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司马迁对天下大势有着惊人的洞察力。天下大势,是指天时、地利与人和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历史态势及其发展潮流,司马迁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角度对战争进行全方位的立体式叙写。他用天象灾异影射天下形势,天命(天道)观与"三五之变"观是他天时观的两翼。司马迁广博的地理知识使他写地利时得心应手,他不仅重视地形,而且注重地势在战争中的作用,他甚至是"地势决定论"者。"遗烈""余烈"体现出优秀民族精神持久而强大的历史穿透力,是人和的一种特殊形态。司马迁对天下大势成竹在胸,他叙写错综复杂的战争历史时显得高屋建瓴、宏阔深邃。  相似文献   

2.
<三国演义>开篇说:"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反映了古代文人罗贯中对分裂和统一关系的认识.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局势,有统一,也有分裂,但若认为分裂久了必定统一,统一久了必定分裂,则未必允当.而且这句话只是从表面现象看问题,没有揭示出国家统一和分裂的实质内涵.  相似文献   

3.
在《读史方舆纪要》中,顾祖禹认为,人类的历史活动一定是在具体的地域中展开的.对于人类的政治活动与军事活动而言,地利是重要的凭借.故在选择都城时,必须重视地利问题.他认为,由于历史的发展变化,具体的地利也不断变化.地利也需要人的努力才能发挥其作用.如何利用地利,让其有利的一面充分发挥出来,这需要人的作用.人的作用正确,则地利可以得到发挥,反之,则可以导致地利的不存."恃其险而坐守之,则必至无于亡."在历史的发展中,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问题,而都城的设置,作为王朝的重大政治举措,都与当时面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局面息息相关,所以"审天下大势"就是必须的.他综合各地的形胜并结合历史讨论,从而肯定了"建都之地,关中为上,洛阳次之,燕都又次之"的主张.  相似文献   

4.
朝鲜战争期间,美国的军事干涉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即从1950年6月25日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决定将军事千预的目标确定为使朝鲜半岛恢复到6月25日以前的状态,后在军事胜利的影响下于9月底决定用武力统一朝鲜,再到中国人民志愿军连续发起三次战役后,美国政府内部经过反复讨论、权衡,终于下决心推行"战争局部化"的政策,并最终决定与中朝军队进行停战谈判.通过分析,揭示了从中国参战到1951年6月美国提出举行停战谈判这一时期的美国战争决策过程和影响美国决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河内郡位于黄河以北、太行山以南的山河怀抱地带,南控虎牢之险,北倚太行之固,是河北通往洛阳的必经之地,咽喉要道。王莽篡汉后,刘氏皇族后裔南阳的刘縯、刘秀兄弟于家乡舂陵起兵,讨伐王莽的大"新"政权。更始二年(公元24年)秋冬之际刘秀率大军占领河内郡,以河内郡为基地,展开了北伐、西进、南征的复"汉"军事战争,跨越黄河,定都洛阳,最终统一了天下。在复汉战争中,河内郡起到了后勤保障基地、大本营和战略的桥头堡作用,是复汉的基石所在,地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战争是三国时期的重要主题,中国古代军事理论在三国时代得到了充分的实践,著名的三大战役丰富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宝库,这是被历史公认的。而曹操与刘备的汉中争夺战是什么样子的,它在三国时起着什么作用,它的地位应如何评价?本文将对曹、刘汉中争夺战展开论述,并称之为"汉中战役"。本文认为:汉中战役是三国鼎立的关键战役,它表现出了与三大战役不同的特征,它与三大战役异曲同工,共同证明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与"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1]的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科学性。它在汉末至三国近百年的战争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历史地位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7.
将军事技术视为"用于军事领域的技术"的定义方式忽视了对在研技术的划归,易于引发"军事技术"与"民用技术"的含混.借助后现象学"人一技术一世界"框架,可以发现军事技术源于民用生产技术使用情境的变更,在占据生存条件的过程中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军事技术调节着人们的战争感知,在诠释战争的同时也遮蔽着对战争的判断.近代自然科学与资本主义现代性扩张的结合,使军事技术走上了能量杀伤的"暴力"道路,战略威慑武器则使其因失去使用情境而成为国家博弈的"他者"与"背景".在暴力的退隐中,可以发现军事技术有别于作为"存在的传递"的民用技术,其结构性本质是对"存在的占据",是实现政治目标的"胜力".  相似文献   

8.
利用矛盾各个击破的军事辩证法战略是成吉思汗军事辩证法思想的精华所在。在统一蒙古、东征西进的战争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地道战是冀中军民在反击日军"扫荡"的过程中产生,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而逐步发展的.有关冀中地道战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但是,尽管有关地道战的研究开展较早,尽管人们通过各种媒介已经对之耳熟能详,客观来讲,有关地道战的研究还很不完善甚至可以说很薄弱,有一些具体问题还需要继续探讨.本文从"五一""扫荡"后冀中地道战开展的动因、地道战开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战绩、地道战开展过程中所体现的特点及其在抗日战争中所起的作用等三个方面对冀中地道战进行了再研究.文章认为,地道战不仅在中国军事战争史上是一个创造,即便是在世界军事战争史上也是一个奇迹,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在中国特殊环境下形成的一种斗争方式,具有战争范式的重大意义,冀中军民在开展地道战过程中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所体现出来的求实、创新、奋斗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相似文献   

10.
三峡区域存在一种特殊的民俗形态———军事民俗。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军事战略位置,造成三峡区域自古以来战争风云跌荡连绵。军事文化要素渗透在三峡土家族的丧俗、节俗、饮食习俗、地名民俗等民间风俗之中,这种独特内容的军事民俗不仅造就了三峡地区人们共同的心理特质和民族精神,而且是三峡区域现代文明的建设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贵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11.
宋代三峡因其显要的战略地位,成为朝廷军事布防的重要区域。三峡拥有全国最为详备的地方武力,不仅兵种齐全、兵量众多,且具较强的战斗力,成为南宋后期西部抵御蒙古入侵的主力军。三峡宋军虽无统一的指挥系统,但它拥有全国独一无二的联防体系,密切了三峡地域军事合作,有力保障了宋代长江上游的军事安全。  相似文献   

12.
三峡区域持续两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战争历史 ,并且其战争地方特点鲜明。研究三峡军事史 ,对我国国防战略转型有着典型的战略意义 ;研究三峡军事史 ,利用其天然的军事地理条件和高山激流作战的经验教训为现实服务 ;研究三峡军事史 ,发扬其民众传统的战斗精神 ,为当今军事防御战略服务 ;研究三峡军事史 ,是构架当今三峡人文工程、让三峡走向世界的重要环节。三峡军事史的研究成果将直接服务于三峡旅游的开发、三峡区域精神文明的建设、三峡水电工程人文环境的建设和国防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三峡伦理文化”是受到三峡区域特定经济条件、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影响的,以三峡人为主体的,以三峡人伦为基础的,反映三峡人道德生活和价值取向的,以三峡人的道德规范为核心的伦理文化。三峡伦理文化研究的目的不仅在于三峡文化研究的体系性,也在于区域伦理研究的紧迫性,更在于区域文明建设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14.
峡江地区出土的陶楼资料表明,汉晋时期三峡地区的建筑成就与周边地区相比,毫不逊色,可以说是齐头并进,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处于领先水平。长期以来,人们一谈到三峡地区就与落后闭塞蛮荒之地划上等号,这是由于对三峡历史知之甚少所产生的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关于国家统一的思想。他的这一思想源于古代的“大一统”思想和儒家文化中“和”的思想以及近代中国四分五裂的状况。其主要内容有: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中国的统一必须是完整的统一;和平统一是主要的统一手段,但决不放弃使用武力;国家统一的主要障碍是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以市场统一和交通统一来促进国家统一。这些宝贵的精神遗产,对于我们今天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汉唐时期,险峻的白帝城一带乃是三峡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其战守利害关系到长江上、中游的政局,于总体政治地理格局亦有重要影响.至唐中后期,夔州刺史多由中央官员贬谪而来,乃是峡区地住下降的前兆.而北宋景德以后,峡区中心转移到"瀼西".则标志着白帝城的最终衰落及地区政治、军事功能的大幅度降低.白帝城与"瀼西"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治所城市模式:军政要塞式与经济、行政功能兼具式,峡区治所在两者间的迁移可以说是"唐宋变革"在中国腹地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7.
开发利用三峡旅游资源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资源具备一定功能和价值,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长江三峡融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历史资源、工程资源、影像资源、旅游资源于一体;旅游资源和水力资源一样,十分丰富,是旅游资源富矿。开发利用三峡旅游资源,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规划,统筹兼顾,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整合旅游资源,真正把三峡旅游作为支柱产业,尽快实现三峡旅游业突破性发展,打造世界知名旅游品牌。  相似文献   

18.
巴文化与三峡地缘文化的关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人生活在三峡地区,巴文化的形成离不开三峡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三峡文化历史久远,源远流长,不仅是早期人类的发源地,同时也是巴文化诞生和发展的源头。  相似文献   

19.
《孙子兵法》所论述的用兵原则受到三国时代军事家的高度重视。《三国演义》所述战例对《孙子兵法》战略战术原则的灵活运用,对于中国古代兵家行军作战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与五代时期乃动乱与割据之世,该时期内南北政权围绕蜀道展开了激烈的争夺。通过对三国时期与五代时期蜀道争夺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三国时期与五代时期的蜀道争夺战极为频繁,在中国历史上较为罕见;三国时期各条蜀道的使用频率较为平均,五代时期则严重倾向于选取故道和金牛道;三国时期蜀道争夺战多取用其中一条,而五代时期则数条同时进行。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秦汉时期颇为重视蜀道建设,以至于三国时期蜀道的畅通性仍保持良好,而隋唐五代时期故道长期作为官方驿道,便于行军打仗;与三国时期相比,故道在五代时期的军事地理区位优势更加突出;三国时期曹魏以长安为伐蜀基地,与五代王朝多以凤翔为伐蜀基地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