗篇,计有三百五十余首,诗中“乐舞之妙,在于进退屈伸,离合变态。”这些诗艺术地再现了唐代舞蹈的整个面貌。其中,既有健舞、软舞,又有巾舞、巴渝舞、白纻舞,还有字舞、花舞和兽舞……。真是舞种繁多,斗奇争胜,千姿百态,五光十色。下面仅就唐诗中用文字记录下来的几种舞蹈艺术形象和舞诗的艺术表现手法,谈谈肤浅的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13.
拉祜族民间舞蹈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的产生、演变和发展与其悠久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广为流传的芦笙舞、摆舞、跳歌等舞蹈,是拉祜族社会生活中一种较为集中的文化体现。拉祜族舞蹈集宗教、礼仪、娱乐、艺术为一体,每一个舞蹈所表现的形式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秀山花灯系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融合了歌、舞、戏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的综合表演艺术。秀山花灯具有高台花灯、单花灯、双花灯、群花灯等多种表演形式,舞蹈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以扇法、身法、步法三种舞蹈动作技法为主,舞蹈形态特征则主要表现在扇法中的“绕转”、身法中的“颤膝”以及步法中的“弧线”等。这些舞蹈形态特征所展现出的艺术魅力,可推动秀山花灯的现代性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从汉画看汉代女乐舞蹈的形态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苏丹 《南都学坛》2001,21(4):14-16
汉代女乐舞蹈代表了汉代歌舞艺术的最高水平,从汉画反映的大量歌舞活动场面看,汉代女乐舞蹈的形态具有四个方面特征,即舞袖、舞腰、“手足并重”和使用道具。这四种形态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共同组成了汉代独特的舞蹈艺术,为我国传统舞蹈民族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傩舞是地戏表演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傩在社会活动中功能的变化,傩舞中的舞蹈动作及其表意系统亦发生了文化功能上的重大变化,即以驱邪酬神为目的的娱神功能弱化,以表演展示为目的的娱人功能增强.这在很大程度上赋予了屯堡地戏中的傩舞以新的文化价值.本文以贵州屯堡地戏中的傩舞的舞蹈定格动作、动作套路及表演道具为切入口分析傩舞形式特征,进而探究其蕴含的深层社会结构和深层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7.
社会转型期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态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间舞蹈是人体动态文化,是社会文化交织融合的总汇演。当代我国社会进入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加速期。民间舞蹈生存空间的变化,引发了民舞文化时空的移位和民舞形态的新包装。90年代民间舞蹈呈多元、多样、复杂性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8.
从分析舞蹈质感的构成人手,论述了舞种和舞者的区别主要取决于舞蹈动作的质感,并深入地提出舞蹈质感的提升来源于舞者的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说明了对动作质感的了解和把握是舞蹈表演的基础,是舞蹈表演由感性阶段提升到理性阶段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9.
从分析舞蹈质感的构成入手,论述了舞种和舞者的区别主要取决于舞蹈动作的质感,并深入地提出舞蹈质感的提升来源于舞者的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说明了对动作质感的了解和把握是舞蹈表演的基础,是舞蹈表演由感性阶段提升到理性阶段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20.
南阳是我国目前出土汉画像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其中大多数都带有乐、舞场面,长袖舞则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河南南阳汉画像长袖乐舞在表现形式、乐舞服饰、动作语言上都极具地域特色,如一字铺开的画面布局、宽大厚重的裙裤服饰以及多维度的运动体态,从而形成了这一时期的舞蹈审美特征:由细腰到厚体的服饰变化和反向平衡的动作规律,这种反向平衡的动作规律使舞者的动作充满了拉伸感。由此,才构成汉代艺术沉稳厚重和古拙大气的审美外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