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大学文学院于成鲲同志的新著最近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吴炳(1595—1648)字可先,号石渠,室号粲花斋主人,江苏宜兴人,明末戏剧家,著有《西园记》、《情邮记》、《画中人》、《绿牡丹》、《疗妒羹》五种曲,俗称“粲花五种”。由于他继承了汤显祖的“主情论”,作品浪漫色彩浓郁,语言典雅优美,结构严谨,人们把他视为临川派中仅次于汤显祖的“第一人”,也由于他没  相似文献   

2.
明代中后期戏曲非常繁荣,在创作上出现了具有很大影响的针锋相对的两大流派:重文彩的临川派和重音律的吴江派.在明末临川派喜剧作家中,吴炳成就最为杰出.吴炳,字石渠,号粲花主人,江苏宜兴人.年轻时就“工为词曲,与阮大铖齐名”.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崇祯朝官江西提学副使,南明永历年间擢为兵部右侍郎,升户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清兵南下,被俘不屈,自尽于衡州湘山寺.他的传世剧作有:《绿牡丹》、《画中人》、《西园记》、《疗妒羹》、《情邮记》,合称《粲花别墅五种》,也称《石渠五种曲》.清代著名戏剧家李渔对吴炳的剧作评价甚高,把他与汤显祖相提并论.他在《闲情偶记》卷三中说:  相似文献   

3.
汤显祖是我国明代首屈一指的伟大戏剧家,他的戏剧创作《玉茗堂四梦》特别是其中的《牡丹亭》,在中国文学史上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当时及以后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一《四梦》中思想艺术造诣最高的要数《牡丹亭》,它是汤显祖的代表作,是作者在思想艺术上同时趋于成熟的作品。《牡丹亭》又名《牡丹亭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作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主要取材于前人笔记和话本小说。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说:  相似文献   

4.
明末吴炳是临川派中杰出的剧作家。日本戏剧理论家青木正儿称他是“汤显祖后第一人”,李渔说他的粲花五种“皆文人最妙之笔也”。吴梅认为《情邮传奇》不仅“为石渠之冠”,而且“亦为明代各传奇之冠”。这些评价并不过分。然而近几十年来,有些人总认为吴炳的作品描写的是才子佳人,格局小,格调不高。因而在文学史上也没有他的地位。我认为对吴炳的作品要从他的创作指导思想上去研究分析,才有可能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遗憾的是吴炳的戏剧理论留下来的极少,除《情邮说》以外,其他材料尚未发现。《情邮说》是吴炳留给我们的唯一的理论遗产。透过《情邮说》,我们可以了解吴炳的艺术主张,发现“情邮说”与汤显祖“情至”观念的继承关系,找到衡量吴作思想意义的标尺。  相似文献   

5.
汤显祖不仅是个伟大的戏剧家,也是明代负有盛名的诗人.汤显祖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以诗文述之,他的诗不仅是他个人生活情感的写照,同时也是他所处的晚明社会的剪影.汤显祖早期诗歌的思想内容主要包括理想与困惑、亲情与友情两大方面,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语言与意境上.其早期赋作模仿痕迹较深,奇字难词堆砌较多.  相似文献   

6.
徐斡汉末哲学家、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伟长,北海(今山东寿光县东南)人。其所作《中论》历来被视为宣扬儒家道德论的学术著作,无人顾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因此,结合徐斡所处的历史状况,社会思潮与当时的文化心理去辨识《中论》的产生及对其文艺观之影响,殊为必要,而择此研究课题,还须从魏文帝曹丕对徐斡的两则评论谈起。一、从曹评谈《中论》的产生及性质曹丕对徐斡的第一则评论是作于建安22年的《典论·论文》,首次提出“建安七子”和对七子文学风格的分述:“王粲长于辞赋,徐斡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  相似文献   

7.
逸儒 《社区》2012,(14):21-21
汤显祖是明代杰出的戏剧家、文学家,他的《牡丹亭》更是传世之作,而这正是其以无我之境创作出的不朽佳篇。汤显祖在写《牡丹亭》时如痴如醉.有一天家里人发现他莫名其妙地失踪了。家人四处寻找.最后看到他躺在院子里的柴堆上,以袖蒙脸,痛哭流涕。原来,汤显祖在创作第二十五出剧《忆女》时。写到春香陪老夫人到后花园祭奠杜丽娘,春香触景生情。不忍痛哭。汤显祖写到此处也是不能自拔,情不自禁地掉下泪来。  相似文献   

8.
<正> 我国明代的伟大戏剧家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我国戏剧史上的一颗稀世明珠;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戏剧家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则是西洋戏剧史上的一件罕世瑰宝。汤显祖(1550-1616)和莎士比亚(1564-1616)生辰仅相差十四年,而死于同一年。两位才华横溢的戏剧家,都是中下层知识分子,不仅都致力于戏剧,而且都是久负盛名的诗人。汤显祖的诗集《红泉逸草》,以文彩绚烂多姿,感情宛转缠绵而名闻中外;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集则以音韵优美动听,感情热烈奔放而风行欧美。自然,他们的主要成就都不在于诗文,而在于美不胜收的戏剧创作。莎士比亚以他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而驰名欧美,成为英国戏剧界的  相似文献   

9.
汤显祖受到晚明心学以及时代潮流的影响 ,非常关注男女恋情 ,抨击传统礼教 ,具有思想解放和个性解放的积极意义 ,以往评论家片面夸大汤显祖思想的积极意义 ,忽视了其缺陷与不足。这里从爱情的自由与还魂的尴尬、情与理的纠结、男女主人公追求的差异性等方面 ,分析了汤显祖《牡丹亭》爱情观的矛盾状况 ,认为《牡丹亭》的爱情观存在着现实之情与理想之情的矛盾 ,以及情与理的调和折衷、功名对爱情的冲击等方面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呼吸锻炼在我国源远流长,先秦时期,道教创始人之一的庄周,就把吐故纳新作为养生益寿的方法。他说:“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道教养生提倡辟谷食气,所谓食气就是指呼吸锻炼。东晋葛洪在《抱朴子》中指出:“善行气者,内以养生,外以却恶。”《云笈七签》中说:“人与物类,皆禀一元之气而得生成,生成长养,最尊最贵者莫过于人之气也。”“元气减耗,命将竭也。”  相似文献   

11.
关汉卿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戏剧家。他杰出的作品奠定了戏剧这一样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坚实基础。悲剧《窦娥冤》是他饮誉至今的代表作。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说:“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窦娥冤》……。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赴汤蹈火者,仍出于主人公之意志,则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窦娥的不幸遭遇,特  相似文献   

12.
曹丕在他的《典论论文》中,提出了“文气”说。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应(王易)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  相似文献   

13.
《歌代啸》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渭是我国明代的一个天才人物。关于他的奇行逸事,在民间长期流传。其诗文书画,均堪称卓绝。而尤可注目者,是他在我国戏曲史上的突出地位。他的《南词叙录》是宋、元、明、清四代唯一的一篇系统地研究南戏的专著。他的杂剧作品《四声猿》被王骥德称为“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高华爽俊,秾丽奇伟,无所不有,称词人极则,追躅元人。”(《曲律》)汤显祖也极力称赞说:“《四声猿》及词场飞将,辄为之唱演数通。安得生致文长,令自拔其舌。”(清晖阁评本《牡丹亭序》)但是徐渭的另一杂剧《歌代啸》却历来  相似文献   

14.
三、屈原与宋、尹思想之比较1.屈原与宋尹天道观之比较道家的自然天道观,在宋尹手里得到了进一步地发展,其根本标志就在于,他们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道即精气的概念。关于“精气”,《内业》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精也是气,是气之精致,纯粹的部分。而其性质、状态及作用,《内业》中则描绘说: 凡物之精,比(本作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此气,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淖乎如在于海,卒乎如在于己。是故此气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声,而可迎以意。敬守而勿失,是谓成德。德成而智出,万物毕得。  相似文献   

15.
晚明戏曲小说评点之风盛行,在明刊《西厢记》中,有三种署名汤显祖批评,它们是师俭堂刊刻的《汤海若先生批评西厢记》、汇锦堂刊刻的《三先生合评元本北西厢》(署汤若士、李卓吾、徐文长合评)、《西厢会真传》(署"汤若士批评、沈伯英批订")。通过对这些"汤评"的真伪、思想等问题详加考析,可以发现明刊《西厢记》中的"汤显祖评"与李贽、徐渭、陈继儒等名人评点一样,其真实性虽不高,但它们在《西厢记》的传播接受过程中则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阮籍是魏晋交替时代正始文坛上的代表作家,所以清人宋长白说:“建安七子之后,断推阮公第一.”阮籍的诗歌创作,主要是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另外《艺文类聚》二六有他的二首四言《咏怀》诗(《全三国诗》辑为三首),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与五言相比,因此我们讨论《咏怀诗》的思想内容,只是就五言而论.我认为阮籍的诗歌创作,原来并不都叫《咏怀》,而是各有其题.《晋书》本传就说过他“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于是赋《豪杰诗》.”但是臧荣绪作《晋书》,已说他“作五言诗《咏怀》八十余篇”,可见此时阮籍的诗作已统称《咏怀》了.大约在阮籍生前,为了避祸,已把原来的题目如《豪杰诗》者一概删去,而以《咏怀》统一之.没有了题目,诗里所咏的事实就更难以指认,欲因其对时事的可否而致之罪者如钟会之流就更难以下手了.吴汝纶说:“要其中八十一章,决非一时之作,吾疑其总集平生所为诗,题之为《咏怀》耳.”吴氏虽是推测之词,但却是合理之说.  相似文献   

17.
王廷相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体现在他的基本哲学范畴之中。王廷相哲学,以元气为最高范畴。元气之阴阳交感而产生作为动力的“气机”,以及作为信息的“气种”“元神”“道理”。这些基本范畴是构筑王廷相哲学体系的骨架。一、元气气化王廷相把天地万物的本原及其统一性、多样性的根据都归之于元气实体。他说:“气者,造化之本”(《慎言·道体》),“元气者,天地万物之宗统”(《慎言·五行》);“万有不齐,……统而言之,皆气之化,大德敦厚,本始一源也;分而言之,气有百昌,  相似文献   

18.
晚明被称为"异端之尤"的思想家李贽,对汤显祖深有影响。他俩是否谋面,学界长期未能搞清。笔者曾翻《临川县志》偶见李贽为城东正觉寺写有《醒泉铭》,文中有"是万历己亥,余与汤西儿正觉寺后作系念"一句,此时汤显祖已弃官在家,"西儿"是他的已夭亡儿子,于是提出李与汤有可能在临川会面。而徐朔方先生据此便断为"汤显祖罢官的第二年,他和李贽曾在临川相会"。查林海权的《李贽年谱考略》对万历二十七年李贽寓居南京永庆寺记载甚详,其没有离开过南京。《醒泉铭》实为假冒李贽之名的伪作。《铭》中所说的"系念"也无从认定是对汤氏夭亡"西儿"的"系念"。  相似文献   

19.
汤显祖受到晚明心学以及时代潮流的影响,非常关注男女恋情,抨击传统礼教,具有思想解放和个性解放的积极意义,以往评论家片面夸大汤显祖思想的积极意义,忽视了其缺陷与不足.这里从爱情的自由与还魂的尴尬、情与理的纠结、男女主人公追求的差异性等方面,分析了汤显祖<牡丹亭>爱情观的矛盾状况,认为<牡丹亭>的爱情观存在着现实之情与理想之情的矛盾,以及情与理的调和折衷、功名对爱情的冲击等方面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一西汉文帝改革刑制是法史上的一件大事。汉文帝十三年进行的刑制改革包括两个内容,一是以徒刑及其他刑罚代替肉刑,二是确定或曰重新确定徒刑的刑期。①《汉书·刑法志》关于后者的记述是如下一段文字: “罪人狱已决,完为城旦春,满三岁为鬼薪白粲。鬼薪白粲一岁,为隶臣妾。隶臣妾一岁,免为庶人。隶臣妾满二岁,为司寇。司寇一岁,及作如司寇二岁,皆免为庶人。”这段文字颇不易解,以致清末著名法学家沈家本也对之持存疑态度,谓: “前段之文似是降等之法,今不能详矣。惟云完为城旦春,满三岁为鬼薪白粲,是完城旦春与鬼薪白粲同为三岁刑。……诸家说城旦春者并云四岁刑,《志》云完城旦春满三岁,其等次相符,独卫宏言作五岁,完四岁,与众说不同。……或云《志》文‘满三岁’当下属,言满三岁者为鬼薪白粲也,然下文又云‘隶臣妾满二岁为司寇’,隶臣妾二岁刑也,与此段文法正同,‘满三岁’不得下属为解,或说亦未是,今姑阙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