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阎伟 《学术论坛》2006,3(9):147-151
文章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出发,重新审视巴赫金关于陀氏小说人物的"未完成性"理论.通过对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关于"未完成性"三大理论基础--作者统一意识的消退、主人公的思想的自我发展、主人公与作者思想的平等对话的分析,再结合<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人物形象类型化的特点,认为<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人物性格已经定型即完成了.巴赫金的"未完成性"理论并不能说明陀氏小说人物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1907年前后,用作人与鲁迅在日本的异域体验已经预示了中国文学现代演变的重要新质;如果说,鲁迅以其"入于自识"的选择标示出了这一年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高度,那么周作人与日本"协和"的体验则导致了他对于这一异城文化的更深入的理解和认同,除了作为中国文学发展的比照之外,用作人与鲁迅的不同也在某种程度上埋下未来兄弟殊途的线索.当然,无论鲁迅、周作人兄弟的日本体验有多大的差别,在当时却都较一般的留日中国学生更为深刻和更有远见,因此这些出现于1907年前后的文学活动(包括<新生>的尝试)实际上包含着他们之于中图文学现代转换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红字>中四个主要人物的分析和评价来探讨人性的善与恶和道德准则问题.从齐灵窝斯、丁梅斯代尔、海丝特·白兰直至珠儿,人的灵魂一步步由"堕落"、忏悔、彻悟发展到精神的自觉.<红字>超越了人物性格中"善"与"恶"绝对对立的传统观念.善与恶这对标准不能概括人的丰富的行为和心理.同时,善与恶的评价标准本身又有着历史的局限.其实,大多数人的行为都是在介于善与恶之间的道德标准上得到评价的.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及其价值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人日益依赖他人,但在现代分工体系中与他人日益疏离,这种"现代性"困境,引发思想家对交往意义的重视.马克思认为,人只有在交往的世界性的普遍发展中,才能超越动物的生存条件,从而超越这一困境.不同于当代交往哲学,马克思以"关系"为本体,从人的本体活动层面,说明人只有通过交往,才能获得现实的实践性本质,成为现实主体,以及通达他人.马克思的交往理论突出了人与人在劳动生产基础上的社会交往,从人的需要的"相互性"视角,对社会交往"相互性"作了哲学概括.本文认为,对社会交往"相互性"合理性辩护的根据不应是唯经济的,同时还应得到政治、法律、道德上的正当性辩护.  相似文献   

5.
威廉·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着重刻画了三位女性形象,一个是被美国南方传统妇道观扭曲的代表人物康普生太太,一个是因南方妇道而受害且堕落的凯蒂,还有一个是象征人性复活理想人物迪尔西。作者在塑造三位女性人物时,鲜明地折射出福克纳爱憎分明、善恶是非的思想感情。他鞭鞑、嘲笑的是康普生太太,同情的是凯蒂,满怀激情歌颂的是地位卑微的黑人女佣迪尔西。  相似文献   

6.
从《资本论》来看《21世纪资本论》,皮凯蒂把资本等同于物,马克思则认为资本是以物为载体的生产关系;皮凯蒂从分配关系出发,根据人们的收入状况,剖析了穷人与富人之间的阶层分化,马克思则从生产关系出发,根据人们在物质生产中的地位,揭示了劳动者与剥削者之间的阶级对立;皮凯蒂担心的是继承财富基础上承袭制资本主义的回归,马克思关注的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性和暂时性;皮凯蒂提供了一幅人类收入关系的演化图景和调节愿景,马克思则指引了一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扬弃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道路。  相似文献   

7.
宏大叙事试图对社会历史提出一种全知的权威的解释.通过对<古船>、<白鹿原>、<丰乳肥臀>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三部作品的宏大叙事框架里,女性角色是一群没有主观的人生吁求,没有主体的心理体验,被充分"性化"与欲望化,游离于社会文化层面之外的非人的存在,说明这个叙事系统本身对于女性是排斥的.  相似文献   

8.
从《神路图》看藏文化对纳西族东巴教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著名的东巴教布卷画<神路图>中的藏文化因素作了考释分析,通过对<神路图>中的鬼界(地狱)、人间、神界等宗教观念的分析,剖析了本教、藏传佛教等对<神路图>内容的影响,通过严谨的实证,从一个方面分析了东巴教与本教、藏传佛教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王成 《江淮论坛》2002,(4):114-117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鲁迅论<儒林外史>,包括鲁迅以<儒林外史>为标范,对讽刺小说提出严格的标准;鲁迅对<儒林外史>思想内容的论述;鲁迅以<儒林外史>人物描写的评价;鲁迅对<儒林外史>特殊结构的认识.第二部分,鲁迅小说对<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手法的借鉴;白描;对比;夸张;以古讽今.第三部分简析了鲁迅钟爱<儒林外史>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孙以楷 《学术界》2004,(2):129-142
郭店竹简<老子>整理公诸于世后,郭沂先生发表了几篇重要论文,认为竹简<老子>的作者是老聃,今本<老子>作者是太史儋.其立论的逻辑思路是简本<老子>未曾被盗是足本→简本<老子>与今本<老子>在理论上有根本差别→简本<老子>与今本<老子>作者不是一人.本文针对郭沂先生的观点,提出了完全相反的看法简本<老子>可能被盗→简本<老子>是节选本→简本<老子>与今本<老子>的理论没有根本差别→简本、今本的作者都是老聃.  相似文献   

11.
从不同的视角考察,理论和现实中的"法律人"和"经济人"在具备共性的同时存在较大差异.比较分析这些差异,可以清楚地看出二者不同的职业特征."法律人"与"经济人"虽然职业特征不同,但在追求自身特性的同时,也在呼唤着共同的社会伦理.  相似文献   

12.
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德国古典哲学的精神生产理论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一方面,它从"人"的角度考察了精神生产,指出精神生产是人性的张扬和超越,是人的主体性生成的重要根据.因此,从方法论上它摆脱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从"物"的角度考察精神生产的片面性.另一方面,它又从精神生产的角度来理解人,把人当做精神性的实体,把精神生产理解为人的类本质或人特有的生命活动,把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当做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或人生的最高境界,从而深化了人们对人、人的精神生活或主观世界的研究,开创了近代精神哲学研究的先河.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以及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精神哲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这一理论的集中阐释.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以往的<阿Q正传>研究忽略了鲁迅的个体性思想、情感以及艺术追求,从而忽略了鲁迅在<阿 Q正传>中开拓的中国现代文学传统.这种传统主要体现为 一、深广的生活积累 ; 二、切身的情感体验 ; 三、现实的批判精神.它对于当代文学创作的意义在于 作家应该充分调动自身的生活积累和切身的情感体验,从民族的、社会的健全发展层面构筑艺术形象 ; 应该始终从"追寻人的天性"角度对任何束缚、限制人的发展的现象进行批判的审视.  相似文献   

14.
人的自由与审美教育--席勒美育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席勒在其<美育书简>中,极力寻求改造人的新方法,认为只有通过审美教育和在游戏冲动中,人性才能得到完美的实现.他论述了现代人人性的分裂以及他对和谐的追寻;认为审美活动是人的感性、理性和谐运动的结果;指出未来是审美的王国,这是人类所追求的最高目标.正是从席勒开始,在美学理论和教育实践中,美育才真正确立了它独立的地位,并明确地将体育、智育、德育与美育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5.
江湖与侠客在古往今来的武侠小说中都有必然的联系,但江湖社会大都是小说家以自欺欺人的方式"心造的幻影".宣传"愚忠"与"义气"的"三国气与水浒气",是武侠小说的主要内在精神.  相似文献   

16.
薛泉 《阴山学刊》2002,15(5):8-10
王夫之批评三曹诗,见其<古诗评选>及<姜斋诗话>.主要从情景、文气、诗体、语言风格诸方面比较全面地评价并客观地比较了三曹的诗歌.从中可认识王夫之诗论的精髓与偏颇.  相似文献   

17.
"因性练才"说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中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论观点.这一观点,其基点在于论述人的天赋之"才"与本然之"性"之间的复杂关联,其核心在于阐明"才"、"性"、"体"之间互交互融、互动互感的审美生存态势,本质在于揭示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和谐统一的生态文艺观.本文以"体性"篇为基础,参照<事类>、<才略>、<神思>、<程器>、<明诗>、<熔裁>诸篇,对刘勰的"因性练才"说蕴藏的丰富的生态文艺思想予以阐明.  相似文献   

18.
只因"师恩"误平生--黎昔非与胡适关系探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佐泉 《江汉论坛》2005,17(6):96-102
<黎昔非与独立评论>一书的出版,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料,引起了热烈的讨论,黎昔非与胡适的关系即为其一.虽然黎昔非为<独立评论>的创刊、发展、壮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牺牲了个人的学术追求乃至生命,但作为老师的胡适并没有给他应有的回报,这与胡适对待同为他的学生的吴晗、罗尔纲等人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相似文献   

19.
上海于1843年开埠后,成为欧美列强在华经济活动的中心.上海作为中国最大商埠的突出地位,是吸引太平军于60年代初叶前往谋取的一个重要原因.<洪仁矸供词>中所反映的洪秀全、洪仁矸等人通过上海与欧美列强缔约的意向,大体上是可信的.太平天国曾经试图通过上海与欧美各国正常交往,以推动太平天国事业,欧美列强则基于维护其在华权益的考虑,选择了与清朝政府一起与太平天国为敌的立场.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三个有利于"标准与" 三个代表"思想的关系两者都是在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时代特征;两者的提出,体现了我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开创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的宏伟气魄;两者在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维护劳动人民利益的问题上表现为一个有机统一的理论整体,体现了理论上一脉相承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