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疾病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经由病人的解释、叙说完成。明清女性在文化传统、社会礼仪、公众期待等因素作用下,构建了属于她们的“疾病”空间。具体而言,疾病催生其审美和创作的潜能,疾病之殇化作文学艺术化的“意趣”之物,彰显了善病工愁的“闺阁风流”。这种闲赏品味疾病的方式,暗含着书写的疗愈功能。一方面,她们视诗歌为具有“悬置”与“净化”功效,驱除疢疾的灵药;另一方面,她们以病骨锻造诗骨,在奇险或清恬的诗境中缓释疾痛。此外,疾痛的语言亦诠释着广泛的社会意义。她们将婚姻生活和道德规训转化为关于身体障碍的话语,晚清的医疗卫生观念、强国保种之说亦成为病体的生理感觉,昭示着疾病书写模式的转换及新旧文化的裂变。  相似文献   

2.
题画是中国绘画史上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作为集大成的明清题画有着突出的诗性本质、显著的散文对话功能和美的形式。从本体意义阐释明清题画的三大审美综合 :主情性、开放性与情致美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是审美感应理论的成熟期,王夫之、石涛、刘熙载、王国维是其中的代表。他们对心物交感辩证统一的认识既深刻,又各有特点。王夫之的“情景相生”论,石涛的“神遇”“迹化”论,刘熙载的主客体“相摩相荡”论,王国维的心物交融论,分别探讨了审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用感应理论来透视意象与意境的构成要素,指出感应方式的不同是形成不同意象和意境类型的原因。审美感应理论还渗透到读者的阅读、欣赏过程中,形成中国特有的感应接受理论。  相似文献   

4.
服饰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一种重要方式,体现了不同时期的审美取向。明清两代是中国美学史由古典而近现代之转型期,从该时期服饰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审美观念是一定自然环境、社会制度、文化背景及生产力水平等因素的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5.
综观陶瓷明清仕女图纹,其仕女形象多为尖脸削肩、细目樱唇、体态纤细,表现出仕女柔弱无骨、倚风无力的审美定势,并由此传达出一种明清仕女幽怨缠绵、寂寥冷静之神韵。真可谓"以阴柔为美弱为用"。陶瓷明清仕女人物的这种缺乏生气的病态美特征,也正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没落衰败之际在文化艺术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6.
服饰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一种重要方式,体现了不同时期的审美取向。明清两代是中国美学史由古典而近现代之转型期,从该时期服饰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审美观念是一定自然环境、社会制度、文化背景及生产力水平等因素的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7.
白日梦戏是在明清传奇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梦戏形式,情和真是其特质,自然入梦、求梦和互梦是其主要形式。贵虚的创作意识、尚奇的审美倾向和至情的人生理念,是白日梦戏在明清传奇中出现的原因。剧作家通过白日梦戏来表现情和欲的主题以及人生如梦的哲学思想。这种特殊形式的梦可以连接现实和理想,化抽象为具象,化伪饰为真实,化平凡为神奇,也可以帮助剧作家营造丰富的舞台时空,构造生动奇幻的剧情,展现出强大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功用。  相似文献   

8.
明清商人文化在明清主体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但同时又是明清商人商业实践的产物,它具有重利尚义、崇人文重自然、迷恋权力,僭越礼制四个特点。其成因极为复杂,主要如下:(1)明清封建教育制度的发达;(2)儒士经商;(3)传统社会中官本位的存在;(4)传统经济结构的制约;(5)商业活动自身的需要。明清商人文化的这些特点对明清商人的历史命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是白族文化发生重大转型的关键时期。由于大规模汉族移民的进入及汉文化的全方位输入,白族作为区域范围内主体民族的地位开始丧失,白族文化在当地的主导地位也被汉、白文化的交映和协奏所代替。该时期白族文化的转型在民族成分、文化、政治、宗教、艺术等各个方面均有表现。明清转型后的白族文化奠定了此后白族文化发展的基调和原则。  相似文献   

10.
明清文论对情感与理性内在特征的审美把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文论明确地揭示出审美领域中情感与理性的四大相对性特征 ,这就是理求同而情求异 ,理主常而情主变 ,理有穷而情无尽 ,理求善而情求美。四大特征审美向度同一 ,共同昭示出艺术创造的两个基本规律———文学新变规律和个性化规律 ,同时又标示出追求个体自由、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特色  相似文献   

11.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是文人聚会论学的写照。文会在明清基层社会广泛存在,具有教育功能和应对科举的作用。就国家教育体制而言,官学与社学、义学是从上到下的教育体系。县、州、府学及以上为官学,县学以下由官方提倡、民间合设的是社学和义学。官学有学田,学生要通过考试才能取得入学资格。社学和义学由于财政有限,多由民间自行筹资兴办。在学校不多的乡村基层,文会由乡族人等自发设立,灵活多样。这种组织弥补着教育资源的不足,对应着国家教育制度的下行。  相似文献   

12.
13.
明清书籍是中国古代书籍艺术史上一个具有终结意义的时代,也是传统书籍设计的一个高峰,其整体版面结构和内容编排设计有其固有的内在规范和美学特点,在整体设计上强调意蕴美,其版面设计在美学思想上浓缩了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表现出一种得之自然又超乎自然的自然美,在书籍内容的编排上讲求范式美,强调书籍的功能性。这三种美学特征体现了中国独有的书籍编排体系和平面设计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江西的传统手工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规模的扩大与产量的大幅度增长.同时,伴随着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手工业中的生产关系也发生了一些新变化,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些新变化表明,到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社会内部正在悄然集聚着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力量.  相似文献   

15.
元明清悲剧是中国古典悲剧之经典。元明清悲剧所体现出的艺术特色与审美意蕴,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与社会历史背景。本文所论及的三个问题,是目前文学理论界同仁仍然关注的问题,值得商讨。  相似文献   

16.
明清神魔小说与侠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仙们斩妖除魔、普救万民的叙述格局,极似侠客闯荡江湖、行侠仗义。神灵以法术仗义,侠客以武力行侠,法术与武力产生了文化意义上的共通性。神魔小说多角度展示了侠文化的影响,而作为明清两大小说流派———神魔、侠义则异构同质、兴衰相继。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的夷夏之辨观念肇始于先秦时期。由于种族之间为争夺生存空间激烈的竞争而使这一观念具有封闭性,同时由于华夏文明进程的多元一体格局和中原地区率先进入国家时期,建立在华夏文明优越感基础上的夷夏观念又兼有开放性的特征。明清之际,社会大变革,士人的夷夏思想也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裂变过程。随着语境的变迁和在政治权力的激烈批判下,传统的夷夏观念以及建立在其基础上的民族主义逐渐失去它的内在合理性,在士人中间也丧失了它的话语空间而被边缘化。  相似文献   

18.
文章主要从淡薄人事而亲近自然的审美趋向、闲逸自适与返朴归真的审美旨趣、出乎其外的审美视角和追求更高存在的审美境界四个方面,分析了庄子之乐对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审美情怀产生的既广且深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徽州的乡约简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乡约是宋代兴起、明代中叶至清代前期得到官府鼓励和推行的一种村民自治的教化组织.在徽州,明代乡约建设倡行于嘉靖五年,极盛于明代后期的嘉隆万和清初的康雍乾时期.其组织形式与徽州本地特有的宗族组织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徽州农村社会的稳定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明清时期徽州乡约运作与管理十分规范,是同一时期全国乡约发展的典范,祁门<文堂乡约家法>、<岩寺备倭乡约>等乡约出现,标志着徽州乡约发展的成熟与完善,它是封建社会末期统治者所倡导的法治与德治、礼法合治的最为典型的代表.  相似文献   

20.
2010年1月1日起,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启动,滇越道路成为中国内地和东盟往来的重要陆上交通要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明清时期推动滇越道路运行与发展的积极与阻碍因素,对当今滇越道路的顺畅和发展仍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