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新写实小说的“后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瑞清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八十年代中期传至中国大陆并对中国文学产生影响 ,“新写实小说”等即是具有强烈“后现代性”的文学品类。与启蒙主义文学相对 ,“新写实小说”实现了从主体建构到自我消解、从深度模式到平面制作、由批判到展示的过渡。后现代主义文学当然不能作为中国文学的全部 ,但它的解构理论、平民视野以及丰富多彩的带有“综合”性质的艺术手法 ,应该成为我们九十年代直至下世纪中国年轻作家借鉴的文学宝库 相似文献
2.
论"新海派"作家群的小说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晓初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2(9):102-106
20世纪40年代上海文坛以张爱玲、徐訏、无名氏为代表的作家群宜称为"新海派"作家群,因为他们的小说既表现出鲜明的探索性和先锋性,又溶合着明显的商业性和媚俗性,这正是"海派文化"的特征.当然相对于10年代的"鸳鸯蝴蝶派"和30年代的新感觉派来说,他们又体现出一种新的历史超越与综合.具体到每个作家的艺术追求又表现出不同的侧重与个性.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90年代,"新理想主义"文学以反抗市场经济时代的世俗主义、功利主义的姿态出现在文坛."新理想主义"文学借鉴了西方现代哲学和现代主义文艺的思想资源,但其本身却是一种浪漫主义性质的文学,这是因为我国当代文化语境具有一种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多种因素相混合的特点,我国当代的文化语境还不具备现代主义文艺发展和繁荣的充分现实条件,但是却可以采取横向移植的方式借用西方的文化资源."新理想主义"文学表达的是对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 相似文献
4.
江智利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3)
福克纳和大陆新武侠小说作家们都以超越小说现代性的姿态,运用后现代主义视角,从乡土角度表现了虚拟的"约克纳帕塌法"王国和"后江湖世界",又从身份探索角度表现了"身份危机"与"身份混杂",从解构颠覆的角度分别表现了"颠覆自我"与"颠覆世界".福克纳和大陆新武侠作家们的小说的后现代特性,表现了全球化大语境之下文学发展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5.
"全球本土化"语境下的后现代、后殖民与新儒学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宁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8,45(1)
全球化的一个直接后果是世界上大多数人被边缘化了,这种边缘化既体现在政治和经济上,同时也体现在社会和文化上.如果从文化的纬度来考察全球化现象,可以说这是后现代主义在文化上的一个直接后果.后现代主义在进入中国的文化土壤时必然与中国文化相碰撞进而发生形交.在"全球本土化"的语境下,可以建构四种形式的后现代性话语:(1)"全球本土化"的后现代话语;(2)具有解构特征的大众文化话语;(3)从中国视角重新建构的全球化话语;(4)作为全球本土化的后殖民话语--新儒学.儒学已经逐步成为中华文明和文化的一种带有主导性意义的话语力量,并在全球化时代的后现代语境下得到了重新建构.它是中国人文知识分子据以与西方后现代理论进行平等对话的重要文化理论资源.因此,一方面应当从后现代和全球性的视角对传统的儒学进行改造、批判、扬弃并加以重构,使其成为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理论资源;另一方面,则应从全球化时代的新儒学的视角对西方的各种后现代理论进行质疑、批判和改造,从而使重构的后现代新儒学成为全球化时代的多元话语共存之格局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6.
刘忠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8(2):80-83
作为一种文艺方针,“工农兵方向”一直支配着解放区文学与新中国文学的发展。它在歌颂新人物、新生活的同时,也潜在地规定着作家队伍构成的主次轻重之别。在工农型作家“中心”、知识分子型作家“边缘”的秩序作用下,“十七年”文学始终洋溢着颂歌、赞歌情调,直到新时期,这种单一的文艺秩序才为思想解放的多元化存在所打破,“人民”的外延才由“工农兵”扩展到“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7.
时海燕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5)
教育现代性是世界现代化过程中教育表现出的过程和本质特征.以教育现代性为主导价值的现代教育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新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教育发展观要求我们在理解教育现代性的思维方式上发生相应变革,超越经典现代性、后现代和第二次(反思)现代性的视域,走向一种独特的新现代性教育发展观. 相似文献
8.
李孺义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2):34-40
牟宗三的"新外王"说,旨在从中国传统文化之"内圣"的道德价值主体中开出中国文化之民主与科学的"新外王".这一问题的解决是通过道德主体如何"自我坎陷"而"曲转"为"架构"新外王的认知主体或形式理性来实现的.但这一独到深刻的见解也因此陷入到道德一元化的困境中. 相似文献
9.
王敏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5,(4)
新写实小说具有传统现实主义面向生活的特征,它力图准确、真实地再现现实人生的千姿百态,然而这种再现又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在思想倾向上新写实小说消解深度追求和价值追问,放弃启蒙理想和精英意识,崇高感为世俗欲望所淹没,权威话语为众声喧哗所颠覆;在艺术上则取消宏大叙事,作者意图消泯于零散化、平面化的叙事笔调之中,展示生活本身的目的大于对情节完整与精巧的追求,平凡琐屑的生活现象充斥文本,文学与生活的二元对立关系被淡化乃至消解。这些都体现出一种后现代主义价值立场和美学趣味。 相似文献
10.
11.
康艳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1(3):46-51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先锋作家,由于其特殊的成长经历和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使其所创作出的实验性的文本带有了某些后现代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对"宏大叙事"、"真实性"的反拨和萦绕于其间的后现代情绪。通过反思其后现代性特征,可以看到先锋文学独特的艺术追求和它所具有的文学史地位。 相似文献
12.
肖霞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56(2):247-251
日本新浪漫主义 ,是由日本明治 3 0年代的后期浪漫主义脱胎而来的 ,其代表人物有永井荷风、谷崎润一郎等。由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自身的局限性 ,虽然没有像西欧那样发展成为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时代 ,但它在日本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新浪漫主义把唯美、享乐当做艺术及人生的主要目的 ,比起感情 ,他们更加寻求情趣 ,比起外部的自然来 ,更重视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3.
闵凡祥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3):62-69
布莱尔"新工党"政府自1997年上台以来以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政治理论为改革指导思想,以建设"第二代福利"为改革目标,对英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进行全面、深刻的改革.通过比较发现,无论在改革的指导理念还是具体的政策措施方面,布莱尔"新工党"政府的社会福利制度改革都与"老工党"政府有着根本的区别,它更多地遵循与执行了撒切尔保守党政府所开创的社会福利改革思路.两者间的区别在于,布莱尔"新工党"政府修饰了撒切尔保守党政府社会福利改革较为激进的外表,使之更加符合英国人的传统习惯并更容易为他们所接受. 相似文献
14.
陈芝国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25(2):19-24
姜涛的《“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以“新诗集”为“事件核”重返新诗发生的现场,以新颖的文学社会学角度和方法,从新诗研究主导性范式难以关注的层面,质询那业已形成的新诗体制化想象,不仅重新开放了新诗研究的问题空间,也更新了社会学的方法.然而,这种社会学研究中的学术诗性也有讨论的必要. 相似文献
15.
冲撞与挣扎--从"新移民文学"文本看中西方文化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丹华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5):27-30
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国大陆迁徙至海外的新移民在居住国大都面临着一种复杂的文化背景,经历过艰辛的创业过程,"新移民文学"文本为之画出了逼真的图景.论文对"新移民文学"的概念和范围作了界定,并根据新移民普遍经历过的艰难的文化融合过程,从价值观念与语言方面深入分析"新移民文学"中所反映出来的中西方文化冲突的实质. 相似文献
16.
车冬梅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5(4):126-129
清末民初的"新国民"思潮引起学者们对中西文化的比较与反思;初步培养了国民的权利意识、主体意识、科学意识;促进了真正现代意义的中国民族主义的产生.它是以拯救民族为出发点,以改造国民性为己任,以塑造适应中华民族现代化要求的新型国民为目的的爱国进步思想潮流. 相似文献
17.
18.
李健康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30-331
道家文化与楚文化互相渗透的现象,使得保留浓厚楚文化色彩的湘西文化除具有自己的文化特质外,也染上道家色彩.这种道家色彩以一种集体无意识方式积淀在沈从文的内心,使沈从文的创作表现出了道家文化意蕴.为了找寻完美的人性理想,这位具有现代理性的"乡下人"对儒家文化中的积极因子表示出了认同,进而形成沈从文自称的"新道家思想". 相似文献
19.
在儒学通向现代民主的过程中,当代新儒家遇到的难题是未能从"内圣"中开出新"外王"。为了摆脱这一理论困境,当代新儒学必须从心性儒学走向政治儒学。因为心性儒学标出的是儒家的道德理想,政治儒学标出的是儒家的政治理想。我们应建立一个适合现代中国国情的经济基础与民主政治体制的良性互动机制,从而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进程,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 相似文献
20.
论梁启超新文体意识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兆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3(3):83-86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一批文坛巨匠对梁启超新文体意识的形成有催化、助长之功,而且经过梁氏之文影响了当时和以后的中国文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