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传统观点认为,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只有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国家,才能开始社会主义革命。我们认为,这同用“各国同时胜利”论不能准确概括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思想一样,难以全面、如实反映他们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发生的思想。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同时胜利论”的再探讨李心华,孙绳山传统观点认为,马克思、恩格斯主张社会主义革命“各国同时胜利”论;这一理论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是正确的,但到帝国主义时代就变得“不合时宜”了,因而被列宁的“一国首先胜利”论所取代。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没有准...  相似文献   

3.
列宁“一国胜利”论的再探讨李心华辛桂清传统观点认为,进入帝国主义时代以后,列宁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一国胜利”论,修正了“已经过时”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同时胜利”论。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既没有准确反映马克思恩格斯的本来思想,也误解了列宁的本意,需要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4.
前段时期,我国理论界有些同志发表文章,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早已创立了经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理论,而“早产论”、“补课论”似乎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个理论。我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现在,就这个问题谈一些个人浅见。  相似文献   

5.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长期以来的传统看法都是根据马克思在1875年所写的《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的观点把共产主义社会分为两个阶段(即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和更高级的阶级).但是,自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至今,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大多数国家都不是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国家,而是比较落后的国家.这些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都是按照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的设想来进行的.然而,这些国家的实践证明,理论和实践总不免发生矛盾,特别是在一定历史时期还发生过严重的失误.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曾经一度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中国在1958年的“大跃进”就是如此.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东方发展为毛泽东思,在西方形成了以卢卡奇、葛兰西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与卢卡奇、葛兰西等人在哲学观点上虽有某些相近之处,但他们之间有一个根本的区别:毛泽东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因而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取得了胜利。卢、葛接受资产阶级观点,歪曲了马克思主义,使他们的思想成为一朵不结果实的空花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革命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理论与实践的问题,亦是一个既“老”而又“新”的问题。说其“老”,是因为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提出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也已有70多年的历史。说其“新”,是因为近年来人们对此又产生一些新的迷惑:否定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提法以后,如何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革命的含义?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是否需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我们现在是否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由于近年在理论研究与宣传上只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基本不提社会主义革命,致使许多人误认为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已不存在社…  相似文献   

8.
二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明确提出了俄国由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方针;十月革命是真正的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苏维埃俄国开展了宏伟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俞良早教授关于十月革命以前列宁未提出俄国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不是社会主义革命,列宁在世时苏维埃俄国还没有开展社会主义革命的观点,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产生这种观点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他混淆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社会"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相似文献   

9.
“生产力标准”问题是当前我国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我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系统发展了的理论观点之一,它对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具有决定意义,很需要我们结合实际认真学习,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10.
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提出的“古为今用”,是我们研究历史的方针。贯彻这个方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去研究历史,发挥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战斗作用,是我们史学工作者的光荣任务。“四人帮”在“古为今用”的幌子下,根据反革命的政治需要,践踏历史科学,大搞“古为帮用”的影射史学,流毒深广。今天,横扫“四人帮”给“古为今用”布下的迷雾,是史学界的急迫任务。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诞生以来,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由于建国以后党和国家在若干问题上的重大失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资产阶级自由化者抓住这一点向我们发难,抛出了“社会主义超越论”,说什么旧中国现代生产力发展不充分,搞社会主义革命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这一资产阶级自由化观点的影响,加上东欧和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演变,人们的心头也蒙上了阴影:用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标准来衡量,象中国这样的原来现代生产力不发达国家能不能搞社会主义革命?革命成功了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显然,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科学地回击资产阶级自由化观点的挑战,解答人们心头的疑问,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斯大林一九二六年曾说,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在单独一个国家内的胜利是不可能的,要使社会主义胜利,必须在几个国家内,至少在几个最发达的文明的国家内同时爆发革命”。列宁在帝国主义时代,用“无产阶级革命可能在个别国家内胜利的新公式”代替马恩的“旧公式”,“向前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去年以来,有的文章提出:“‘社会主义革命不能在单独一国胜利’并非马恩观点”;一国胜利是马恩的“一贯思想”;恩格斯说的革命“同时发生”,马克思著作中“没有见到”,从《共产党宣言》起就“抛弃了”。本文拟对此发表一些不同意见,供讨论。  相似文献   

13.
《新民主主义论》是一部政治著作,也是一部哲学著作。这部著作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就是辩证的、历史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在辩证法方面,毛泽东非常善于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世情、国情和阶级关系。在认识论方面,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第一次把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列宁加以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概括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这个新的科学概括,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观点、认识能动的观点和变革的观点突出出来了。在唯物史观方面,毛泽东在密切结合中国实际的基础上,深刻地论述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国体和政体等等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4.
一九五八年,当时一位在中央主持文艺工作的同志在一次会议的报告中明确地提出了“建立中国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和批评”的问题。在报告中,他把当时中国的文艺理论和批评分为三种。第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的,它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研究和总结本国文艺实践的经验,按照整个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需要,促进社会主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在坚持实践首要论和实践发展论的基础上 ,内含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发展观、群众观点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科学论断 ,并赋予具有时代精神的新意 ,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纲领 ,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南 ,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针  相似文献   

16.
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以下简称“革命转变论”),究竟是谁创立的?它是怎样随着革命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这在理论上并没有得到科学的阐述,以致在我国近几年出版的《世界近代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科学社会主义》以及报刊发表的文章中,不时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9世纪40至50年代就已经创立了“革命转变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我曾经发表文章对所谓马、恩创立过“革命转变论”的论据  相似文献   

17.
从生产的角度阐述邓小平的科技观,主要是阐述邓小平关于科技的重要性,特别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和中国怎样发展科技以促进生产的基本观点。 1.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生产力水平落后于经济发达国家约半个世纪以上。毛泽东充分肯定科技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性,强调要大力发展科技,赶超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左”的错误和“文化大革命”的破坏。科技是生产力的思想没有得到高度重视。粉碎“四人帮”后,为了解决科技是生产力的认识问题。邓小平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早在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就说过:机器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苏联解体赋予人们的深刻教训是 :社会主义制度不能一成不变 ,而应该根据实践的发展实行必要的改革 ;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社会主义原则为代价 ;必须时刻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的和平演变 ,并随时准备粉碎资本主义的“西化”、“分化”图谋 ;共产党要经受长时间执政的考验 ,就必须永葆自身的人民性和先进性。所谓社会主义革命是“早产儿”的观点 ,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相似文献   

19.
布哈林指出,在帝国主义条件下,“民族自决”的口号是空想的、有害的,要实现则更是不可能的等“帝国主义经济主义”思想。列宁在指出布哈林民族理论错误的同时,也阐明了自己的民族观点,提出“民族自决”在帝国主义时代是完全能够实现的,压迫其他民族的民族自身是不能获得解放的,帝国主义时代依然有民族战争,争取“民族自决”的斗争和政治民主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等思想,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巴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相似文献   

20.
<正> 毛泽东把在中国建成社会主义作为自己的崇高理想和奋斗目标.从他确立无产阶级世界观那一天起,便投入社会主义这一无比壮丽的伟大事业之中.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他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同时,也提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导致了“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社会主义遭受了严重的挫折.缅怀毛泽东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光辉业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