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姿英 《可乐》2010,(7):M0002-M0002
2010年5月17日,东湖新雨后,空气清新宜人。著名文学评论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谢冕来到武汉东湖之滨,参加“柳忠秧古体长诗《楚歌》研讨会”,以一番《楚歌一曲动江城》的高论雅议,启迪年轻人。  相似文献   

2.
着眼于中国当代文学强烈的政治意识形态性,吴俊教授认为此前所谓的“中国文学”或“中国当代文学”很难显示特定历史时期中国文学的政治性质,而“国家文学”这一概念才能进一步揭示中国当代文学的切实内涵。吴俊教授试图通过政治解读“十七年时期”的《人民文学》,以“大题小做”的方式把当代文学定位为“国家文学”。事实上把中国当代文学定位为“国家文学”这个论断能否成立,完全取决于对中国当代文学所作考察的整体性和深入性。  相似文献   

3.
林少华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兼任中国日本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青岛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文学翻译家,亦从事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国现代文学释译的发展状况。1.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文学社团,像新青年社、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未名社、“左联”等,都积极组织译介了大量的外国文学理论及文学作品。2.鲁迅、茅盾、郭沫若、巴金等中国著名现代文学家都亲自参与文学翻译活动,文学翻译活动是中国现代翻译活动的主动。  相似文献   

5.
梁实秋是中国现代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他在20世纪的上半期,曾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发生了一场决定了他在中国文坛上几十年的命运的论争,他以一位文学批评家的面目出现在中国的现代文学史上.今天我们试图撩开各种外部的纷扰,走进梁实秋的文学批评世界,从学理层面上去把握论争的内在特质.  相似文献   

6.
竺柏岳 《中华魂》2013,(8):24-27
王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历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副主编、中国古代戏曲学会会长、中国韵文学会副会长。他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史家、戏曲史家。清明时节,王起的学生文学评论家竺柏岳先生有感而发,再忆王起,一面是浓浓的师生情,一面是对王起教授严谨治学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7.
《湘潭工学院学报》2008,11(2):F0002-F0002
竹内实,日本京都大学名誉教授,日本最著名的中国学家和毛泽东研究专家之一,被日本学界称为“现代中国研究第一人”,在战后日本的中国研究领域处于开创者和泰斗的地位。1946年考入京都大学文学系中国文学专业,毕业后转入东京大学研究生院,师从仓石武四郎教授。1973年以后任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和所长、立命馆大学国际关系系教授、北京日本学中心主任教授,以及日本的松阪大学、关西大学和中国的西北大学、杭州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的客座教授。  相似文献   

8.
辽大学人     
王春荣,笔名春容,女.大连人。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全国女性文学研究会委员,辽宁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妇女研究会副会长,辽宁省作协特邀评论家。主攻中国当代文学、女性诗学等。  相似文献   

9.
应香港中文大学邀请,我校副校长、教授田仲济同志,于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中旬离济赴港参加“中国文学研讨会”,将同来自台湾和海外的华裔作家、学者三十余人一起,共同探讨中国文学问题。应邀出席该会的作家、文艺评论家、教授还有:黄药眠、唐弢、柯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国现代文学翻译的发展状况 :1.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文学社团 ,像新青年社、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未名社、“左联”等 ,都积极组织译介了大量的外国文学理论及文学作品 ;2 .鲁迅、茅盾、郭沫若、巴金等中国著名现代文学家都亲自参与文学翻译活动 ,文学翻译活动是中国现代翻译活动的主体  相似文献   

11.
孙炳祖 《社区》2010,(29):58-58
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大革‘文化’命”的岁月里,图书馆、书店里几乎没有什么文学书了。当时,老百姓有个说法,整个文学文艺界只剩下“八个样板戏、一个作家一个评论家”。差不多的文学书都归人封、资、修,“毒草”、坏作品之列.  相似文献   

12.
叶廷芳何许人也?他是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著名的德语文学专家.人称“独臂教授”,以研究卡夫卡、迪伦马特闻名于世。最近.还被苏黎世大学授予名誉博士。他是我的好朋友。  相似文献   

13.
高楠与王纯菲两位教授合著的《中国文学跨世纪发展研究》在“新世纪文学”讨论热潮中,在史论与理论亟待建构的当下具有重要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指导意义。笔者认为这部专著主要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4.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2004年由聂珍钊教授针对当下文学批评浮现的诸多问题提出的极具原创性的文学批评方法论,至今已在国内外学界产生广泛影响。文学伦理学批评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具备理论的创新性与统一性,“文学文本论”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基础理论之一。在对文学本质的研究中“文学文本论”将文学定义为“文本艺术”,创造性地提出了“脑文本”等文本概念来解决文学形态等基本理论问题。但文学伦理学批评中的“文本”主要指狭义上的“文字文本”,忽视了发生学意义上以语言为基础的“口头文本”,限制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同时文学伦理学批评将“脑文本”看作口头文学的文本,一定程度上不完全符合口头文本的产生、传播、接受规律,不能科学全面地描述文学现象、揭示文学本质。利用跨学科方法与视角,运用“口头诗学”等理论分析“文学文本论”对“文学形态”“文本类型”“文学本质”等问题的理解,或许可以弥合文学伦理学批评“文本”和“语言”的断裂,促进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文本论”理论完善,为文学伦理学批评在人类学、民俗学等领域进行跨学科研究提供镜鉴。  相似文献   

15.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王嘉良教授的《地域视阈的文学话语》一书,于2007年9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正式出版。本书从地域文学视角探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轨迹,研究各种文学形态的复杂展开状况。集中研究的地域文学,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以鲁迅、茅盾领衔的“浙江潮”文学现象,此种现象曾以文学精粹叠出、勇领中国现代文学新潮流而为世所重,因而本书探讨了与此相关的许多话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回族文学的发展在20世纪有两个不同向度:中亚华裔东干族文学和中国回族文学。解读两族文学中的共有意象和文学成长环境会发现,虽然两族文学同根同源,但在民族性建构方面,东干文学偏向中国汉文化色彩,回族文学注重伊斯兰文化特征。以互为参照系的方式观照两族文学,还会发现东干文学对弥补回族文学发展断裂性的民族文献价值,以及“寻亲文学”、“寻根文学”等两族文学发展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17.
2012年10月31日,西安外国语大学举行“文学人类学研究中心”揭牌仪式。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叶舒宪教授和该校校长户思社教授出席揭牌仪式并讲话。揭牌仪式由该校中文学院院长张保宁教授主持。  相似文献   

18.
袁昌英教授是我国“五四”后著名的作家和法国文学学者 ,曾和凌叔华、苏雪林被誉为“珞珈三女杰”。三人中袁最资深。她以现代主义重新创作出剧本《孔雀东南飞》 ;以满腔爱国热情投入文学研究 ,成就卓著。今年是她逝世 3 0周年 ,故全面收集了她的著译目录 ,并介绍了她的文学活动 ,以纪念  相似文献   

19.
不少文人学者曾对“文学”和“人学”的关系进行了精辟的论述,但最著名的、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前苏联作家高尔基所说的:“文学是人学”。这句话因自身的科学性而被人们所认可。笔者将以文学审美的方式,从文学创作的主客体、文学创作过程、文学接受三个方面来对此观点进行文化学阐释,强调文学正是通过审美的方式与人学发生全方位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海瑞不仅是回族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文大家,而且在文艺理论上也颇有自己的见解。他主张文学应表达创作者的真情实感,推崇刚正不阿的凛然之气。他的文学价值观受儒家重“立德”“建功”、轻文学的影响,又受到曹丕文学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启发,将文学列入“不朽”的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