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3 毫秒
1.
原因疑问词“为什么”与其它疑问词不同,它遵守岛效应,不能在复合名词组、主语、附加语等岛外解释。这种差异与原因问句的预设有关。“谁”“什么”“哪里”“什么时候”“怎么样”这五个疑问词都是具有疑问性质的存在量词,其答句用来确定存在量词的值。原因问句的预设中不包含任何存在量词,其预设是陈述句,而且该陈述句的命题值为真。原因问句的提问对象随句子焦点的变化而变化,其答句解释焦点优于选项命题集合中其它成员的原因。原因疑问词“为什么”的辖域位置与句法位置相同,因此在逻辑式不移位,无法在岛外解释。  相似文献   

2.
虚假语用预设在幽默话语理解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用预设作为句子或话语中隐含的信息或命题,对交际双方的话语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语用预设并非总是无阻隔地顺利实现的。当其实现情况在主客观因素影响下发生偏离时,话语中的预设就实现为语用预设的另一特殊类型——虚假语用预设。文章对几则幽默话语及实际应用进行分析,旨在说明虚假语用预设是幽默话语的重要制造机制这一理念。  相似文献   

3.
预设是以隐含的方式内嵌于句子或语段之中的无须断言的信息或命题.文学作品以精准简练为要旨,力求以最少的文字传达最多的信息,遂有"浓缩的才是精华的"的一说.预设由于其精简已知信息等功能而对文学篇章的浓缩具有突出的作用.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诗歌,预设在文学篇章中俯拾皆是.从预设的共知性、英汉句式和中国古诗词等三个方面可以揭示并解释预设同文学篇章的浓缩之间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4.
关系命题的语形和语义--一个逻辑分析的实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关系命题的两个关系者词被全称和存在两个量词约束时,即所有事物与有些事物有某关系或有些事物与所有事物有某关系,如何正确表达和理解这类命题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是现代逻辑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可以运用一阶逻辑工具及其解释的方法,分析该类命题的语形和语义,揭示不同量词在关系命题中位置变化的规律,对关系命题相应的普效式、可满足式给出严格的证明,从而提供一个逻辑分析实例。  相似文献   

5.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维护了传统逻辑的二值原则.斯特劳森则用预设理论反驳了罗素的观点,并使用更符合语言实际应用的三值逻辑取代了罗素的二值逻辑来分析和评价语句,启发人们从模态逻辑的角度去考察命题,为指称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相似文献   

6.
“毕竟”类语气副词与预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行工具书把“毕竟”类语气副词解释为“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强调原因或特点”,“归根到底。有加强语言的作用”等,但并未揭示出这类副词的全部含义。如对“小张反反复复地给小王解释了老半天,小王毕竟明白了”;“小张反反复复地给小王解释了老半天,小王还是不明白,小张毕竟没办法了”这样的句子,用现行释义无法说明其错在何处。通过对该类词语在陈述句中的预设及与让转句之间逻辑语义关系的分析,提出井证明“毕竟”类词语具有隐性的语法功能,即表让步转折关系。  相似文献   

7.
在包含that从句的句子中,我们区分了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类句子仅仅是报道了某一个事实。对于这类句子的理解,我们无需考察主体的心智状态;另一类句子则相关于主体的心智状态。我们无法直接将它们对应于某一个事实。人们一般将后者称之为命题态度语句(报道)。在此基础上,我们区分了命题态度动词和其他的(that从句)引导动词。进一步,利用情境语义学和Remsey的相关理论,我们认为信念语句的解释可以由三个部分构成:信念者、被相信的命题(某一类情境)、支撑信念语句的说话者作出断定的命题(某些类情境)。  相似文献   

8.
语用平面歧义指同一语句可以解释为不同的预设义,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语法歧义.研究语用平面歧义可以精细地考察句子的意义,深入揭示某些副词的句法语义功能.随着语法研究中语用分析的逐步深入,语用平面歧义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在近十几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中对否定句、"也"字句和"最"字句歧义的研究最为全面深入,对"更"字句和"又"字句也有较多探讨.  相似文献   

9.
语用平面歧义指同一语句可以解释为不同的预设义 ,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语法歧义。研究语用平面歧义可以精细地考察句子的意义 ,深入揭示某些副词的句法语义功能。随着语法研究中语用分析的逐步深入 ,语用平面歧义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并在近十几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其中对否定句、“也”字句和“最”字句歧义的研究最为全面深入 ,对“更”字句和“又”字句也有较多探讨。  相似文献   

10.
《礼记·乐记》所提出的"物至而人化物"这一命题,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对这一命题的原初蕴含以及经学家的解释加以考察,可见出孔颖达氏理解的偏颇之处,也能够发掘出该命题的深刻意蕴。"人化物"所关注的是以礼来节制人的欲望,是从礼乐的相反相成来立论的,并进而考察人与物发生联系时所应该采取的态度,是在"天人合一"、前"互主体性"的观念下来论述"物——人"关系的,与中国古代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一脉相承。其合理内核与马克思"异化"的哲学命题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1.
非规约间接否定言语行为指形式和字面意义为肯定但含意和命题态度为否定的一种语用策略。以关联理论对意义的划分为标准,非规约间接否定言语行为可分为显义、预设和寓义三大类。显义包括指称指派类和命题意义类;预设包括语义预设类和语用预设类;寓义包括一般寓义类和弱寓义类。  相似文献   

12.
前提和会话含义是传统语用学范围内探讨的两个主要命题。本文尝试从认知的角度对前提,会话含义和特殊会话含义作出新的解释,并通过具体的会话分析,从认知的角度探讨了前提在会话含义理解上的基础作用和先决性,即对会话含义理解的引导和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3.
含义是话语中传达出不同于命题意义的内容,从语境及语言形式出发,可分为规约含义和会话含义。规约含义附着于特定的语言形式,并以“所言者介入”为实现条件,显示出附着性和规约性的特征。会话栖息于交际双方的语境,不同或临时性的会话含义产生于不断变化的语境中,具有语境依赖性、语境共识性、语义动态性等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14.
预设、衍推、含意与断言这些概念都涉及一定条件下的语用推理,但预设、衍推和断言又不同于含意,且互不相同。含意的获取必须依靠话语的语境信息以及交际双方的共有知识,也就是说,含意的推理不能仅仅依靠一个独立的语句。  相似文献   

15.
汉语量词超常搭配是量词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的现象,这也是语言演变的动力所在.这些超常搭配的背后,蕴含着一些普遍规律,诸如个体独特体验的认知反映、会话暗示、复合概念的主观性分化、汉语历时变化在现代汉语中的残留等.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语用学知识,以富有代表性的传统民歌为例,从会话含义、间接言语行为以及语用先设等角度对传统经典民歌歌词进行语用推理和分析,以期为民歌的鉴赏与研究尽一点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7.
预设的语义投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并简单评述了国外有代表性的数家预设投射解释模式 :1、语义解释模式 :累积假设和通道 -塞子 -过滤器学说 ;2、语用解释模式 :组合说和含义取消说。认为要对预设的语义投射问题作出较为合理的解释 ,必须同时考虑句法信息和情景信息。  相似文献   

18.
汉语中大多数动量词产生于"动+数"式,少数动量词产生于"数+动"式;能够进入前一种格式并发展成为动量词的词,在语义上必须与需要计量的动词紧密相关:包括近义关系、概括动作过程或表示动作行为结果等;后一种格式中的动词发展成为动量词的必要条件是:它与另一动词同时受一个数词修饰(即"数+V1V2"),且该句义主要由动词V2承担。汉语动量词产生的动因是受名量表示法的影响。文章最后还对动量词为什么首先产生于"动+数"式,且为什么大多数动量词都产生于这一表示法等相关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9.
预设起源于逻辑学,后来被引进到语言学领域,成为语言学和逻辑学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它是指说话者说出某个特定句子时所作的假设,是交际双方已知的共有或背景知识。从宏观上讲,预设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两者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语义预设是语用预设的基础,语用预设是语义预设的具体运用,两者间是互补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语用预设根据言语和语境可分为规约性预设和非规约性预设。小说交际主要通过人物语言和描述性语言实现。在小说中,规约性预设主要由人物语言触发,而非规约性语言主要由叙述性语言触发。本文从语用预设理论的角度分析了欧.亨利的小说《警察与赞美诗》中的人物语言和叙述性语言,揭示了欧.亨利娴熟的预设使用技巧对其作品"欧.亨利式结尾"的贡献及其对读者成功交际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