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随为唐代诗人,《全唐诗》入于“爵里世次俱无考”之列;《全唐文》列于五代之后、释道之前,亦为世次未详。当代学者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世次推算,认为是“代宗、德宗时人”。本文据《全唐诗》所录二诗,又据《文苑英华》所录一诗,订诗考史,加以系年,考证出张随所作省试诗确切年份;又对《全唐文》、《文苑英华》所录之文略作考订。本文据张随省试年份,推算其生年当在代宗大历初。  相似文献   

2.
《全唐诗》载录的薛存诚诗十二首,皆出于《文苑英华》。但《文苑英华》所署作者姓名多异。本文认为,《太学创置石经》为冯涯作,《观南郊回仗》作者佚名,《嵩山望幸》为王邕作,《华清宫望幸》为裴泰章作,《御题国子监门》作者不可考。《暮春自南台丞再除给事中》、《御制段太尉碑》、《御箭连中双兔》为薛存诚作。其余皆省州府试诗,非薛再诚作。《全唐文》所载录薛存诚的赋,可信者唯《祯石赋》一篇。  相似文献   

3.
李唐一代,下逮五季,乃我国古代文章之全盛期,清修《全唐文》为之渊薮,并为一代文章勒为文献全帙之朔也。《全唐文》之前,《文馆词林》甄录仅及唐初,《文苑英华》取材丰矣,而与《文馆词林》俱诗文两收,非专属文章之总汇也。清内府本《唐文》一百六十册,《全唐文》底本取此,而辑自《文苑英华》、《古文苑》、《永乐大典》及取给于金石碑版者不在内也。《全唐文》所收,其年代几及三百载,作者三千零三十五家,为文二万零二十五篇,益以光绪年间陆心源补辑之《唐文拾遗》、《唐文续拾》所收七百七十七家之文二千八百七十一篇,去其重,总为三千五百一十六人,二万二千八百九十六篇,夥  相似文献   

4.
李唐一代,下逮五季,乃我国古代文章之全盛期,清修《全唐文》为之渊薮,并为一代文章勒为文献全帙之朔也。《全唐文》之前,《文馆词林》甄录仅及唐初,《文苑英华》取材丰矣,而与《文馆词林》俱诗文两收,非专属文章之总汇也。清内府本《唐文》一百六十册,《全唐文》底本取此,而辑自《文苑英华》、《古文苑》、《永乐大典》及取给于金石碑版者不在内也。《全唐文》所  相似文献   

5.
《厨院新池记》系唐大历五年余杭天柱观处士李玄卿所作。宋、清两朝皆避讳“玄”字,将作者改作“李元卿”。今据《文苑英华》、元至大年间旧钞本《洞霄图志》等相关史料,考证《厨院新池记》确系李玄卿所作。明《八代文钞》“李华说”,《全唐文》“李勉说”,今人“李幼卿说”都是不正确的。版本学、避讳学对于文献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密是隋末瓦岗农民起义军的重要领袖,归唐后,授上柱国,封邢国公,拜光禄卿,不久,被杀,葬于今河南浚县。时人魏征曾为李密撰墓志铭。《魏郑公文集》、《文苑英华》、《全唐文》及明清《大名府志》、清代《浚县志》均辑有魏征所撰之墓志铭文。康熙十八年  相似文献   

7.
彭叔夏根据周必大所校宋代类书《文苑英华》撰写而成《辨证》十卷。全书对《文苑英华》中出现的讹误及体例缺陷作出辨证,分为用字、用韵、事证等二十类,包括校勘、考证两个方面。本文从《辨证》具体实例出发详细分析,试图总结其校勘成就及其在校勘学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自《文苑英华》专立“歌行”一门,歌行作为诗体的地位方算正式确立.《英华》选录的歌行作品与乐府诗有明显的承续关系,而严乐府与歌行之辨则是《英华》划分诗体的基本原则.《英华》通过选录作品对歌行体制作了初步界定,但也存在选录失当的弊病.  相似文献   

9.
《冬日归旧山》一诗,最早被搜录在《文苑英华》(以下简称“英华”)中,《彰明县志》也有记载。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却认为“英华”所录李白“五言《雨后望月》一首,《对雨》一首,《望夫石》一首,《冬日归旧山》一首,皆晚唐之语。”对前三首,笔者不打算涉及,这里仅就《冬日归旧山》为李白一辩。  相似文献   

10.
歌行与乐府的关系既密切而又复杂。《文苑英华》中20卷歌行主要为新题乐府,20卷乐府主要为旧题乐府。这一事实表明,《文苑英华》中歌行与乐府,是同一家庭中的两位重要成员。清人冯班“歌行者,乐府之名也”的认识,也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1.
关于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者李华的卒年问題,我国学术界向来有不同意见,而且各有各的资料根据。寻根溯源,最早记叙有关李华卒年问題的,是唐代著名古文家梁肃的《为常州独孤使君祭李员外文》。该文见于《唐文粹》、《文苑英华》和《全唐文》等古籍。《唐文粹》(卷三三下)所收这篇梁文的开端处有如下一段文字: “维大历九年五月日,朝散大夫守常州刺史、赐紫金鱼袋独孤某谨以清酌之奠,祭于故尚书吏部郎,赵郡李遐叔三兄之灵”。  相似文献   

12.
刘知几史学思想和理论主要反映于《史通》中。《史通》包括众多关于《国语》的论述。刘知几对《国语》的接受和研究构成了《国语》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刘知几对《国语》的作者、《国语》和《左传》的关系、《国语》对《史记》的影响、《国语》作为国别体的典范之作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翔实明晰的阐述。刘知几认为《国语》作者是左丘明,产生于左氏解经的需要。他已开始将《国语》从汉儒经学传播体系中摆脱出来。  相似文献   

13.
从书写的内容着手考证是书法作品真伪鉴定的重要方法之一.经查证,传世黄庭坚《行书十二条屏》墨本所写两首七言律诗是赓和乾隆五十七年(1792)御制两首七律元韵而作的诗,若非亲身参与其事的大臣所作,就是晚清作伪书家的模拟之作,同黄庭坚无关.所谓黄庭坚书写韩伯庸《幽兰赋》,较《文苑英华》所载韩伯庸原作多出十句,改动之处拙劣,亦是伪作无疑.  相似文献   

14.
清人所编《全唐文》作者小传存在着误、漏、重复等多方面问题。《全唐文作者小传正补》一书利用古文献资料与出土墓志等新材料,对《全唐文》作者小传进行全面订正与考补,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该书从内容、体例、研究方法、学术贡献等方面都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5.
文学史著作应立足于文学本体,刘伟生的《隋唐五代辞赋研究》即从题材、结构、话语等诸多维度对赋体文本展开论证,并对整个赋体体式的多元与多变做出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阐释。文学是心物交融的结果,文心关联着作者,该著善于探究赋家身份意识与创作心理,及其与赋作情志间的关联。隋唐五代赋学专论不甚发达,但该著善于发现与解读刘知几《史通》、李峤《楚望赋》及序等史书史论、赋序赋作中的赋论。该著能借古今中外各种批评方法,对赋作题材、赋体特性、赋家身份、赋论价值等作深入的研究,开拓了文学史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16.
萧统编纂《文选》的真实意图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武帝编纂的《历代赋》、萧统编纂的《文章英华》及《正序》,使赋、诗、文三类“英华”各有所归,然萧统缘何还要编纂集三者于一体的《文选》?经爬梳史籍和探究文本,萧统编纂《文选》的真实意图变得清晰可鉴,即试图以集文章之“清英”的《文选》,通过美德业、宣忠孝的方式尊帝王,再以尊帝王、美教化的方式透过“至尊在”的底线,最终实现厚人伦、致哀悼的目的,并以陆任卒年为参照,隐秘祭悼丁贵嫔。  相似文献   

17.
南朝艳诗尤其是宫体诗历来多遭批判,而旨在发挥文教功能的官修总集《文苑英华》却收录了不少南朝艳诗,这说明宋初从官方层面接受了艳诗,但《文苑英华》并未旗帜鲜明地肯定艳诗地位,而是通过筛选宫体诗、改变诗歌类型等方式淡化艳诗色彩。这体现出宋初文臣对艳诗的谨慎态度,他们虽接纳艳诗但不主张艳诗以艳诗面目发挥教化功能。在艳诗题材向词体转移的背景下,宋初文臣的这种态度使得《文苑英华》收录艳诗未发挥范本作用,对艳诗的发展起不到实质性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文选》对唐人创作的影响可从唐代试律诗窥见一斑,比勘《文苑英华》所录281题460首唐人试律诗诗题与《文选》及李善注,会有如下发现:士人以《文选》为科考范本,《文选》则是考官出题渊薮;试律以《文选》诗赋原句命题,限定了考生的写作题材、表达模式;士人作诗常借《文选》诗赋意旨,或联类比附,或借古抒怀;《文选》李善注犹如典故大全,成为诗人用典用事的宝库。  相似文献   

19.
刘知几疑古思想的形成及考辨儒经、古史之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作者有关《交通》研究的系列论文之一。作者从辨伪学的角度,分析了刘知几疑古思想产生的渊源,总结了《交通》在考辨《尚书》、《春秋》、《论语》等儒家经典以及《史记》、《汉书》、《东现汉纪》、《晋书》等文书所取得的成就,充分肯定了刘知几大胆的疑古精神,同时也指出了他的不足。  相似文献   

20.
周必大是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刻书家.他在中国史学史上的贡献是:刻印《文苑英华》、《欧阳文忠公集》等文献,保存了珍贵史料;创制了一套历史文献考证校勘方法;提出并践行“实事是正,多闻阙疑”的史学思想.他在我国古代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