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战国时期,处于四战之地的赵国为抵御南方的魏国及北方胡人的进攻,分别在其南部和北部边境修筑了长城,此即人们所说的赵国南长城、北长城。文章对赵国两道长城修筑的时间、原因、方位及现状作了考证,并对赵国北长城与当时燕、秦两国的长城,相继的秦始皇长城及今所见的明长城的关系作了辨析。  相似文献   

2.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命大将蒙恬率大军北逐匈奴,占领"河南地",并以黄河为国防线,"因河为塞",修长城、筑亭障,以防匈奴南犯。其间在今宁夏北部筑有一座城障,名为浑怀障。何以"浑怀"名障?至今尚无解释。本文试从区域历史、北胡称谓和中央王朝民族政策等方面进行综合求证,认为"浑怀"是"怀浑"的倒文(读),是中原封建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怀柔政策的表示。  相似文献   

3.
燕北长城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燕长城在燕国史乃至战国史的研究中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战国时期,由于列国间常年进行兼并战争,所以防御战也与进攻战一样,被摆到了列国的议事日程上。列国为了有效地进行防御,除了修城郭、筑要塞而外,还在边境上修筑长城。由于战国时期活动于我国北方的林胡、楼烦、匈奴、东胡等族时常南下侵扰秦、赵、燕三国,所以秦、赵、燕三国又都在北部的边境上修筑了长城。其中以燕国的北界长城最长,西起今冀北,东达今朝鲜平安南道,这在当时是一道莽莽苍苍的屏障,它犹如一条长龙,蜿蜒于我国华北北部、东北南部及朝鲜西北部的崇山峻岭,溪流河谷和平原沃野之中。而且,它的东、西两段复线重出,构成历史的奇观。  相似文献   

4.
一、秦朝时期包头地区的战略地位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统一六国后,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一个以咸阳为国都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结束了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这时,居住在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从战国末年控制河套以后,经常对中原地区进行侵扰。秦始皇在发展和巩固统一的事业中,为了消除北方匈奴对秦王朝的威胁,于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三十二年),“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入北击胡,略取河南地(今河套黄河以南  相似文献   

5.
文章认为中国长城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的河南南阳,并在战国时期发展到中原和北方.南阳楚方城就是楚长城,南阳楚长城是中国长城的发祥地  相似文献   

6.
现在传世古玺印中,汉魏晋少数民族的官印虽为数不多,但也占有一定份量。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种类繁多,分布在全国各地,汉族封建统治阶级对他们,一是镇压防范,如秦始皇筑长城防匈奴。匈奴在秦汉间,一直成为严重边患。到了后汉,匈奴势力才被分化,逐渐趋于衰落,但又和其他少数民族融合,以另一名称见于史册。二是抚循怀柔,如乌桓、鲜卑。乌桓早在汉初就被统治者用“以夷制夷”政策,将他们内徒到边郡,后汉时鲜卑又代替了乌桓。少数民族对汉族统治者也是叛服不常。统治者主要以怀柔分化手段来对待他们,  相似文献   

7.
隋长城     
《清水河县志》上说:“隋之古长城。县境内有土边墙一道,东北自和林入境,斜贯县之中部,至老牛湾与长城连接,殆即隋之长城。”我国历史学家范文澜在史书《隋炀帝修清水河长城》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公元607年,隋炀帝到北境去游玩。他出边塞宣扬武威,暂停在榆林郡,发丁男百余万人筑长城,西起榆林,东至紫河,限令二十天筑成,丁役死去十之五六。他筑长城同洛阳外围掘长堑是一样的想法,以为有了长城,可以保证行军的安全。他率领大军五个余万人,马十万匹,结成方阵,四面准备应敌。他和后妃宫眷及百官家属都在方阵中间。大军出榆林塞,游行突厥牧地,受启民可汗朝见,大军转入楼烦关(山西崞县东北),回到太原。  相似文献   

8.
唐晓峰 《江汉论坛》2023,(3):113-116
<正>北京城诞生于三千多年前周人灭商的时代,在其历史发展的前期只是一座边地城镇,然而在其历史发展的后期,巨变为全国的首善京师。在这一巨变之中,包括历史地理方面的重要转向。甚至可以说,这一具体历史过程,乃是以历史地理方面的重要转向为基础的。本文拟对这一历史地理转向做一考察,考察的重点,是北京的中古时代。中古时代,是北京走向全国政治中心的启动时期。一、中古时期北京北方长城防线的南移我国北方长城防线的形成始于战国秦汉时期。在北京地区的北方地带,则是战国时期的燕国始创长城。  相似文献   

9.
战国秦长城的修建时间对这个问题、有的著作原文是这样引用的:“《史记·匈奴传》载:‘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1272年),起兵伐残义渠,于的秦有北地、陇西、上郡,筑长城以拒胡。’”但《史记·匈奴传》的原文并无“三十五年”四个字,而是用倒叙的口吻说:“秦昭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宫,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汉书·匈奴传》亦如此,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一事,在《后汉书·西羌传》中记有时间,为“赧王四十二年”,即秦昭襄王三十五年,但只字未提筑长城。可以分析一下,秦昭襄王18岁即位,“三十五年”时,他已53岁。宣太后是秦  相似文献   

10.
令居塞建立时间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令居塞是汉王朝在开辟河西的过程中筑起的重要军事要塞,是汉代在河西走廊所筑长城的东端,因起点在令居(甘肃  相似文献   

11.
<正> 明边墙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这个大一统国家形成的过程中,中原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曾经发生过一些磨擦甚至对抗的历史事件。随着这些事件的持续和演变,为我们留下一些遗迹,到现在还能看到,这就是从秦、汉时代一直到明代的长城和边墙。长城开始建筑于战国时代,至秦始皇统一中国而加以完成,那主要是为了防御当时兴起于中国西北方的匈奴而建造的一项工程浩大的防御工事。汉武帝时,由于匈奴势力  相似文献   

12.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六年(前221)统一六国,依廷尉李斯建议,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为了“示强威,服海内”,多次巡游全国,并下令筑驰道以通天下。“驰道,天子道也。”这些驰道从成阳出发,东穷燕齐,南极吴楚,宽五十步,每隔三丈种一株青松。在纵横全国、青松如盖的宽广驰道上,秦始皇的千乘万骑前后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巡游。从北国到江南,从登泰山观日出到临钱塘看潮涌,走遍了当时中国的  相似文献   

13.
歙县名胜     
歙县是我国最古老的县份之一,因而名胜古迹甚多。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二二○年间,秦始皇即设县,几经变迁,沿革至今。歙县历史上文人济济,这除了为避战乱从北方迁来的士族文人带来的文化之外,还  相似文献   

14.
作为古代中华民族成员之一的高句丽族,兴起并形成于我国东北的新宾、桓仁一带,后于前汉晚期在汉代郡县内建立地方民族政权,辖有今辽吉二省的东部即辽河以东土地,历时七百余年。当中原地区唐太宗灭隋建唐抚定四海之时,其王建武因惧唐之征伐,乃于贞观五年下令举国筑长城,用十六年时间,修筑东北自扶余、西南至海千有余里的长城。但这道长城在哪里、形制如何?史文缺乏具体记载,因此今天研究者言人人殊,出入颇大,甚或否定其有,迄无结论。笔者根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认为高句丽千里长城在今辽、吉二省,并确曾筑有长城,而所谓“东北首扶余(城)”之长城起点,既非扶余国的扶余城,也非高句丽的扶余城,而是起于早已灭亡的扶余国故地,其起点所在即今吉林省德惠县老边岗屯第二松花江南岸,南到今辽宁省营口市后岗子屯渤诲岸边,长城在辽河东岸,长达一千余里。高句丽长城的中间线段,后为明代万里长城的辽东镇长城所沿用,但又未能留下沿用的记载,因此世人只知此地为明长城,遂掩盖了高句丽长城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一、一项防御匈奴的伟大工程 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的大帝国,防御游牧民族的袭扰,派蒙恬、杨翁子督工修筑了一条西起临洮东至辽东长达一万余华里的长城(《淮南子·人间训》)。这条长城的重点工程在北段,即建在河套以北狼山、大青山中的长城(以下称秦长城北段)。 秦长城是民族矛盾和斗争的产物,其西段防月氏、羌人,东段防东胡,北段则为防御匈奴。 匈奴是一个长期活动于蒙古草原的古老民族。他们在阴山以北渡过漫长的原始社会诸低级阶段,时小时大,时分时合,没有文字,没有城郭,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大约到战国后期,匈奴才进入原始社会后期军事民主制阶段。他们为了寻求气候  相似文献   

16.
陕西人爱秦     
陕西省,故秦地也。报纸有人著文,题为《陕西人的秦始皇情结》,中引秦兵马俑、秦始皇陵、秦兵器、秦钱币、秦瓦当、秦驰道、秦宫遗址、秦大墓诸款,谈到陕省古迹,无一非秦。我更益以秦石鼓、秦泰山石刻、秦虎符、秦诏版,而山海关又秦筑长城之起点也。懿欤休哉!  相似文献   

17.
徐卫民 《中州学刊》2023,(11):132-137
匈奴是西汉王朝在西北地区的最大对手,对西汉王朝形成强大的压力,汉王朝不得不采取诸多办法对付。从汉武帝开始采取武力征服并继续进行长城的修建,特别是在河西走廊地区北部新修了长达数千里的长城防御体系,才真正解决了匈奴侵扰的问题,“建塞徼,起亭燧,筑外城,设屯戍,以守之,然后边境得用少安”,形成了“边境强,则中国安,中国安则晏然无事”。长城既巩固了边疆地区的安全,又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8.
后妃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皇帝的婚媾家庭制度。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天下,便在咸阳广筑宫殿,将从六国掠来的美女安置其中,“后宫列女万余人,气上冲于天”,其时后宫规模已十分庞大。秦以后的各个王朝因袭秦制,逐渐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等级森严的后妃制度。  相似文献   

19.
北魏六镇长城南线、北线两条长城墙体,均总体呈东北-西南向蜿蜒分布于乌兰察布草原,于中部地段有短暂交汇。六镇长城南线、北线均以阳山秦汉长城东段所在山脉的北麓地带作为其西南防御端点,其终点之间的直线距离约25千米。选择丘陵间的谷地修筑墙体,是六镇长城的主要特点之一,六镇长城的墙体以土筑最为普遍,保存较为低矮,墙体外侧普遍见有壕堑的痕迹。北线墙体对南线墙体的局部沿用,及墙体沿线发现的32座戍堡,是此次北魏长城调查的重要发现与收获之一。六镇修筑在先,后有六镇长城南线和北线。六镇修筑完成于延和二年至太平真君八年之间。沃野镇最初即建在了根子场古城,白灵淖城圐圙古城经考证为怀朔镇镇址,抚冥镇镇址已确定为位于今四子王旗乌兰花镇的乌兰花土城子古城,而希拉穆仁城圐圙古城、克里孟古城、三工地土城子古城应分别为武川镇、柔玄镇、怀荒镇旧址。  相似文献   

20.
辽代北方城市的兴建和商业的繁荣申友良在中国长城以北的北方草原上,真正有计划、大规模地兴建城市,是从辽代开始的。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元朝灭亡为止。这些城市的出现,不仅有利于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而且有利于形成一个个手工业生产和商业交换中心,促进所在地区整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