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石化作为中介语最明显的特征,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一个复杂的核心话题。本文认为,石化是中介语中不正确的语言形式,既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这个过程的产物,它影响着整个中介语系统,具有永久性和顽固性,而且更多地出现在成年第二语言和外语学习者身上。  相似文献   

2.
自问自答句是讲话人提出问题但不需要听话人回答,而由讲话人自己提供答语的问句。根据讲话人提供答语的方式,这种问句可以分为提供显性答语的自问自答句(简称显性答语句)和提供隐性答语的自问自答句(简称隐性答语句)。隐性答语句在英语政治演讲语篇中的存在是自身特点与这类语篇的特点相互作用,进而相互适应的结果。它在语篇中位置比较灵活,甚至可以出现在这类语篇的篇尾。作为一种非常规的用法,篇尾自问自答句具有独特的语篇组织功能:当它的隐含答语可以从上文语篇推知时,它具有总结-延续功能;当它的隐含答语可以根据常识推知时,则具有总结-突显功能。   相似文献   

3.
语用学的研究成果表明,语境是与交际者的认知能力和心理体验密切相关的,是交际者的主观意识的反映,是一种心理现象。话题和连贯是语篇分析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对解读语篇起着重要的作用。话题多以隐性形式存在于语篇中,对它们的解读需要借助语境中的主观因素,来激活相关的认知图式。语篇的连贯性产生于理解者在认知语境中寻找关联而进行推理的过程中。语境中的主观因素在语篇理解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在电视谈话节目的起始,主持人常常会运用"开场白"的语言方式进入话题。主持人的开场语通常经过精心的设计,设计一个漂亮的开场,能够使谈话从一开始就牢牢抓住观众的心,将观众带入特定的谈话交流情境,营造积极的交流氛围。  相似文献   

5.
对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学习英语不仅是要学习一门语言,更要学习西方的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忽略文化差异的存在会造成交际的障碍或失败,本文主要从以下八个方面简单对比了汉英日常谈话中存在的一些文化差异:问候语,称呼语,禁忌语、称赞语、祝福语、致谢语、致歉语和道别语。  相似文献   

6.
Halliday认为语篇在形式上衔接,在语域上前后保持一致,这样的语篇就是连贯的语篇。朱永生、严世清指出,语域一致的其中一个方面是指:整段话有一个中心话题,检查的依据是看这段话中有没有一个能包容所有小话题的大话题,这个大话题就是读者能把全篇的内容置入其中的认知框架。文章拟从这个角度出发,论证语音衔接机制在语篇主题连贯语...  相似文献   

7.
根据认知语用学的关联理论提出翻译的本质是个双重的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该交际过程是源语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三类交际主体之间的互动,因此翻译的语用观实际上是个动态的三元翻译观。以公示语中的误译为例,从这一个角度验证语用学中的关联理论在翻译领域里的有效性。翻译的主要目的是追求"信",而达到译文对原文忠实的手段不必追求千篇一律,它是一种动态的等效,决定翻译手段和策略的最主要参照标准,应当是译者对译文读者的接受环境和目标语语言文化环境的正确评估和认识,对源语和目标语之间差异的评估。  相似文献   

8.
语篇连贯是指语篇内外所存在的寓意和结构上的纵横交错的各种联系。连贯是语篇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区别语篇与非语篇的标志。本文主要从观念参照点理论入手分析了话题的突显性与语境的关系及其对语篇连贯的影响,最后阐述了话题的突显性在语篇连贯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中有关语境的研究均涉及到语境的主观因素。主观因素与交际者的主观意识有关,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一种认知表征,是语境构成的重要因素。话题是语篇分析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解读语篇的关键所在。话题多以隐性形式存在于语篇中,对它们的解读需要借助语境中的主观因素,来激活相关的认知图式。语境中的主观因素对解读语篇话题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Halliday认为语篇在形式上衔接,在语域上前后保持一致,这样的语篇就是连贯的语篇。朱永生、严世清指出,语域一致的其中一个方面是指:整段话有一个中心话题,检查的依据是看这段话中有没有一个能包容所有小话题的大话题,这个大话题就是读者能把全篇的内容置入其中的认知框架。文章拟从这个角度出发,论证语音衔接机制在语篇主题连贯语篇中可以发挥间接的衔接功能。  相似文献   

11.
形式与意义不一致是一种语用策略。对它的理解一般分为两步,第一是辨认,然后是推断。在辨认过程中有几种表现形式:肯定句表示否定意义,反之亦然;疑问句具有祈使句的作用;陈述句表达疑问或请求等。推断其语用意义要依靠关联原则和语境。这种语用策略使用得当,会使语言变得含蓄礼貌并且丰富多彩,如果使用不当,势必会产生负面效果,导致交际失败。  相似文献   

12.
科学的经验简洁性是理论创新和科学进步的合理标准之一。经验简洁性要求以最少的经验解子说明或解释最多的与观测型经验问子相符的理论型经验问子。协调力模式给出了经验简洁性的量化评估方法。哥白尼体系取代托勒密体系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前者比后者具有更强的经验简洁性。  相似文献   

13.
目前大量文献研究企业内部薪酬的两个领域的问题:一是薪酬决策,从理论的角度解释薪酬制度的合理性,讨论薪酬决策的依据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薪酬形式,并对薪酬的产出进行检验;二是薪酬制度管理,从实践的角度思考薪酬制度的合理性,讨论各种情景因素对薪酬制度的构建和实施的影响。对前者的研究主要发生在经济学和心理学领域,对后者的研究主要发生在管理学领域。薪酬决策理论对薪酬制度管理起有限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法庭这一个特殊的社会语境下,参与法庭言语交流的几个角色之间的权力分配是不均等的,法官的权力最高,是庭审的主持人与仲裁人,而被告人却只是受讯的一方,各种可享受的权力极为有限,所拥有的言语权也最少。对两者之间的言语交流进行会话结构、内容等分析发现,法官通过控制问话、决定庭审言语事件的进展、对答复进行最后评估等言语手段对被告人实施权力控制。但是,法官与被告人的交流并非像表面看来那么简单。对两者的言语交流进行动态分析可以看出,被告人在言语上对法官表示尊从屈服之外,还努力通过言语手段争取会话主动权以及对会话的控制。两者之间对权力与控制的争夺主要体现在被告人答话的方式与法官的发问技巧上。  相似文献   

15.
以赛亚·伯林(Isaiah Berlin)在<自由的两种概念>一文中,对"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这两个自由概念进行了区分.他将"消极自由"定义为个人行动不受他人干涉的区域;"积极自由"则意味着个人的生活和选择是由自己而不是任何异己的因素所决定.与此同时,在对积极自由概念的错误理解的基础上,伯林激烈地反对积极自由理论.本文拟在辨明"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两个概念的基础上,就伯林对"积极自由"概念的错误理解予以力所能及的评析.  相似文献   

16.
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批评论的美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主要是文学批评论。这种批评论的主要美学基础,是康德美学与实证主义美学。由于有后一种美学基础,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就具有科学实证的特点。这种形式主义的实证批评与传统的实证主义批评的不同主要在于:前者重在作品的内部(作品自身的形式),后者则重在作品的外部(种族、环境、时代)。两相比较,前者的科学实证性更确切;不过它也因此而显出片面性。  相似文献   

17.
农民流动与村民自治——流出村和流入村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民在村庄范围内大量流出或流入已经成为当下中国乡村社会的常态.无论是在流出村还是流入村,农民流动都对村民自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流出村,农民流动在为村民自治准备了良好的群众基础、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流动农民选举权利难以实现、民主选举质量降低、民主管理陷入困境、民主决策难以实现和民主监督流于形式等等.在流入村,农民流动在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导致社会治安的迅速恶化,严重影响了村庄社区的秩序.此外,对大量的外来农民,是否允许他们参与流入村的村民自治,也是一个迫切需要从宏观立法和微观实践中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传统教学观念认为知识是定论,把学习看成是知识从外到内的输入,教学过程中应“以教师为中心”。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只能是对现实的一种解释,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工作中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个问题呢?笔者在文章中结合具体的工作实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悲剧在亚里士多德文艺思想中占据着比史诗更加重要的地位,它继续了“四因说”的一贯立场,将“摹仿”的对象放在现实的人的层面,突出人在实现活动中的丰富性、具体性;从西方早期特别是柏拉图的美学思想上看,它取消了《理想国》对诗人的消极态度,但并没有和柏拉图的诗学思想截然对立,它坚持悲剧要按照可然律和必然律推进;亚氏对柏拉图的温情超越实现了人学的归趋,厘清这一层关系对于了解希腊文艺思想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对记者来说,新闻发布会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让政客对自己言行负责的机会,这也是新闻业对于民主政治的贡献。通过提出后续问题,记者能够对政客们模糊的回答进行追问,更好地起到自己社会监督人的作用。文章通过对英国政府的5个新闻发布会进行分析,着重研究后续问题与记者先前问题和政客先前回答的关系,以及后续问题在新闻发布会上作用的分类,也是对先前他人对于后续问题所做的有关研究做一些补充,以求加深对于新闻发布会中后续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