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蘋意象源自《诗经》,经过汉魏六朝的逐步发展,在唐代诗歌中已经蔚为大观。蘋南北均有,但在唐代诗歌中江南化色彩日浓,成为典型的江南风物的象征符号,而且获得了色、香、姿等自然形态方面的审美观照。此外,它还被赋予了多重情感寄托和象征意义,如以蘋的柔顺比喻女子的品行及对情人的相思,以蘋的素雅比喻封建士大夫无瑕的人格追求,以蘋的野生特性象征文人任性自然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
陆机诗歌体制多样,其七言诗的创作为该种诗体获得正当诗坛地位及成熟作出了贡献;富有藻采,主要表现在大量运用对偶、事类、比喻等处;具有强烈的人工色彩;总体风格是雄整。  相似文献   

3.
宋代文学家苏轼将比喻运用得美轮美奂。苏轼诗歌中以雪泥鸿爪、西湖西子、萧散霜风等典型意象比喻为切入点,运用人比喻人、物比喻物、人比喻物、物比喻人等多种方式,通过明喻、隐喻、借喻、曲喻、博喻等类型变换,赋予诗歌以平淡美、理趣美、禅意美的艺术效果。苏轼以"人所不能比喻者,东坡比喻"的创作风格,不仅丰富了比喻的文学修辞技巧,也使其诗歌有别于"唐诗的艺术特色,开一代宋诗新风"。  相似文献   

4.
刘晓燕 《宿州学院学报》2010,25(3):59-61,123
诗歌翻译的最大障碍,在于意象的传达。意象可以分为比喻性意象和非比喻性意象。对非比喻性意象,译者一般应严格地再现,但在某些情况下,也要进行变通,可以增加意象,也可以用下义词或普通意象替代。比喻性意象如果具有独创性,则应尽量保留,如果具有文化色彩,不符合译入语习惯和读者的审美情趣,则应灵活地加以变化。  相似文献   

5.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将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与原则融入诗歌的创作,使得其产生了鲜明的视觉效果,而色彩是构成威廉斯诗歌形象的最重要的因素。色彩不仅能准确地表达视觉艺术效果,而且还能传递作者强烈的情感。威廉斯运用极其丰富的表达色彩的语言,来传递色彩的情感因素,从而创造出独有的诗歌美学特征。本文就将从色彩学理论来分析威廉斯诗歌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6.
<正>诗歌中的意境,就是古人的所谓“情中有景,景中有情.”其中的景指自然景物或社会生活.诗歌要描写自然景物就离不开色彩,而“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马克思),诗歌,作为审美对象作用于审美者,色彩的处理是对其审美效果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的.有时在一首诗里,由于色彩处理不当,结果影响了整首诗的效果,破坏了诗的意境,  相似文献   

7.
以比评诗是我国古代文人乐于运用的一种方法。所谓以比评诗,即文人墨客在评价各个时期的诗人诗作时,往往寓自己的基本观点于比喻之中,通过运用比喻达到评价诗歌作品的目的。我们认为,以比评诗是我国古代运用比喻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比喻在古代的特定功能之一。以比评诗在我国古代具有浓厚的人文背景。我国古代诗歌擅长用比,先秦诗歌的两大代表作《离骚》和《诗经》中,处处可见比喻这一手法的运用,精彩纷呈的比喻不仅深得文人墨客的欣赏,更为他们运用这一手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东汉学者王逸在《离骚经序》中说:“《离骚》之文…  相似文献   

8.
比喻与中国现代新诗的修辞阐释李怡在人类的文学活动乃至一般的语言活动中,比喻是最基本的修辞方式,特别是对于格外讲究语言形式、推敲文法结构的诗歌艺术,情形更是如此。中国古人一向把“六诗”、“三义”作为诗的几大要素,其中就包括了作为语言修辞的比喻(比);即...  相似文献   

9.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以中国古典诗词中大量存在的“比喻”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比喻”的模糊性及其如何体现诗歌的模糊美,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比喻这种具有模糊性的修辞手段,使其更好地再现原作的模糊美。  相似文献   

10.
修辞格能够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更具有感染力。尤其是对于语言简洁的诗歌来说,比喻的作用尤其重要。本文运用引证和分析的方法主要介绍了明喻、暗喻两种主要的比喻形式在诗歌的作用及应用,从而有助于提高英文诗歌爱好者的文学修养和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1.
从技艺的角度看,中国新诗的历史几乎是一部比喻的进化史。从新诗诞生之初的简单比喻方式,到穆旦诗歌中受英诗影响的玄学派比喻方式,再到多多诗歌中强有力的形象发生机制,以及当代新诗中更加专业、精密、复杂的比喻的出现,汉语的表现力通过诗人们对比喻技艺的探索而不断得到提升。通过对多个不同时期中的代表性诗人的作品细读和微观分析,可论述比喻技艺在中国新诗历史中的进化历程。这种分析将表明,比喻技艺在不同诗人那里获得的不同形态,植根于诗人们在其所处历史情境中对世界、自我和语言的不同理解。由此倡导这样一种对新诗历史的研究方式:从对流派、年龄段、主题和风格等方面的过度关注中摆脱出来,将视线投向对诗歌本身来说更为内在的"技艺的历史变迁"之上。  相似文献   

12.
色彩描写在诗歌中的运用相当频繁,中唐著名诗人李贺诗歌在色彩的把握、色彩的配置技巧以及色彩运用上的独创性等方面具有独到的审美特色,从一个新的视角发掘了诗歌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3.
文化色彩与英汉成语比喻修辞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拟通过英汉语成语中常用的比喻辞格并结合其文化色彩的对比研究试图从某一角度指明英汉成语比喻修辞的特色及其异同 ,并尽可能地阐释其间何以有此异同 ,使两种语言中比喻辞格的内在规律及特殊性显得更加清楚 ,从而揭示这样一个事实 :虽然两种比喻辞格有许多不谋而合的现象 ,但就在这些相似之中又表现出各自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法。英语中的比喻包含明喻、隐喻、换喻等多种修辞格。了解并学会使用英语中常用的比喻方法有助于掌握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 ,使语言更加丰富、洗练 ,富于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15.
色彩是艾青诗歌形象构成的主要因素之一。追求强烈的视觉艺术效果,充分发挥色彩的情感、心理功能,赋予意象、主题以相应的色调,把色彩这一视觉艺术要素成功地运用到诗歌艺术中,使艾青的诗歌产生了丰富而独特的美感  相似文献   

16.
谈比喻     
无论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中,比喻是使用最早,也最普遍的一种修辞手段.有人统计过,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共三百另五篇,其中就有二百九十篇用了比的手法.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诗歌色彩艺术符号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往的文学批评中,中国古典诗歌的色彩问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从艺术符号学的角度,揭示了色彩符号负载着亿万年生物进化史的信息,积淀着丰富的人类文化内涵,色彩符号的结构形式与人的情感形式同构对应。在此基础上,文章论述了色彩符号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审美表现,以及诗歌作品的色彩风格与诗人个性的有机联系。这是作者立足于艺术本体论,从独特的角度对中国古典诗歌艺术魅力所做的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在诗歌的创作中,色彩能触发诗人的联想和想象,因而诗人为色彩赋予了特定的内涵。本文着重从色彩的写景、抒情、显旨寓意、折射人生等功能来探讨色彩在诗歌中深厚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9.
论纳瓦依双行抒情诗中的比喻及其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伟大的维吾尔族诗人纳瓦依诗歌具有无穷的魅力,其中一个重要来源是其卓越的比喻。纳瓦依的比喻丰富多样且有创新性,同时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生存背景特色、文化背景特色以及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维吾尔语中的比喻研究现状及维吾尔语中比喻分类观点不一致、比喻可供分析实例不丰富、比喻文化特征研究和归纳不够深入全面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比喻中的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类型作了扼要阐述,同时从比喻的构成与内容、喻体的色彩两个角度深入探讨了维吾尔语比喻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