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六世班禅入京朝见乾隆皇帝是清朝中叶皇室与西藏佛教领袖交往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清代民族关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富有浓厚的传奇色彩和戏剧性的情节,所以长期以来一直受到清史、藏族史、民族关系史和北京地方史学界的关注,也引起戏剧界和文学界的强烈兴趣。关于六世班禅进京之事,在汉籍《清实录》、承德《须弥福寿之庙碑记》及藏籍《六世班禅传》、《章嘉国师·若必多吉传》中均有记载。但是《清实录》对此事的记载节略甚多,而《六世班禅传》和《章嘉国师·若必多吉传》又篇幅巨大,且缺乏全面的整理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从20世纪初开始,一直有日本学者质疑中国传统佛教并非真佛教,最后酝酿出"批判佛教"的思潮。他们在误会《阿含经》缘起法的前提下,强力否定以如来藏之修证为中心的中国传统佛教。影响所及,台湾佛学研究出现了日本化的倾向。事实上,如来藏并不违背《阿含经》。《阿含经》的"我"和"识界"等名相,以及入胎识、持身识等观念,说的都是如来藏,也是实质上的大乘法。  相似文献   

3.
朵噶·策仁旺杰是一位才华出众的藏族作家,一生中写了不少作品,主要的著作有:《颇罗鼎传》、《旋努达美》、《噶伦传》、《梵藏对照辞典》、《佛本生传》等。其中的《颇罗鼎传》被视为藏族传记文学的典范,是他在壮年时代(1733年)的成名之作;他在青年时代(1718年—1720年)写的《旋努达美》被誉为藏族古典小说的一颗明珠。和平解放西藏前,这两部作品就在  相似文献   

4.
信息     
《论藏名著选编》出版近日,校出版社分批推出由我校佛教研究所所长李利安教授担任主编,多位专业人员整理的《论藏名著选编》丛书。首批选入这套丛书的论藏名著分别是:(1)《正续指月录》(收于《续藏》第143册);(2)《弥勒五论》(收于藏文大藏经丹珠尔和《大正藏》第31册);(3)《菩提道次第略论》;(4)《瑜伽师地论》(收于《大正藏》第30册);(5)《新华严经论》(收于《大正藏》第36册);(6)《宗镜录》(收于《大正藏》第48册)。其中《正续指月录》属于大乘显教中性宗一系的名著,《弥勒五论》及《瑜伽师地论》属于大乘显教中有宗一系的奠基之作,《新…  相似文献   

5.
重庆图书馆所藏《永乐北藏》是享誉国内外的传世珍稀古籍。通过多年的实地勘验,尤其是与故宫博物院藏本、普林斯顿大学藏本相比较,笔者认为,重庆图书馆所藏是该《永乐北藏》最后印本之一,相比其他收藏,它十分完整,价值不言自明。其印章、题记等,对研究明清王室与佛教的关系不无裨益。将此藏购回重庆的程德全,是满清末年和民国时期的一个风云人物,他由将军而最终出家的经历,及其留下的著述,是研究民国佛教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6.
<正>云南民族大学伍琼华研究员主编的《中国南传佛教资料辑录》由云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7月出版。本书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南传佛教文献资料收集整理"成果,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出版基金资助出版。学者对中国南传佛教的研究为时尚短。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尚未有学者对中国南传佛教进行专题研究。此后的研究成果散见于从事边疆史、民族史及人类学、社会学研究的学者如:田汝康、姚荷生、江  相似文献   

7.
“格义”是佛教讲经时采用的一种方法,始于东汉之末,盛于魏晋,是中国早期佛教的一种奇特的现象。慧皎《高僧传》说:“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为生解之例,谓之格义。”(《竺法雅传》)《世说新语》载殷浩读佛经,但不解事数之事,刘孝标作注云:“事数,谓若五阴、十二入、四谛、十二因缘、五根、五力、七觉之属。”(《文学篇》)因  相似文献   

8.
公元一、二世纪佛教诗人马呜的《美难陀传》,是印度古典梵语文学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国外已陆续出版了《美难陀传》的多种译本,有关的翻译和研究著作也覆盖多种语言,但中国未有译介。《美难陀传》主要讲述了佛陀度化堂弟难陀的故事。这部作品在思想上,有极其鲜明的佛教特色,在艺术上,它也展现了令人瞩目的闪光之处与较高的成就,  相似文献   

9.
蒙文北京版《格斯尔传》内涵有佛教文学因素,借鉴了一些佛教文学题材(诞生母题、吃仙果怀孕、神变斗法故事、《格斯尔下入地狱救出母亲》之章等)和表现技巧,并在创新的基础上与蒙古族传统文化有机地融汇在一起,反映了那一时期蒙古族人民的审美意识和宗教心理。  相似文献   

10.
后秦鸠摩罗什翻译《大智度论》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典籍,其内容极其丰富,涉及大乘佛教的各个方面,被喻为"佛教百科全书",对中国佛教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是历来中国佛教各宗派所依用援引的重要论典。然而由于历代辗转翻刻,传世本《大智度论》亦颇有讹误脱衍之处,本文将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大智度论》写本与《大正藏》本相对勘,订正了《大正藏》本的部分讹误,同时指出了敦煌本的巨大学术价值,以期引起学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在太虚大师的"法界圆觉学"中,《楞伽经》占据了核心的地位。因此,《楞伽经》的宗旨——"诸法皆幻",亦可视为"人生佛教"之立宗。无独有偶,将佛法传入吐蕃的寂护,亦依据《楞伽经》之"幻"义,为藏传佛教奠定了教理基础。他们对于"诸法皆幻"的具体含义的阐释虽有不同,却都以"如来藏"为依,可谓大同小异。将两家学说加以比较,可以看到印、汉、藏三传佛法本自一味,"世界佛教"原本在兹,无需"建立"。同时,亦可为如何激活传统佛教的活力寻得广阔视野。  相似文献   

12.
(一)“地藏菩萨”金乔觉是中唐以来著名于我国江表地区的朝鲜三国时新罗高僧。历来人们都把他推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九华山开山佛祖。关于他的行迹,一些历代文献均有所记载,如历朝《九华山志》、安徽《青阳县志》、宋《高僧传》、明《神圣传》等都专门为他立传。  相似文献   

13.
印度是具有悠久的哲学传统的国度,汗牛充栋的古代哲学论著构成了印度传统典籍的主要部分。印度古代哲学所达到的高度在古代文明世界中是首屈一指,无与伦比的。它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研究印度哲学对理解中国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印两国哲学思想的交流是以佛教为主要媒介的,佛教本身是印度哲学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佛教在影响了中国哲学、文化的同时,它所包含的潜在的印度思维模式与非佛教思想也不知不觉但理所当然地影响了中国。《大正藏》里仍保留了真谛翻译的数论经典《金七十论》就是一个明证。从西藏发现的《金七十论》梵文本“Hiranyasaptati”(或名“Suvarnasaptatisastra”,内含真谛汉译本所缺的第六十三颂)更说明了即使在佛教占了绝对优势地位的西藏,“外道”经典仍是传了进去。在西藏还发现了其他许多非佛教的古代梵文写本。深受印度文化影响的“汉字文化圈”里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在古代都直接从中国受到了印度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胜鬘经》作为弘扬如来藏思想的代表性经典,在晋宋之际中国佛教从般若学向涅槃学转向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南朝佛教界对《胜鬘经》的注疏和讲说极一时之盛,《胜鬘经》的思想成为南朝佛教思想展开的重要契机。如在南朝佛教的判教说中,"不定教"的提出就与《胜鬘经》相关;而对《胜鬘经》中的"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的阐释深化了南朝佛教思想家对"如来藏"和"佛性"的认识;《胜鬘经》的"一乘"说构成南朝佛教"一乘"思想的重要环节。可以说,《胜鬘经》为南朝佛教乃至整个佛教的中国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5.
印度佛教经历漫长流播之后,目前最重要的是三大派别:即南传佛教、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而这三大派别,在中国都有良好的发展。相对说来,汉传佛教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更大些,研习者也最多。其中,那些文学性强的汉译佛典,如《维摩诘经》、《法华经》、《华严经》等,最受世人欢迎,  相似文献   

16.
《释迦牟尼佛传》是星云大师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部文学作品,是星云大师以虔诚的佛教徒的身份写作的佛传,这部作品承载了佛陀的基本理念,更承载了作者星云本人的基本理念。其写作思维和世俗作家、世俗学者迥然不同。其写作目的、写作策略受制于佛陀本人的历史、星云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星云本人的宗教革新思想,其对人间的思考亦展示了太虚大师以来尤其是星云本人倡导的人生佛教(或曰人间佛教)理念。相应地,作者也选择了叙事与说理相结合的叙事策略,在人间情义与佛教道理之间取得了平衡。星云创作《释迦牟尼佛传》这一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宗教革命的尝试,《释迦牟尼佛传》也因此见证了一个时代的风云际会。  相似文献   

17.
方外传记中的类传,是专门记载性质相同、行为相近的僧侣、道士或世俗教徒事迹的一种传记形式,它产生于魏晋时期,以后代代相承,颇有发展。其中《高僧传》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部系统的僧人类传,《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则记载了中国僧人和朝鲜、越南僧人以及中亚细亚僧人总计56人西行求法的事迹,是一部具有国际意义的僧人类传。明清以来,民间佛教与居士佛教开始发展起来,因此,描写世俗教徒的类传也得到发展,清代彭际清所编的《居士传》,可谓居士类传的集成之作。僧人类传在形式上受到史传中的类传的影响,但是在记载内容、思想观念和叙事风格上都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小说是宋初文人知识结构中的一部分,《太平广记》“异僧”类僧传系统传达出宋初佛教与中国古代本土文化相整合的知识内涵。在引用文献方面,表现出对《高僧传》作为佛教僧传经典的解读。同样是奉《高僧传》为僧传经典,《太平广记》在尊崇早期佛教流传人物这点上弱于《太平御览》,但在选录《高僧传》人物方面具有一定的佛学识见。在僧传人物方面,崇尚以神异传教的佛图澄,推崇道宣及其融入中国本土述异观念的感通思想。编纂官的引书收录表现出对文人笔记的一定倾向,“异僧”类收录的隋唐人物除道宣外均来自文人笔记。同时,在承接《高僧传》“神异”类和道宣感通思想的基础上引入更多中国本土述异传统,反映了佛教知识信仰下倾民间的趋向。道宣事迹未被《太平御览》“僧”类和“异僧”收录,道宣律学基础中的四分律也不载《太平御览》“戒律”类。李昉、扈蒙等人对道宣的认识似乎主要缘于其佛教感通事迹而不是律学成就。  相似文献   

19.
《贞文记》,据卷首“题词”,成于明崇祯癸未(1643),徐朔方据孟称舜任松阳教谕的行历,考定其成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或略后;今传祁彪佳之《孟子塞五种曲序》,实即《贞文记序》,祁氏卒于顺治二年(1645),故此序属于伪托.邓长风则据董康所记述的久保天随旧藏本,认为徐说不能成立.今人多从邓说.笔者目验今存于台湾大学的久保氏旧藏本,认为它与《古本戏曲丛刊二集》之影印本为同一版本,唯尚存封面及祁彪佳"叙".邓氏之说,系误读董康之语而致;署祁彪佳撰之"叙",确系假托,但当是得到孟称舜本人的首肯,甚至可能即出孟氏自撰.  相似文献   

20.
中国佛教,典籍浩繁,宗派林立,僧徒众多,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高僧。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就有僧徒着意搜集遗闻逸事,为这些高僧大德“树碑立传”,籍以弘扬佛法,这就是“僧传”。其中以梁释慧皎的《高僧传》、唐释道宣的《续高僧传》和宋释赞宁的《宋高僧传》最为著名,史称“三增传”。这些僧传既是研究佛教史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文学史的宝贵材料,清代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就曾利用过慧皎的《高僧传》和道宣的《续高僧传》。举例来说,《全晋文》卷一百十八桓玄《与释慧远书》、《与桓谦等书论沙门应致敬王者》和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