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意识流小说《喧哗与骚动》在结构上由相对独立的四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以一个人物为中心,每个人物有各自不同的意识活动特点及语言风格.这种多视角的结构结合意识流小说在时间上的错乱安排反映了生存现实的混乱与意义的虚无,从写整个人类的这一角度看,这种多视角结构反映了人们对同一行为不同的理解,反映了人类面对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时所持的四种不同的反应和态度.  相似文献   

2.
《喧哗与骚动》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书中打破了传统以钟表时间为顺序的情节构思。通过对时间的巧妙处理展示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本文从小说的叙述时间、心理时间以及叙述者对时钟时间的情感倾向三个方面展现了福克纳对时间的非凡的驾驭能力和艺术才华。福克纳对时间的处理成为其表现内容、展示主题的主要手段。它使作品具有更深刻的内涵和强烈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从《喧哗与骚动》看福克纳小说中的俄底浦斯情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中的主要人物昆丁和凯蒂兄妹之间所发生的畸恋及其心理活动进行剖析,从中解读潜藏在他们身上的俄底浦斯情结,并探讨这种俄底浦斯情结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刘平 《理论界》2004,(5):281-281
“南方”在美国文学中不仅仅关涉地缘,而且指蓄奴庄园长期以来培植而成的一种文化,一种优雅、陈腐颇具封建意味的文化;它与北方现代工业文化背道而驰,或者说,这是注定被现代工业拖入理性轨道的一种现实模式。当然,在转变的过程中你所听到的还有凄怨哀伤的挽歌。粗野的福克纳却注重那些将逝的原始与纯朴,并将其深置于人性的底层,试图跨越现代理性,走向对基督的膜拜。福克纳祈祷的是人性之光的闪烁。《喧哗与骚动》中,福克纳投诸感情最多的是康普生家的黑人女佣迪尔西,福克纳抛开种族偏见的思想,对其极力歌颂,这个黑人女性的原型是福克纳幼年…  相似文献   

5.
威廉·福克纳作为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曾经在 1 94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第一部成熟的作品 ,也是其花的心血最多、最喜爱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被分成四部分 ,分别为班吉篇、昆丁篇、杰生篇和迪尔西篇 ,即从这四个人的角度叙述了汤普森家 1 8年的历史。凯蒂虽然在书中没有专门的篇章 ,但是书中人物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她展开的。班吉是凯蒂的小弟弟 ,他是一个先天的白痴 ,但却有着惊人的记忆力。虽然我们发现由于福克纳在这一篇里大量地运用了意识流的手法 ,使得人们很难读懂他所叙述的那一篇 ,但是福克…  相似文献   

6.
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是意识流小说的经典之作,在意识流写作技巧方面达到创新。通过多重视角的转换,时间、空间的叙述跳跃以及控制语言流动的速度展示出意识流动的复合效果,使读者重建时空顺序,增强了参与度和阅读效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性格的刻划、情节的发展、人物认识发展的逻辑过程及作品的叙述方法等方面,对作品的意识流手法运用的特点进行了系统分析,对作品及其意识流手法的艺术价值作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8.
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以班吉为叙述人是对现代小说艺术形式的一次积极的探索和实验.白痴视角的选择,使作品中的意识流描写更为客观化,并造成一种陌生化效果.作为被排斥的边缘人,班吉的叙述是一种倾诉,本质上是一种对爱的吁求.它不仅试图表达南方人郁积的情感,还体现出福克纳对人类普遍境遇的思考.班吉形象对福克纳作品的艺术风格和主题选择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胜利 《南方论刊》2013,(7):102-103
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中昆丁从小的时候到他在北方哈佛自杀的成长来看,其间经历了许多康普生家族没落的事件和妹妹凯蒂的堕落。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暗恐理论,分析《喧哗与骚动》中人物昆丁自杀的暗恐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10.
<喧哗与骚动>艺术表现手法的独创性和多样性是令人惊叹的,威廉·福克纳为了能准确描写及传达出美国南方的没落和精神世界的危机,以看似混乱矛盾的"多角度"、"时序颠倒"、"意识流"、"象征"、"引喻"、"反讽"等叙事和表现手法,来强调叙述者混沌迷乱的内心世界,以及叙述者所生活的外部世界的激烈的历史性变革.  相似文献   

11.
12.
"信达切"三原则由已故翻译家、翻译理论家刘重德先生在对严复的信达雅标准扬长避短的基础上提出并经过三次逐渐完善的阐释,在文学翻译理论研究界引起强烈反响。该原则的适用性可在李文俊对《喧哗与骚动》的汉译中找到明证:在内容上,译者字斟句酌加上必要的注释,毫无偏差地忠实于原文,完全地实践了"信"的标准;在表达上,归化和异化,简短地道的口语与庄重冗长的书面语完美融合;在再创原文风格上,紧切原文人物的个性化语言,最佳地切合了原文独特的风格。因此,"信达切"三原则适用于文学翻译。  相似文献   

13.
武光  李晓丹 《兰州学刊》2009,(7):165-167
《在路上》中的女性形象一直是颇受争议的,作者凯鲁亚克对于她们的刻画也远远不如小说中的男性形象那样丰满和深入。如果细细品读,我们便会发现,在这部小说中存在着两种类型的女性形象——母性/天使形象和荡妇形象。由于《在路上》中与萨尔和迪安交往的女性总是不断地以轻浮、反叛、堕落的形象出现,人们便一概对其进行道德谴责,因此也造成了一定的误读。笔者认为,只有与时代背景相结合,才能更深刻地解读她们。  相似文献   

14.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作家哈代“威塞克斯文丛”中最经典的作品,而《喧哗与骚动》则是美国作家福克纳最喜爱和最成功的一部小说。从两部作品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二者在性别观上的异同。从共同点来说,两人塑造的女性形象都非常鲜活而生动,具有光辉和灰暗两种不同形象,符合正常女性的类别。从不同点来说。哈代的性别观流于消极,因此他塑造的女性在命运和男权社会这两座大山面前抬不起头,而福克纳的性别观则相对积极,体现了他朴素的实现公正、男女平等的人文思想。  相似文献   

15.
刘芳 《船山学刊》2006,(2):120-122
郁达夫小说中的知识分子是一群“迷羊”,他们的性格特点是迷、弱、善。郁达夫之所以选用“迷羊”视点,是其本人性格和时代、社会造成的。这种“迷羊”形象具有独特的意义,在我国文学史上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宋论》中,有关岳飞的论述,散见于全书,显得比较分散零碎。把王夫之有关岳飞这一历史形象的见解条理化、系统化的同时,进而把岳飞形象放置于整个文化史尤其是有宋一代文化史中进行解读.这不仅是解开当时纷繁历史的一把钥匙,而且有利于更好地把握岳飞这一历史形象。  相似文献   

17.
荆爱珍 《河北学刊》2006,26(5):235-237
恶魔性因素的探讨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具有恶魔性因素的文学形象富有不朽的艺术魅力。而在读者的意识中,恶魔性与恶魔概念往往混为一谈,为使该项研究得以深化,辨清恶魔性因素的真正含义,正确区分恶魔性形象与恶魔的差别,则具有重要的认知意义。  相似文献   

18.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著名短篇小说之一,小说主要讲述了美国内战爆发后,新兴的北方文化与保守的南方文化相冲突,这使得具有南方传统守旧思想的艾米丽难以接受,最终由于追求爱情时受阻而杀害了具有北方特征的爱人,并在古屋陪伴爱人的尸体度过了40年的故事。作者福克纳用简洁的笔触和动人的语言,成功地描写了一个衰败的南方贵族艾米丽·格利森小姐,在面对着无法阻挡的北方先进工业文明的侵入,勇于坚守南方文明,献出自己生命的悲惨故事。小说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运用多方位的视角及跳跃的思维,通过对分别代表当时美国南北方的艾米丽和恋人荷默之间的爱情故事进行描述,深刻展示了南北方的文化冲突,以及人性的披露。  相似文献   

19.
福克纳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了许多白痴、弱智这类特殊的人物形象,如班吉.康普生、艾克.斯诺普斯等,他们都是极度边缘化的人物。这些形象本身并不具有实在的意义,但他们的文学功能是多方面的,对刻画人物形象、深化作品主题、表现作者的思想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南方文学”流派代表人物。《喧哗与骚动》是他第一部成熟作品。他的作品成为了一种标准,一种洞察美国南方的特性、种族关系以及南方古老贵族世家的家庭关系等困惑问题的标准。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运用了多角叙事技巧,在人物心理活动描写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