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十一) 按照愿望可以把矛盾的或者相反的内容注入“存在”与“虚无”的范畴中,甚至可以使“存在”与“虚无”既在形式方面、也在内容方面成为根本不同的范畴。也许,这在某个方面是有意义的,并证明是正确的。但是,哲学应该比“存在”与“虚无”相互关系的其他方面感兴趣。  相似文献   

2.
自由的虚无——萨特的虚无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虚无是萨特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萨特自由观的哲学基础.在萨特哲学中,存在是先于虚无的,虚无是从自在存在中获得自身的,是一种借来的存在.但自在的存在没有任何意义,只有通过虚无去消解这种存在,才能在存在的缝隙里发现世界的意义与价值.人的本质是虚无,是自为存在.但人又不满足这种不稳定的虚无与自为存在,力图成为既充实又自由的存在,这却是不可及的,人生就是这种"无用的激情".正因人本是虚无,位置、过去、工具、他人、死亡这些实有的存在并不能限制作为本质虚无的人的自由,人注定具有无限的自由.  相似文献   

3.
本文比较了萨特的“虚无”与佛教哲学的“性空”概念,并指出萨特的“虚无”是对佛教哲学“性空”观念的一种存在主义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萨特的人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萨特认为,哲学就是“人学”。他把“人”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值得重视,但把“人”归结为孤立的个人存在和主观意识,则使他滑向唯心主义。他从“人的存在状态”、“人生的体验”对人作了分析,说明人是虚无的存在,“恶心”是人生的体验和证明,表现了他的悲观主义。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现象学和存在论的一般出发,探讨了萨特“自在的存在”与“自为的存在”,进而考察了虚无、选择和自由等概念,认为萨特的自我意识是比较复杂的,他注重人的意志与情感,把哲学生活化,力图使哲学成为人生真理。但在方法上仍是形而上学的。  相似文献   

6.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各种哲学都以解决这一问题为前提、出发点和基础,但有人断言,这“实际上已经成为过时的观点,继续坚持这一理论是不妥当的,甚至是十分有害的”。这是需要从实际出发,认真研究的一个原则问题。 一 诚然,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不能认为具有“永恒性”,但无永恒性并不等于不具有现实性。自古以来,哲学研究的对象、范围、观点和方法都在随着历史发展而变化。这种发展有两种情况: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中的  相似文献   

7.
马赛尔与萨特都是法国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但有一些观点却与萨特大相径庭。他针对萨特在《存在与虚无》、《恶心》等著作中所论述的“人的存在与自由”问题,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他的弊端。他指出:萨特把人的存在看作是偶然的、荒诞的、虚无的,是一种悲观的论调,会给人类的前途和命运罩上一层阴影;萨特关于“他人就是地狱”的结论,是把人们带到痛苦和不安的处境;萨特提出“我是被判处自由的”绝对自由观,是“最离奇的谬误”,是“虚无”,现实中是不存在的。马塞尔对萨特的抨击,对于我们研究萨特及其存在主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战士真我”及其译作《出了象牙之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翻译的《出了象牙之塔》深刻地影响了1925年前后鲁迅超越生存虚无、回归“战士真我”的重大生命抉择。鲁迅翻译《出了象牙之塔》不仅在时间上与他创作《野草》,“决战虚无”的时间1925年基本同步,而且,在肯定积极的虚无体认以及真正生命价值创造的哲学意味上,在推崇“批判——反抗”现实的“战士”生命方式上,《出了象牙之塔》都与《野草》有着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存在主义哲学的“存在”是一个难以究诘的概念,不同的存在主义者有不同的看法:克尔凯郭尔和雅斯贝尔斯的“存在”与神秘主义的信仰密切相关,海德格尔和萨特的“存在”具有本体论意义。但殊途同归:“存在”是主观性的自我,其思维模式可简单归结为:“存在”——“自为的存在”(或“亲在”)——“主观性”——“虚无”。  相似文献   

10.
就其问题意识即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切而论,生活儒学的最终落脚点是“形下哲学”的建构,重点是作为基础伦理学的“中国正义论”及其所奠基的“国民政治儒学”。这种“哲学”通常是指某个学科领域的原理部分,如“政治哲学”“道德哲学”等,甚至包括作为分析哲学的所谓“语言哲学”,其所思考的乃是形而下的某个存在者领域。但更严格的“哲学”概念,按照海德格尔的界定,乃是形而上学,主要是传统的本体论,其所思考的是存在者整体,最典型的是黑格尔式的以“反思”为特征的哲学。在生活儒学,这就是普遍性的“变易本体论”以及针对现代性的“超越本体论”的建构。这种“形上哲学”与上述“形下哲学”的关系,即“形上→形下”的奠基关系。然而按照海德格尔的“双重奠基”思想,形上哲学与形下哲学都是存在者化的思考,即都面对“存在者何以可能”的追问;再按照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区分”思想,上述关于“存在者”的哲学都需要关于“存在”的思想来为之奠基。这种存在之思不是哲学,而是海德格尔所称“哲学终结”之后的“思的任务”。在生活儒学,这就是关于“前存在者”的“生活存在论”或“生活论”。因此,生活儒学不是哲学,或者说远不止是哲学。然而正如海德格尔之“思”也被称为“海德格尔哲学”,这种最宽泛的“哲学”概念所包含的存在之思亦可称为“存在哲学”。在这个意义上,生活儒学亦可称为“生活哲学”。  相似文献   

11.
在现行中学语文课本中,议论文有相当篇目,且教学难度较大,如教得不甚得法,学生不爱听,收效不大。因此,我们非在战术上格外重视这种文体教学不可。 议论文的特点是极少文学形象(文艺性论文除外),它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摆事实、讲道理、提主张,几乎都是逻辑思维。针对这个特点,我们认为:教议论文要以“逻辑力量”取胜。那么“逻辑力量”怎么体现? 1、抓论点。每篇文章都有它的中心;议论文的中心就是它的论点。讲读议论文就应该抓住这个论点不放,每句话、每个材料都要引导到对论点的证明和阐述上来。《谈骨气》这篇文章的论点是:“中国人民是有骨气的。”为了说透这个论点,作者分别用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段文字来阐述。教师讲读这一课时,要把这三段拧成一股绳,紧紧贴住“骨气”,和“中国人”这五个字,绝对不能“借题发挥”,大谈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的诗趣,大谈闻一多的逸事奇闻,甚至于“飘洋过海”,博论哥白尼坚持地动说的骨气。  相似文献   

12.
自由来自于虚无,而虚无则是对否定和非存在的肯定,它在面对本质时必然要超越本质,这就是萨特哲学中自由诞生的秘密.但超越以本质的存在为前提,自由在超越本质时又难以回避本质.  相似文献   

13.
在存在论的意义上.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有”和“无”曾具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种是“有形”、“有名”,“无形”、“无名”;另一种是“实有”、“存在”,“虚无”、“不存在”。在《老予》中“有”或“无”到底在哪种意义上成立并不很清晰,但其基本倾向是“有形”、“无形”。之后的《庄子》一书明确用“无形”、“无名”来解读“无”。早期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何晏和王弼将“无”虚无化,以“无”释“道”,主张“责无”、“贱有”。之后的裴领、郭象等人提出“无不生有”。再后来,北宋张载、明清之际的王夫之等人则从气一元论的学说出发,将有或无都看作是气的不同状态。无论在怎样的意义上对“有”或“无”进行阐释,中国古代的哲人们都试图要说明世界的统一性、整体性和系统性。其区别仅仅在于是“无”统一于“有”,还是“有”统一于“无”。  相似文献   

14.
段瑞华同志主张的“人的物质需要是生产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论点是完全正确的,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不过,我不承认生产力内部矛盾和生产关系的反作用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动力。”我的论点是:人的物质需要只有经过生产力内部  相似文献   

15.
在历史哲学中 ,卡尔·波普尔针对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提出了“反历史决定论”的观点。波普尔认为 ,社会历史不存在客观发展规律。波普尔试图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差异性 ,社会现象非重复性、人为性特点入手来否定社会历史规律的存在 ,这是片面地、机械地来理解规律性。波普尔把科学知识视为历史进程的决定因素 ,颠倒了社会实践与科学知识的关系。波普尔的历史规律虚无论和科技决定论的错误根源在于它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  相似文献   

16.
尼采、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等人在所谓“后现代哲学”中称得上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尼采曾经把他自己的哲学界定为“颠倒了的柏拉图主义”,但尼采对柏拉图的激烈批判与反驳,恰恰证明柏拉图哲学对他的巨大影响;通常认为“意向性理论”是胡塞尔现象学最为重要的一个发现,但实际上柏拉图对这个“发现”早已有所发现;海德格尔认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哲学都遗忘了“存在”,因此,重新提出存在的意义问题,就是要回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一西方哲学的源头上去,以他们已经赢得的东西为基础,将他们未竟的事业推向前进。这表明,柏拉图哲学与后现代哲学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二者之间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  相似文献   

17.
祝宇红的《张爱玲小说的个人主义探寻》一文多有失判。该文认为“在个人主义的问题上,张爱玲的小说对鲁迅的小说就颇有所呼应”,这点并无依据。该文认为《祝福》中“‘我’不肯回答祥林嫂的‘灵魂有无’质询”“源于信仰失落造成的虚无感”,这是祝宇红和当前不少学者对鲁迅《祝福》的误读。该文对张爱玲的个人主义与政治关系的判断尤其牵强,因为张爱玲的政治观察和个人主义诉求一脉相承,不存在任何“拷问”情形。自恋、自欺和虚无不全是现代社会文化语境中的扭曲变态心理,自恋和自欺本是一般国民心理,虚无也多源于中西文学传统。要言之,祝宇红对“张爱玲小说的个人主义探寻”话题的研究不得要领。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萨特的小说《墙》的哲学和文本结构分析,指出《墙》所隐含的萨特的自由观,即若自由选择建立在“分裂”、“焦虑”、“虚无”化的自我之上,自由被“焦虑”侵袭,带有“虚无”色彩,自由选择就无法躲避偶然与荒谬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从存在论和虚无主义层面和对王小波与贾平凹(《废都》)进行审视不失为一种新的“问题”视角。虚无主义和存在主义都构建于非理性主义思想根基,虚无主义的本质表现为存在之为存在的悬缺。王小波和贾平凹关于虚无主义的“诗之思”执著于“存在”的虚无之境和“虚无”的自由之意,或通过对个体存在"虚妄"境况的省视和对“沉默的大多数”生存困惑的体察,把文学从剥离了人之存在的叙述语境中带到了关注现代人的存在困境上;或在荒诞乃至虚无的生存状态中掘发某种世纪末症候,重新打量、追询存在的意义,流露出一种对本体性存在的怀疑意识。不同的是,王小波的写作更多地表现为积极虚无主义之旨,贾平凹的《废都》则明显披露出消极虚无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20.
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苏联哲学界先后发生了两次哲学论战。对于这两场哲学领域里的论争,各国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深入探讨论战双方的论点,作出正确的评价,这对于研究苏联史、研究苏联哲学史以及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都是有历史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