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搜集大量的汉文献资料中记载的有关北方游牧民族的农耕史料的基础上,赴内蒙古东部地区进行了详实的实地调查,就内蒙古东部地区蒙古人的传统农耕进行了实证考察。认为蒙古民族的糜子耕种这一传统农耕不同于汉式农耕,有其品种的地理和文化特点。糜子耕种看似简单落后,但它是游牧生产和地理环境的结合物,具有适应干旱少雨环境且保护土壤作用之特点,是有利于干旱生态环境的北方农耕技术。然而,近代以来屡次不断开垦草原、移民人口增多等诸多原因,导致传统农耕的衰退,汉式农耕取而代之。这也是内蒙古东部地区在农耕化之后快速沙化的要因之一。考察之后,提出应该研究推广糜子耕种技术的合理性、科学性。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内蒙古东部地区广泛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和内蒙古自治政府,根据当地土地问题和民族问题之间的特殊关系,结合当地民族特点和地区特点,制定了解决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并在实施过程中,及时纠正了部分解放区出现的左的倾向,保证了土地改革的完全胜利。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摧毁了农村中的封建特权统治,解决了影响蒙汉民族关系的土地问题,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加速了当地蒙汉杂居农耕村落化的进程,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有力地支援了东北人民解放战争。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发动和领导了影响深远的内蒙古自治运动。随着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派出东蒙工作团,不断加强与东蒙古自治运动方面的联系。经过多方努力和充分准备,内蒙古自治运动统一会议于1946年4月3日在承德成功召开。这次会议通过了《内蒙古自治运动统一会议的主要决议》。“四三”会议为内蒙古自治运动的全面、深入发展以及内蒙古自治政府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是内蒙古民族解放运动取得重大进展的一个历史性标志。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东部与东北地区互补性明显、合作潜力大,也是大东北经济圈的组成部分。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区背景下,内蒙古东部存在着资源互补、交通互补、产业和市场互补等得天独厚的机遇。内蒙古东部要抓住机遇,制定统一规划,选择有效合作方式,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和完善市场体系建设,走可持续发展的振兴之路。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东部地区游牧民俗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旅游吸引力强,该种旅游方式也顺应了当今低碳环保的理念。文章在对区域内游牧民俗旅游资源分布、结构和优势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之上,设计了资源和市场相适应的旅游开发空间布局和民俗旅游产品谱系,并对某些具体民俗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方案进行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6.
7.
清前期对内蒙古东部地区实行因俗而治和满蒙联盟政策,晚期由于形势的变化,实行了新政。在政治方面,中央设立理藩院与地方实行盟旗政治制度相互呼应;在经济方面由划地封禁到放垦蒙地;在思想文化方面采取了从俗从宜,各安其俗到开学堂办教育,开启民智。这些措施对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开发、社会进步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东部地区亦有较多的天然碱资源。有关资料表明,大约在上世纪中叶,原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天然碱已被开发利用;上世纪末,哲里木盟一带已会利用碱土熬制面碱和砖碱,到了本世纪初1911年左右,就大规模开采制造面碱和砖碱,供应东北和口内各地了。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东部通辽地区是蒙古族人口聚居最多的地区,其现代化发展属于民族地区后发现代化类型,由于历史、体制、政策等原因该地区整体现代化水平偏低,与国家发展的差距较大,处在现代化的初级发展阶段,现代化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呈现出了一些问题。为尽快赶上先进地区,应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注重科学发展,尽快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东部作为多民族聚居的欠发达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既有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又有多元化的生态文化优势,还有制度和政策等方面的有利因素。但是,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矛盾日益凸显,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等,逐渐成为蒙东地区发展的一大困境。如果不重视这些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破坏就有可能愈加严重。因此,要从区域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采取有效措施遏制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行为。  相似文献   

11.
蒙古族授教育程度偏高、传统文化较发展等现存条件对蒙古族人口的城市化起着促进作用。但是,从事第二产业人口比例低、产业转型速度缓慢、城市人口比率低,加上语言障碍、交通落后、推拉动力不足、年龄、文化差异等原因,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族人口城市化速度仍然显得缓慢而质量较低。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就业。例如,职业价值观落后、汉语和外语水平低、心理素质与自我评价存在偏差、信息量不足、求职技能掌握不熟练等,直接影响着其顺利就业。为此,政府和学校加大投入力度,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率提高。  相似文献   

13.
《蒙古秘史》提供了蒙古族礼制起源和发展的最早史料,主要记载了蒙古族早期的婚俗之礼、安达之礼、祭祀之礼、禁忌之礼和饮食之礼等。这些礼制以蒙古族天命论信仰为信托,是天命神学的礼制之规范。《蒙古秘史》之礼制反映了蒙古族礼制起源的时间和来源的多样性以及注重仪式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产品形象是形成内蒙古形象的主要因素,也是全面了解内蒙古的重要窗口。良好的产品形象还可以促进内蒙古的对外开放与区域经济合作。产品形象塑造与推广过程中大众传媒可以提供不可或缺的重要场所。本文主要探讨大众媒体上内蒙古产品形象存在的问题及通过大众媒体塑造内蒙古的形象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九一八事变"后,内蒙古东部地区与东北一起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之后,日本关东军开始推行其"内蒙工作",向内蒙古西部地区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同时,以帮助蒙古民族"独立"为诱饵,在新占领区先后建立了察南、晋北、蒙古三个伪自治政权,后合并成为蒙古联合自治政府,即所谓蒙疆政权."内蒙工作"是日本帝国主义"满蒙政策"的继续和具体化.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处于整个中国北方长城地带的中段。东周时期,由于环境、人群、生业模式等多种因素,加之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特定的地理位置条件,各个古代人群在该区发生大规模碰撞,并由此而引发了人群南北方向的大范围迁徙,其结果是加强了东周时期这一地区古代文明的交汇和人群间的融合,促进了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17.
解放战争初期,内蒙古东部地区形势十分复杂,党的正确政策和民族工作的开展为内蒙古各民族人民的解放和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准备了政治条件和社会基础。其历史经验仍然启示我们贯彻《少数民族区域自治法》,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蒙古族长调民歌反映着草原生活,而草原生活也离不开长调民歌。因为有了长调民歌的相伴,牧人才可以常年放牧而不感到厌倦。由于长调民歌的哺育,蒙古族才会有身心健康、感情丰富的子孙。从这个意义上说,长调民歌既是草原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是游牧生产力的重要因素。蒙古族民歌以声音宏大雄厉、曲调高亢悠扬而闻名。其内容非常丰富,有描写爱情和娶亲嫁女的,有赞颂马、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颂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这些民歌生动地反映了蒙古社会的风土人情。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正在世界兴起。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城镇化驶入快车道。2013年底,我国城镇化率为53.7%,内蒙古城镇化率达到58.5%。蒙东地区五个盟市在城镇化进程中,其历史人文沿革、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区位状况等与其他地区不同。为此,新型城镇化的实践路径必然带有蒙东地区特点。从蒙东地区城镇化的历史沿革与现状、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中,探索蒙东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实践路径,实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相似文献   

20.
东汉前期,北部边疆的防御政策仍以建造长城工事为主,一部分修葺利用前朝长城,另在部分地区新建长城。光武帝时期,在北部边疆形势的转变与中央政策实施的共同作用下,促成了东汉长城的修筑。内蒙古东南部所见东汉长城,处于有利的军事地理环境之下,有扼守中原至蒙古高原交通要塞之用,为东汉时期军事边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是地理环境与政治导向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