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广日电梯从技术引进到消化吸收的过程,是自主集成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演进的过程。广日电梯公司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它具有自主创新的意识;高起点、滚动引进技术,引进时注重产品选型;技术引进重点在于后期学习培训和消化吸收;坚持中方主导,利用中国市场与跨国公司间的竞争,与跨国公司进行反复博弈;坚持以项目为平台,针对合同进行联合设计,提高中方人员技术研发能力等。  相似文献   

2.
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是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一环,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过程的独特性要求政府发挥引导作用。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理想。因此,今后政府应积极改进工作,认真做好技术引进前的指导与审批工作,消化吸收过程中的组织与协调工作以及消化吸收后的监督与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3.
针对我国冶金企业技术引进工作的现状,从三个方面:1、技术引进工作本身所包容的内涵;2、外部环境对技术引进工作的推动作用;3、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做好技术引进工作的基石,具体地论述了做好技术引进工作所应具备的内外环境因素,贯彻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移植创新的长期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案例研究的分析方法,以在中国最早成立的国际合资企业之一的北京.松下显象管有限责任公司为例,讨论企业战略生态的演进过程,以及本土合资伙伴如何充分利用跨国公司的技术和市场平台,向跨国公司学习技术和管理经验。我们发现,尽管合资企业在战略上要求服务于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但能够动态地平衡国际化和本土化间的关系;尽管合资企业的技术引进和技术学习路径上受制于跨国公司知识产权的限制,但他们能够通过这个过程建立学习机制和学习能力,并通过持续的研发投资和技术引进发展创新能力。虽然本文的研究结论并不能直接加以推广,但本研究对处于转型经济中的本土合资伙伴建立学习机制,提升战略水平和技术能力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科技促贸的作用机制,包括内在动力机制和具体作用机制,具体指技术的供求机制以及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传播、开发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6.
跨国公司对中方品牌的"饥饿"策略是指跨国公司通过合作、合资或者并购,切断中方品牌所需要的一切市场营养,使中方品牌在市场上自然消失而获取跨国公司品牌高市场占有的市场操作手段。该文说明了品牌"饥饿"策略的原理,通过案例分析了品牌"饥饿"策略实施的四步曲,从四个方面解析了跨国公司对中方品牌实施"饥饿"策略成功的条件,为我国企业防范跨国公司品牌"饥饿"策略提供了知识基础。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省市都在积极引进国外技术,以期促进本地区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四川也不例外.利用四川省2000~2004年的相关数据分析技术引进对三次产业技术进步的贡献,结果表明技术引进对产业的影响是积极的,但不十分显著.技术引进和技术外溢的时滞效应、国内企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效果不明显、引进技术质量低以及结构不合理等应是引起该结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在技术追赶中 ,在某些领域 ,我国落入了技术追赶陷阱。原因是 :我国尚未建立有效促进技术进步的国家创新体系 ;我国企业基础差 ,科技素质低 ;技术引进过程中操作失当 ;技术输出国政府在对华技术贸易中推行保护主义 ,实行歧视政策 ;跨国公司设置技术贸易壁垒。技术追赶陷阱可能对我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危害。对技术追赶陷阱 ,我国可采取如下对策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国家创新体系 ;增强企业实力 ,提高企业科技素质 ;加强对技术引进的宏观调控 ;改进技术引进的具体操作 ;利用发达国家间技术竞争夹缝  相似文献   

9.
利用外资有利于弥补国内资金不足、促进技术创新、完善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和建立企业创新机制.随着我国市场的逐步开放,对外资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外商来华投资增多,国际垄断资本和跨国公司纷纷进入我国市场.按照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投资发展轨迹理论,处理好吸收外资与对外投资、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等关系,加速我国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文化价值观对跨文化冲突的差异性影响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跨国企业中的跨文化冲突,某种意义上是由于合作双方的文化差异引起的。文章借鉴查尔斯·汉普登特纳和阿尔方斯·特龙佩纳斯提出的七种“文化上的价值两难”作为衡量中方样本文化价值观的标准,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根据样本在七种“两难”问题上的得分均值与标准差,推断出以上海地区跨国公司中高层中方管理人员为代表的中方样本的文化范式。在此基础上,依据七个“两难”价值观对样本进行聚类,讨论了不同类型的中方样本的文化价值观特征以及文化价值观对跨文化冲突的差异性影响,并通过分析得出不同价值观的样本其跨文化冲突的表现各有侧重的结论。文章同时将本研究的调查结果与查尔斯·汉普登特纳和阿尔方斯·特龙佩纳斯对西欧、北美企业经理人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弥补了以往研究样本中缺少中国企业经理人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中央作出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高等学校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大力推进科技自主创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证。  相似文献   

12.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国未来产业发展方向,而自主创新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要突破制度性障碍,切实加快体制、机制的创新;更要突出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打造高端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要着眼于新兴产业发展和技术应用的方向,围绕全产业链条支持产业自主创新;要促进科技和金融更紧密结合,充分发挥金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中的促进作用;并着力培养和引进富有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储备人才。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重庆汽车产业发展迅速,但综合竞争力不强,拥有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仍占少数,自主创新能力弱已成为制约汽车产业发展的瓶颈。本文通过对重庆汽车产业自主品牌发展现状和企业自主开发能力的分析,指出了制约重庆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重庆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开发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优化开发区产业结构的直接推动力。自主创新对需求结构变化、相对成本变动、国际贸易变动、改变传统产业等因素引起的产业结构变化有着直接影响,对我国开发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发展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促进开发区自主创新、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应从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加强开发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利用国际产业转移等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5.
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人才发展环境动态评价体系构建对引导政府按照“五大发展理念”要求推进人才工作具有重要价值。以五大发展理念作为人才工作的基本遵循为切入点,从创新环境、绿色环境、开放环境、协调环境和共享环境准则层构建包含10个一级指标和29个二级指标的人才发展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基于二次加权的“纵横向”拉开档次动态评价方法,对2011—2015年合肥、芜湖、蚌埠三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人才发展环境进行动态评价,对其人才发展环境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人才环境发展不平衡,彼此间差异明显,并且影响每个示范区人才环境的因素各异。因此,政府部门要因地制宜制定相关优化政策,缩小各示范区之间的差距,推进其均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前,河南省自主创新能力在全国还处于落后位置,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河南经济发展的瓶颈。对此,应该从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的资金投入强度、提高自主创新成果产出效益、加大自主创新人才培养力度、营造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扩大外商投资力度、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政策等几个方面来提升河南省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7.
研发联盟和标准联盟是技术联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自主创新能力培育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分析研发联盟、标准联盟和自主创新能力协调发展可以实现自主创新能力培育链上关键环节的有效链接,促进技术联盟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了研发联盟、标准联盟和自主创新能力协调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模型的仿真分析.  相似文献   

18.
城市是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载体,低碳技术发展和创新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决定因子,也是城市低碳发展的关键。通过分析我国城市低碳技术应用概况,提出我国城市低碳技术创新对策,即:强化自主创新;加强国际合作;加强政策支持;完善有利于低碳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制度,构建低碳技术创新系统。  相似文献   

19.
基于破坏性创新的自主品牌跨越式发展路径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技术和市场有效结合的破坏性创新视角,探求自主品牌跨越式发展的路径。进一步从技术跨越和市场跨越两个层面对我国自主品牌跨越式发展路径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破坏性创新较维持性创新更有利于自主品牌企业实现技术跨越,蓝海战略较红海战略更有利于自主品牌企业实现市场跨越。因此,得出基于破坏性技术和蓝海市场战略有效整合的破坏性创新是自主品牌跨越式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0.
浙江绍兴县轻纺产业集群是以市场为导向的马歇尔式的内源型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知识外溢下的知识产权问题、集群发展下的环境污染问题、路径依赖下的技术创新问题和出口导向下的价格竞争问题。为此,必须采取以下政策措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企业研发积极性;培育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打造纺织品牌;实行法律管制、经济激励和公众参与相结合的环境治理模式;引导企业走出价格竞争误区,实行行业和企业自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