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象”既为中国古代文化基本符号的构成,又为中国古典艺术美学的基元范畴。中国文化和美学尚象重象,其哲学起点在《易经》的卦象符号,而先秦诸子哲学美学对易象符号意义重新阐释和精神超越,则形成有关中国美学的重要思路和线索,这就是由老庄“道”的哲学对“象”的阐释和重象外虚空、非言味象的思想所引发的意境说;以《易传》阴阳二元结构思想和“立象以尽意”、“现物取象”、“现象制器”等命题为基础的意象说;以孔荀、《乐记》为代表的象通礼乐、重政治教化但又不违艺术审美特征的“比德”和“言志”说。文章本着上述基本看法,还描述了“意境”、“意象”、“言志”说在后世美学中演进的大致过程。  相似文献   

2.
诗歌审美意象是诗人在对审美对象的观照中产生的包含知、情、意复合内容的心理图象,通过显象语词外化的形象显现。意象是一个由“意”与“象”有机结合的包含丰富意蕴的复合结构。而就“意”和“象”本身看,它们又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结构体。基于此,认识“意”的内在结构和“象”的内在结构,对把握意象这一复合结构的复杂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唐司空图说过“象外之象”的话。此话一语中的,正道出了“象”结构的纲领。说到象结构,人们便会很自然地想到单纯意象,意象组接和意象群所构成的结构图画。但那不过是“象”本身的呈现,而非飘忽不定的“象外之象”。我们所要研究的,是象本身及其背后的象所构成的多象多维的结构画面。诗歌作品艺术意象因其多象性而形成的世界意象、生活意象与自我意象的统一,是读者眼中有机统一的象的审美内容结构。诗歌作品艺术意象因其多维性而形成的不同的欣赏——研究层次和角度,是读者眼中有机统一的象的审美诠释结构。二者的结合构成象的结构,亦即读者完成意象态(读者再造意象)。一、“象”的审美内容结构  相似文献   

3.
像“出国潮”、“经商潮”一样,最近几年,“潇洒潮”也铺天盖地滚滚而来,穿着时髦新奇,乘坐豪华汽车,购买名牌服装,举止粗鲁无礼,出口脏话连串……一律都以“潇洒”冠之,甚至撞倒孕妇老者,抢占公共座位,也毫不睑红振振有词:“这才叫潇洒!”一时间,“潇洒地走一回”,“何不游戏人间”的歌声如缕不绝。可以说,潇洒已被相当一部分人引进了误区,成为一种普遍的不良社会现象。“潇酒”一词,据《辞海》解释:洒脱、飘逸,它与“矜持”、“拘谨”相对。古人晁冲之《僧舍小山诗》云“此者绝潇洒,久参曹洞禅”。而《宋史·张洎传》…  相似文献   

4.
■υσ■α是古希腊词,是系动词的现在分词/动名词形式,亚里士多德用它来指称事物的本质。在《范畴篇》中,它被分解为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第一实体是主谓句(系表句)的主词,第二实体是宾词。第一实体指一个具体物,第二实体又被分解为表示属性的种概念和属概念,于是,“种概念加属差”就成了确定事物本质的一种方法。在《自然篇》(旧译《物理学》)和《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又引入了“质料”概念,并用“形式”和“缺失”的对立来说明形式如何借质料而成就现实之物的本质。他还用“四因”说明事物变化即从潜在状态变成现实之物的原因。由此,回应并弥补了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以某种物质作为事物本原、巴门尼德主张事物本质不变,以及柏拉图以范形为事物本原的诸多观点中的偏蔽。“理”是战国中后期广泛使用的带有理论性的概念,韩非用理来说明具体事物的本质。他的重要贡献在于用稽来说明道和理的内在联系。稽有合、当之义,但它不是一般的合、当。它有停留、形式、考查、计算等理性化的含义,与法家的法制建设的价值取向颇为一致。韩非宣称,道整合所有的理,所有的理都集合于道。按逻辑,所谓合,从相反的方面看,就是分。韩非的意思是说,万物皆有道,这是万物相同...  相似文献   

5.
《社会》1996,(11)
血沃是很好的仆人,缺是汪勤的主人。血金挂有急任日围,只有放进适宜的土场里,才能显示出它的价值。如象你们使用全乳名留任动妇,对体百设作担应之,它韩根茨妇,让你吃不史合走。但全设为神明的人,必拓直到台官因犯弄。危动果你想用自的亲友,当好的办法是向他们修铁,核后表名患这件事.人总合抱曲回不因抗菌人总足动葡,挤到哪里去了又满足。自足印域国的运气热心率征垒成工地的时候。人大包谢铁用任拉丁、但对“够用”拍着法却千差万别里踢才还是英_才,伍由此而分。A有了挂肚可以环现世界,刻刻不了一个地方——天全。A只*目钛任…  相似文献   

6.
中国教育现状的一部分危机感,可以归结为中国学生缺乏创造力和创新性思惟。在对中国传统的象思惟的发掘和光大发扬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基于“自然之象”、“人工之象”、“精神之象”而产生的象思惟,在“观象”、“取象”、“立象”的各个层面渐次展开创造性思惟和创新性思惟,可以卓有成效地贯穿教育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7.
张先贤 《探求》2000,(5):62-63
江泽民同志在1999年新年讲话中指出: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迎来五十岁生日。这是中国人民胜利的节日,也是中国发展的历史标志。”这里,他把“新中国成立”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看作是中国在它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历史事件,这是很科学的提法。但是,至今在一些报刊文章和领导人讲话中,经常出现把“新中国成立50周年”简化为“建国50周年”,把“新中国成立以后”简化为“建国后”等提法,这种提法把“新中国成立”和“建国”当成同一概念,笔者认为在理论上这是错误的。 一、“建国”概念有两种不同涵义 …  相似文献   

8.
自从古希腊人把位于他们东面的小亚细亚半岛称为“东方”以来,人类历史上就沿袭下来“东方”和“西方”这一对概念。不同时代、不同的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东方”与“西方”,赋予它们以丰富、复杂的内涵。在思想文化史上,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一直被视为两种性质不同的文化,它们2间既对立、撞击,又交流、融合。在冷战结束,意识形态对立日趋淡化的今天,文化的冲突有凸显之势。如何摆脱文化民族主义的诱惑,理智地处理东西方文化的撞击,学会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融,这是一个关乎下个世纪人类命运的大课题,不可等闲视2。近年来国…  相似文献   

9.
当你走进婚姻介绍所时,不妨多留一个心眼“托”字,在汉语里本为委托之意,现代社会已慢慢演变成为“与某一方联合起来骗另一方的人”的意思,用武汉话说就是做“笼子”。“婚托”准确的定义便是:与婚姻介绍所老板联手起来骗征婚人的钱财的人。“婚托”是如何出现的呢,起先是一些婚姻介绍所的老板为了招揽生意,故意在档案里做了许多条件很好的征婚男女的卡片,显示自己的婚姻介绍所如何有“档次”,以便吸引更多久前来征婚,以赚取手续费,而当客人慕名前来按卡片点名与某某约会时,老板又找不到这样的人应征。于是,婚介所的老板便“灵…  相似文献   

10.
傅明根  李妙晴 《探求》2011,(4):112-117
时下被媒体关注的“80后”作家群有“都市写作”与“乡村写作”之分。“80后”“乡村写作”的实力派写手是来自湘西农村的李傻傻。李傻傻的城乡写作不仅充满繁复的城乡经验或记忆,并且以一种现实和想象交织的诗意呈现出与以往作家城乡经验或记忆不相同的书写方式,而这又显然离不开网络新媒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每一个汉字的形成都在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种规则的范围之内,无一例外。“人”字,按照以上规则界定,当属于象形字。现代书法家邓散木在《说文解字部首校释》中,对周代金文“人”字解释:象人侧立之形,侧立,故见其一臂一胫。可见,金文“人”字是人体形态演变而来的。后来,人们对楷书“人”字结构的解释又有新说,并赋予新的含义。一曰“支撑说”。说“人”字是两人的结合体,一撇为一人,一捺为一人。即“人”是相互支撑的。我们的祖先在造“人”这个字的时候,从良好的愿望出发,期盼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团结、…  相似文献   

12.
受制于中央宏观调控措施和社会有关方面的约束,一年一度火爆的“民工潮”今年虽然在风平浪静中涯过了春运高峰,但时隔不久,这股人流又突然发力,以一浪高过一浪的强势冲进了上海。潮流的推迟,并未预示盲流的减少,相反,使这支蓄势日久的人群益发庞大,流向更猛。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95年1月至5月上海收容的盲流人员比去年同期增长了70%以上;查处违法犯罪分子同比增长70%;收容乞丐同比骤增268%;外来人口作案的比例也逐年上升,与前几年相比,已呈现了“盲目找工多、乞讨多、违法多”的“三多”现象,其发展势头和危害程度不容…  相似文献   

13.
认识的本性在于“简化”物质的客观过程李烈炎人类的认识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辩证统一,而认识的本性则在于“简化”物质的客观过程。对于认识的“简化”,恩格斯和列宁都曾作过精辟的论述。恩格斯说:“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终极原因。……只有从这个普遍的相互作用出...  相似文献   

14.
今年五月,在黑龙江省双城县出土了两面铜镜(见封四)。铜镜的纽、纽座、纹饰、铭文、直径以及铸造风格完全一致。 铜镜直径为九公分,圆形,国纽,素国纽座。镜背分内外两区:内区由海马葡萄纹组成;外区铸有一圈汉字铭文,为“青盖作镜自有纪,辟去不羊宜古市,长保二亲利孙子,为支高官寿命久”,共计二十八个字。内外两区之间用高线圈相隔,铜镜边缘均有刻款和押记,分别为“泰州主薄 ”和 “金成记 ”。 这种铜镜,“最早起源于南北朝,流行在唐代”,宋《博古图录》称它为海马葡萄镜(也有称为禽兽葡萄镜的)。这类铜镜的钮外常分内外两区,内外区中纹饰…  相似文献   

15.
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女性形象李春兰现代文学巨匠巴金在30年代以《灭亡》登上文坛,又以“激流三部曲”(简称“激流”)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激流”像璀璨的明珠在文坛放射出永久的光芒。它对于广大革命青年,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小说中塑造的女性形象,更在...  相似文献   

16.
为何突然想到要开办“泄气”中心?笔者自有一番道理要说:人活一世,总要遇到诸多不顺C的事,谁能保证不生怨气?若将怨气憋在肚里,不及时“泄”出去,迟早会影响情绪健康。日子久了,积少成多,怨气会自动找个突破口闯出去,名曰“找出气筒”,事情并未解决,只是换个方式转移到别处去了,岂不是又要影响到安定团结么?所以说,有了怨气还是及早“泄”了好,以利于丢掉包袱,轻装上阵,迎接更有力的挑战。当今正是社会生活面临调整的年代,事业心较强的人士要想取得成功,定要一番艰苦拼搏,经历不少坎坷和挫折,不如意的事也时常会有,…  相似文献   

17.
《东西南北》2011,(20):79-79
还记得LV出品的“红蓝白蛇皮袋”吗?当时这款红蓝条纹的包因为像极了务工人员经常使用的编织袋,一度红遍了中国的互联网。现在,爱马仕因为自己的一款男士高领毛衣,  相似文献   

18.
从“和魂汉才”到“和魂洋才”──兼说“和魂洋才”和“中体西用”的异同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武安隆在论及日本与外来文化时,常常会谈到“和魂汉才”与“和魂洋才”这样两个口头语。它们以简单明了的语言,归纳了日本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融合的模式,颇应重视和研究。笔者...  相似文献   

19.
“法制”与“法治”概念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制”与“法治”概念再分析孙育玮笔者曾在1987年写过《“法制”与“法治”概念分析》一文,发表于《学术交流》杂志1987年第6期上。当时该文的基础观点认为:“法制”与“法治”是法学和法律生活实践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十分重要的概念。由于它们意义有...  相似文献   

20.
一“寂”是芭蕉最基本的文艺观念之一,也是日本徘句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审美情趣。“兴趣”是严羽提出的中国诗论中的一个重要观念,这一观念对中国诗歌的审美特征作了界定和阐发。对“寂”和“兴趣”这两个观念作比较思考,可以看出中日两国古典诗歌在艺术追求和审美理论上的异同,深化对两国古典文艺的特征的了解和把握,促进对东方传统文艺美学的研究。“寂”和“兴趣”,分别产生在日、中两国古典文艺的丰厚土壤上,对两国的传统文艺理论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既根基深固,又影响深远。“寂”在日语中本是用来说事物的古旧,或是一种荒凉闲寂之貌。虽本来不与文艺理念有关,但当这种古貌或闲寂伴随着一种吸引人心的情趣时,“寂”就具有了一种美感,具有了美的意义。见于和歌的判词,藤原俊成为第一人,在“住吉社歌合”、“广田社歌合”的判词中,他曾用了“姿与词中正可见寂”,“具寂之姿”,“言词中见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