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榕杰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在<庄子·逍遥游>中,"小大之辩"揭示了"逍遥游"的主体,因此也可说是"逍遥游"主体之辨."小大之辩"还涉及与"逍遥游"相关的时空大小之辨.至人、神人、圣人都可说是逍遥游的主体,从某种意义上讲至人高于神人、神人高于圣人.庄子的"大言"是与"大知"相联系的,人们可借助其"大言"走向"逍遥"与"无为",因此其"大言"并非无用.惠子认为庄子的"大言"大而无用,与他仅有"小知"而无"大知"有关.在<逍遥游>中,为充分理解"逍遥游"以及"小大之辩",需结合"有无之辩"."小大之辩"从某种意义上可说是局限性大小之辨,而"有无之辩"可说是在特定方面局限性有无之辨. 相似文献
2.
矛盾的庄子与庄子的悖论--《逍遥游》的"小大之辩"及其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尚永亮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77-83
本文以《庄子》中的"小大之辩"为主线,探讨了存在于《逍遥游》和《齐物论》两篇重要作品间的矛盾,以及庄子对"大"和"小"的态度,由此揭示了庄子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间的差异,并对其"逍遥游"的三个层面和逻辑顺序作出新的阐释.认为"逍遥游"的真正价值并不在其理论形态和最终目标,而在庄子对此一境界的追求过程和借此表现的对束缚自我之现实的否定;庄子在现实中对小大的分辩比起他理论中的大小齐一来,对人们认识、理解事物具有更深刻、更普遍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3.
庄子逍遥之旨是通过“小大之辩”的寓言揭示的,但历代学者对“小大之辩”的注解各异。郭象从庄子万物自足其性的思想出发,认为小大虽殊,但其逍遥是一样的。钟泰、支道林等则从人的境界处立论,但二者又有不同,钟泰认为“赞大而斥小”,支道林则认为小大皆未适逍遥。各家都企图立足庄子思想,揭示逍遥之旨。庄子之进路在于通过“小大之辩”,进而超越“小大之辩”,进入逍遥之境。 相似文献
4.
庄子笔下塑造了一系列"极大"与"极小"的事物."大自为大,以小衬大"带来了壮美的审美效果;"小中有大,大处有小"彰显了庄子宏阔的宇宙意识;<庄子>中的"小大之辩"具有超乎寻常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逍遥游》的小大之辨有警钟与立境的双重定位,并由此引发出破物与证境的双重任务。《齐物论》紧随《逍遥游》而出场的优先性地位,就体现在其小大之辩正是明确承接着这双重任务而来。由此,对贯穿于《逍遥游》《齐物论》的小大之辩这一中心线索进行分析,既可在形式结构上合法地对接二者,亦可在义理脉络上有效地提升二者之间的交互解释力。 相似文献
6.
王朝华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44-49
"小大之辩"是《庄子·逍遥游》一文的主要论题及要义之所在。文章反复申说"小大之辩",展示境界大小的不同,意在指引人们突破自身的局限,自致于远大,并从而获得身心的解放与自由。然而,自向秀、郭象和支道林以来,对于《逍遥游》主旨的认识便一直存在曲解和分歧。这些曲解,至今仍然严重影响了人们对庄子思想的理解和认识。支道林与向秀、郭象的观点表面上相反,而实际上相通,都抹煞了"小大之辩",抹去小与大的界限,反映了晋代门阀世族混世媚俗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7.
蒋悦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49-50
《逍遥游》是《庄子》的开篇之作,是庄子思想的核心。本文首先对"逍遥"本义及引申义进行阐释,从"逍遥"自身的内涵对庄子思想进行一个初步理解。其次论述了"小大之辩",只有理解了"小大之辩"的真正含义,才能进入庄子"逍遥"的境界,因此,小大之辩可谓"逍遥游"的前提。最后进入"无己"、"无功"、"无名"三境界,达到这三境界,就最终达到了"逍遥"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8.
付平仙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10,11(5)
"有""无"问题在中西方哲学史上都是探讨的中心话题之一.我国哲学发展的重要一环--魏晋玄学围绕"有""无"展开讨论,形成了"贵无""崇有"两派.两派的代表人物王弼、裴頠、郭象的思想既有相异性,也存在着内在的继承性. 相似文献
9.
"言意之辩"是哲学史上的基本论题之一.先秦时期以儒、墨为主导的"言尽意"论和老子主张的"言不尽意"论相继提出.在二者基础上,庄子对言意问题进行了更加深入的讨论,明确提出了"得意忘言"论.对本源的思索是道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庄子"言意之辩"问题的探析也首先从形而上层面上展开,辨析庄子"言"和"意"的基本概念,由"言"和"意"的基本内涵出发,分析"道不可言"的内在原因.从"道"的高度把握庄子言意观的核心思想——"得意忘言",论述在"道"的本体境界上从存在的分离走向存在的统一的过程.庄子的"得意忘言"论,使言意之辩的讨论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为魏晋言意问题的讨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刘明海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1):15-18
我国古代也存在怀疑论和可知论之争。庄子和惠施虽然不是两方代表,但二人在他心问题上的争论确也深刻反映了我国古代的认识论思想所达到的高度。这次鱼乐之辩无论就双方的思辩性还是逻辑推理的缜密性都为后人所称道。通过分析二者逻辑推理过程,以剖析其思想的渊源,从而审视庄子和惠施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郭德茂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1):32-35
庄子的逍遥思想是通过“小大之辨”、“有待无代之辨”、“有用无用之辨”三个环节来表述的。如果只注意《逍遥游》中的“鹏鴳寓言”一节,则使庄子的思想成了断尾巴蜻蜓。庄子的“逍遥游”境界,是庄子的理想追求,也是庄子的自我设定与塑造。庄子,即逍遥游的象征。 相似文献
12.
魏敦友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
本文从胡塞尔现象学方法出发,分析庄、惠濠梁之辩的实质乃是对人之本源性生存方式的展露;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阐发了中西思维根本倾向上的殊异,说明在当代世界处境下相互融合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刘生良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4):60-64
在中国文学史上,庄子是与孟子双峰并峙的辩对大师。《庄子》的辩对艺术主要表现为奇思妙对、谲譬巧喻、诗情画意等特点,从而把辩对艺术推进了一大步,形成了真正的辩对文学。孟、庄辩对艺术之不同,在于其辩对目的不同、辩对对象不同、艺术风格迥异、艺术技巧有别,而最根本的还在于其哲学思想不同。孟、庄的辩对艺术各有千秋,论技巧,孟子高出庄子一筹;而论智慧,庄子追求不辩之辩,又超出孟子许多。 相似文献
14.
义利问题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宋代由于特定的历史发展背景使得义利问题更加凸显和复杂。宋代义利之辩主要聚焦于情欲问题、理欲问题和公私问题等内容。从本体论的角度重新辩护论证儒家“义以为上”的主导价值导向和在与功利思潮的论争中将理论进一步深化是此阶段义利之辩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5.
徐春根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60-64
庄子濠梁言"鱼之乐"乃是一种价值判断,而惠子"安知鱼之乐"之问属于事实认知。惠子首先将二者混淆,继而引发庄惠答问中暗含着几乎是如环无端的无解的悖论。庄子意欲跳出循环往复而毫无答案的论辩,戏解"汝安知鱼乐"为"你在哪里知道鱼乐",进而言说"我知之濠上也",这实际上是隐晦地向眷恋庙堂、执着功名的惠施暗示,为统治者卖命,助纣为虐,醉心外物的角逐,是不可能真切理解、也不可能找到幸福。依据这样的思路,我们认为,庄子"鱼乐"论作为一个隐喻,是要向世人揭明:(1)自由是最可宝贵的,(2)快乐不需要太多的理由,(3)人类最为理想的生存方式或存在状态乃是"与天和"的"天乐"之境。 相似文献
16.
关于“言意之辩”,自先秦时期就已经分为两种观点:“言尽意”与“言不尽意”。庄子主张“言不尽意”。认为“言”只是会“意”的工具;他通过“得意忘言”的方式解决了“言”与“意”之间存在的矛盾。庄子的“言不尽意”论对中国传统美学影响颇为深远,开启了传统美学对意境美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7.
庄子《逍遥游》、《齐物论》合论--从论述结构切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威威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8-92
《逍遥游》和《齐物论》两篇在庄子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对两篇思想的解读仍有很多的分歧。由于《逍遥游》提出“小大之辩”,而《齐物论》主张小大齐一,对于两篇之间的关系也有不同的看法。本文从文章的论述结构切入,认为两篇同样坚持“小大之辩”的立场,遵循小大相对的论述结构,为我们展示了各种不同层次的境界和思想认识,这正是两篇共同的思想主旨。以儒家、墨家、名辩学者为代表的“人籁”和以老子、别派道家为代表的“地籁”,构成了庄子思想的背景,是与庄子之“大”相对的“小”。 相似文献
18.
吴勇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5):50-55
由佛教传播引起的形神之辩至刘宋时期向纵深发展。以慧琳、何承天为代表,神灭派析取先秦道家"道"本原论、气一元论思想,但虽然认为神也是气,而以形神为二,不能有效反驳形粗神妙观点。以宗炳、郑鲜之为代表,神不灭派以佛教神不灭论为基础,重点借用、改造先秦道家思想,发挥老庄等重神轻形思想来说明形神为异、形粗神妙。同时,神不灭派以先秦道家的本体论、本原论为范本,努力提高神的地位,使之逐步抽象化。双方的辩论提高了佛教本体论水平,也加快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20.
朱赢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1(3)
《逍遥游》中只出现一次“逍遥”,说的是樗下的彷徨者.尽管逍遥之义并不向天分之外展开,而人之于人事中的位置实际也蕴涵于“逍遥义”中.寻求“逍遥义”,或许正需要带着《逍遥游》中瞽、聋者的视听去造访——看不见的看见,听不见的听见.浩荡两千年,庄子的“逍遥义”遍入各家思想,但各家似乎都无法独善自得.在理解庄子“逍遥义”时,不应简单将“有为”归入“儒”而将“无为”归入“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