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经解经"与"以意逆志"是张载经典诠释的两大基本原则。"以经解经"要求"观《诗》则不知有《书》,观《书》则不知有《诗》",亦即"观书必总其言而求作者之意",从而"合内外,平物我,自见道之大端";"以意逆志"则既要求从"文"、"辞"出发,同时又要"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并在对作者之意贯通性理解的基础上,由"文"以达"辞",又由"辞"以解"意";然后再通过"以意逆志"的方式,达到对作者"心"与"志"的直接把握。从"以经解经"到"以意逆志",就既表现出儒家经典含义之内在性与超越性的互补特征,同时也表现了其继承性与创新性统一的发展道路。
Abstract:
"Self-interpreting of Confucian Classics" and "undoing the goal with volition" are two essential principles of Zhang Zai s Classics Interpretation.The first principle requires one to forget The Book of History when reads The Book of Songs,and forgets the later when reads the former.This also means that when reading books the reader should collect the words and probe into their inwardness.The second principle requires that one should not misunderstand the real meaning out of diction,and not weaken the will o...  相似文献   

2.
荀子感应战国末期社会转型的特定需要,总结各家各派的经典诠释经验,重新确立了诠释儒家经典的基本目标,重新建构了关于儒家经典的文本观念,并且以此作为建构新的儒家经典诠释方法论的引导.而就创建新的儒家经典诠释方法论而言:荀子首先重视的是"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亦即通过诠释与思索,而将儒家经典文本之所讲所论贯穿起来以发掘并洞明其中的道理;荀子特别重视的是"布乎四体,形2乎动静"、"为其人以处之",亦即通过诠释儒家经典,诠释者能够对儒学精神学以致用,在致用中加深理解与诠释;荀子十分重视的还有,它能促使诠释者逐渐进入一种理想境界,亦即"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  相似文献   

3.
隐语又称"隐"、"辞",即隐去本事而假以他辞来暗示的语言.本文简要分析了古代诗歌中两种常见的隐语类型并结合接受美学的观点强调了读者在理解含隐语的文学作品时所具备的创造性力量.  相似文献   

4.
《论语》中直言"性"字仅二处,学者多以子贡以"性"与"天道"对举,解此"性"为"体性";孔子以"性"与"习"对举,解彼"性"为"习性"."体"表本体,"习"表行用,虽皆为言"性",然"体""用"有异,因此解析孔子"性"论者,自古见解各异,难得统一.若从孔子的时代背景及文化目的性切入,可知其依"体以发用"之"文",践"用以显体"之"习",归"体用一如"之"心",孔子将"性"寓于"文""习""心"之"用"中以诠释,不仅奠定了其诠释文本的基本范式,精传了文本意涵,还成功地把时哲对"天文"的关注转向了对"人文"的重视.究其文化目的性,无非为救时之弊、以下学而上达.  相似文献   

5.
"观念的诠释"这个概念的界定主要来自北宋理学的孙复以"尊王"观念诠释《春秋》和欧阳修以"人情"观念诠释《诗经》的经典诠释。从普遍意义上说,"观念的诠释"是指一种思想系统自觉地借由一个建构出来的观念进行文本阐释与自我论证的诠释范式。对于"观念的诠释"有效性的审察,不仅是对惯常使用的文本原意与诠释意二分框架的反省,也是对经典诠释一般方法问题的思考。任何满足逻辑充分性与意义充分性的"观念的诠释"都可以用"不同的诠释意向"来进行正当性论证,但其使用需要在方法论上具备分辨不同诠释系统的理论预设与问题意识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康德将宗教信仰局限在纯然理性界限内进行诠释,他批判"教义性诠释",肯定"真理性诠释",从纯然理性出发,提出自己的哲学释经原理。主张对宗教信仰的诠释只能理性地进行而不能诉诸诠释者内在的主观情感,诠释的目的是为了培育和深化人们的道德情感,让人获取真正的信仰。康德的"哲学释经原理"放弃了信仰主义立场,将对基督教的诠释完全架构在自己的理性分析结构和诠释框架之中,解构了文本和作者的价值,把文本的意义解释为诠释者自己已有理念范型的投射,有导致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之危险。而事实上,诠释活动是诠释者、文本以及作者之间互为主体的交往行动,这种交往行动以趋向真理为诠释的责任,它借助诠释者、作者和文本共同处身其中的历史文化传统所提供的社会交往规范和知识范型,将文本所负载的意义昭示出来,而意义的真理性就存在于交互主体的理性共识之中。  相似文献   

7.
诗序,是对《诗》旨和本事的阐释。汉人在前代文献基础上,围绕诗旨对诗篇本事进行了详尽阐发。《韩诗外传》以事解经,有意识地选取史事杂说阐明诗篇本事,标志"诗序"之初成。《毛诗小序》为《诗》作序,在序言中解说诗篇本事,体例完备统一,明确了"诗序"的形成。《列女传》将简短的本事记录扩充为情节丰富、对话详尽的历史故事,"诗序"臻于成熟。两汉以"诗序"形式对诗篇本事的叙述阐释由此形成。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经济、环境、结构、政治文化诸因素的析解,揭示了美国有组织的劳工队伍变动的根本原因在于以资本密集型工业为核心的传统工业的生产、发展、壮大与式微.八十年代以来美国劳工运动出现了"结构性衰落".如果美国工会不进行"结构改革",在九十年代,这种颓势将不可逆转.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小说重写情节型本事的三种基本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中国古代小说创作中,重写行为是一种强有力的创作方式。就重写文本中的作用与表现看来,所谓情节型本事指的是在重写文本中,主要用来丰富重写文本,或构成重写文本主要情节的那一部分内容。情节型本事以据事敷衍、情节缀合与情节化用三种基本模式进入重写文本。  相似文献   

10.
春秋公羊学派在诠释历史文本《春秋》的基础上构建起了一个思辨的历史哲学体系。对于经典文本《春秋》,他们一方面十分重视,认为《春秋》是圣人所作,“《春秋》慎辞”;另一方面,出于构建理论体系的需要,他们又努力摆脱历史文本的限制,提出“实与而文不与”、“见其指者,不任其辞”、“《春秋》无达辞”等诠释命题,试图超越历史文本,建构历史哲学。  相似文献   

11.
中苏关于修正主义问题的论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论战模糊了中国共产党的视线,使得中国共产党对世情、国情作出了错误判断;对马列主义作出了错误解读;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走势作出了错误分析,进而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失去了科学前提、内在动力和主体自觉性,一度导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中断。重新解读中苏论战,意义在于汲取"吃了苦头"换来的教训。  相似文献   

12.
康德的责任动机理论是其备受争议的主张之一。人们通常认为康德的道义论强调责任动机,拒斥各种偏好动机,从而将情感等要素排除到道德动机范围之外。但是,在康德的道德动机理论中,责任动机和偏好动机的关系是共存的。  相似文献   

13.
法律解释制度是连结立法和用法的重要纽带,法律解释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立完善的法律解释制度成为法治化建设的关键环节。我国目前的法律解释制度主要存在于现行宪法和立法法以及迄今有效的有关法律解释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之中,有其自身的特点,如解释主体多元化,解释分工复杂,解释范围模糊等。现行法律解释制度曾对法治建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实践中也呈现出一些问题,需要针对这些问题不断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入党动机问题的调查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大学生要求入党的人数与日俱增,从正面意义上看,这是大学生要求进步的一种表现.但调查发现,大学生积极要求入党,有着各种各样的动机.在大学生中发展培养党员,应针对大学生不同的入党动机,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端正其入党动机,以适应当前大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这也是高等学校一项艰巨而重要的学生工作.  相似文献   

15.
本文调查了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在口语学习方面的动机、观念和策略。结果发现:研究对象具有强烈的动机,其中融入型动机在强度和广度上都大于工具型动机;研究对象持有较为积极和准确的观念,其中最为看重的是功能操练,最不为看重的是管理;但是,其强烈的动机和积极的观念并没有转化为实际的行动或策略;在策略中,研究对象最偏爱的是形式操练策略,最不喜欢的是功能操练策略。另外,笔者对动机与观念、动机与策略、观念与策略、动机与动机、观念与观念、策略与策略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归因理论是关于人们如何解释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以及这种解释如何影响他们的情绪、动机和行为的心理学理论。实践表明,归因理论适应中国高等职业院校的英语教学。师生合理运用归因理论,可以确保教学顺利有序地进行,使学生对英语学习充满兴趣和激情,克服语言自卑感和习得无助感,激发并维持学习动机。高等职业院校的英语教学要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因此教师要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努力做到正确进行成败归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帮助他们客观地自我归因,使他们建立并维持对英语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的英语学习变"被动式"为"主动式"。  相似文献   

17.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 ,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 ,企业面对着各种危机。如何有效地化解危机并予以利用 ,值得企业管理者思考。危机激励在现代高科技企业中运用较多 ,但理论上研究还较少。本文将从危机激励影响绩效的因素、危机激励对绩效的影响、危机激励绩效控制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两次论及的"自然界的人的本质"这个命题,包含着对人与自然界相互关系的极其深刻的思考,是马克思主义的生成本体论和人本生态观中极其重要的观点.基于人与自然界的对象性关系,对于这个命题的具体内涵可以从构成元素、结构动力和整体生态三个层面来理解.正确阐释这个命题的内涵和意义,不仅有助于回答一系列重要的相关问题,深入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更有助于认识审美活动的生态本性、自然美的人性本原、自然界之所以是人的生命和精神家园以及自然性成为艺术美的最高境界的根本原因.这个命题实际上是人本生态美学的一块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9.
Vi+NP意为不及物动词后接名词或名词词组,历年来已有众多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但尚未得出令人满意的解释。运用非范畴化理论对Vi+NP结构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Vi+NP句式的非范畴化的剖析,掌握Vi+NP句式的非范畴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对Vi+NP非范畴化的语用特征进行了四个方面的重点分析,得出“语言规则的变化性和人类语言使用的心理认知动因是Vi+NP句式得以非范畴化的最根本机制和内在动力”这一结论,为Vi+NP句式的语用构建和解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英语动词短语被广泛地认为难以掌握因为动词和小品词的组合似乎无理可循。过去一直认为它们是任意组合起来的语言现象,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学习。然而,认知语言学却认为动词短语的组合是有理据的,可以分析并加以系统化。文章援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想认知模型及认知域、意象图式、概念隐喻等几个经典理论,具体探讨了短语动词语义延伸的认知理据,进而阐明小品词在建构短语动词时的原理,为短语动词理解提供了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