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避暑山庄作为中外驰名的旅游胜地,在其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形象,其对外形象传播应紧扣皇家文化的形象定位。在新媒体时代,避暑山庄皇家文化形象的内涵与外延亟需再探究、再挖掘,其对外形象传播的重心应放在:挖掘皇家文化内涵的"深度"、延伸皇家文化资源的"广度"、拓展皇家文化传播的"宽度"三个维度,从而提升其文化形象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北京西北郊区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历史上统治者在这一地区营造的园林,成为清朝大规模建造皇家园林的天然基础。以康熙帝建造畅春园开始,雍正、乾隆和嘉庆又先后营建了圆明园、颐和园、静明园和静宜园。从三山五园建造风格和特色看,它是中国园林文化的逻辑发展的结果。圆明园、颐和园和避暑山庄三大园林各具特色。从三山五园的实物表象及其内涵中,分析其中凝聚的文化传承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3.
承德,历史悠久,古迹颇多,四面环山,奇峰突兀。加之土肥、水甜、泉清、林茂,风光秀丽,气候宜人,享有“塞外山城”之誉。康熙皇帝当年与王公贵族、八旗兵到木兰围场狩猎,途经此地,“一见钟情”,下令在此修建皇家园林避暑山庄。避暑山庄又名热河行宫,俗称离宫,位于承德市区北部,武烈河畔。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  相似文献   

4.
清乾隆年间.有一年的酷暑,皇帝来避暑山庄消夏。一天,乾隆在山庄内的“问月楼”设宴与群臣畅饮。  相似文献   

5.
承德的避暑山庄是清代皇家园林,又称热河行宫、承德离官,虽然闻名史册,但久为禁苑,又地处塞外,历来光顾的人不多,直到这几年才被旅游者搅得有点热闹。承德避暑山庄背后有一黑黝黝的山岭,这山岭便是避暑山庄北部的最后屏障,就像一张罗圈椅的椅背。在这张罗圈椅上,休息过一个疲惫的王朝。奇怪的是,整个中华版图都已归属了这个王朝,为什么还要把这张休息的罗圈椅放到长城之外呢?  相似文献   

6.
一七五五年(乾隆二十年)夏五月,清政府平定了准噶尔部达瓦齐的割据势力以后,冬十月,乾隆在避暑山庄大宴厄鲁特四部(准噶尔、杜尔伯特、辉特、和硕特)的上层贵族,并分别按照满族贵族封爵的等级,授以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台吉等头衔。因为他们崇信喇嘛教,所以,乾隆遵循“皇祖(康熙)之定喀尔喀也,建汇宗寺于多伦诺尔,以一众志,式循旧章”,在避暑山庄北麓下令仿效西藏雅鲁藏布江畔“三摩耶庙之式”建普宁寺以作纪念(图一)。  相似文献   

7.
中国园林的发展演变,经历了由大变小的过程,这也是“自然天成” 的美学原则形成的过程。到了清代追求质朴自然成为时尚。康熙乾隆构建避暑山庄的万树园时,运用了因势造园的法则。在处理万树园与周围景观关系时,运用了虚实相生和自然过渡的方法,构筑了一幅天然的画图。  相似文献   

8.
明末清初,大批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这些传教士当中,意大利传教士兼画家马国贤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不但促进了中国油画的发展,而且还把铜版画第一次引进到中国。马国贤为中国培养了铜版画人才,他的铜版画《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对欧洲18世纪中国园林热的形成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避暑山庄(包括外八庙),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它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开始创建,到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完成最后一座建筑,前后共修建了八十余年。整个山庄的建筑集中表现了我国各民族卓越的园林建筑艺术,反映了清代康乾盛世民族团结的盛况以及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 康熙皇帝为什么将这宏伟壮观的皇家园林及寺庙建筑建在燕山丛中的荒僻之地?是何种因素促使康熙皇帝将其夏都建立于长城塞外?山庄的建立对于当时民族关系的处理及民族政策的实施起了何等作用?本文对这几个问题试加阐述。  相似文献   

10.
乾隆帝关于布鲁特的诗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755—1759年.清朝在平定准噶尔及大小和卓期间,乾隆帝在就东西布鲁特先后自愿归附,赋诗纪实。这些诗篇,既有对布鲁特归附清朝的喜悦,也有反映布鲁特使臣在木兰围场、避暑山庄和北京城受到乾隆帝隆重招待的史实。乾隆帝关于布鲁特的诗篇有着鲜明的时代感和深厚的历史感,是我国多民族国家统一和形成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11.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黄帝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研究黄帝文化,传承黄帝文化,弘扬黄帝精神,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研究黄帝文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对黄帝文化的发展历程与内涵等进行研究,认为黄帝文化指的是黄帝族创造的并经后世传承、阐释和重构的文化,黄帝文化与中华民族相生相伴,双向互动。中华民族经常处于多核凝聚的状态,以黄帝文化为基础、包容了各民族文化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导性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而黄帝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精神滥觞于黄帝时代,发端于黄帝文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黄帝精神,符合时代需要,是复兴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黄帝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源、中华民族之根,欲复兴中华民族,必先复兴中华优秀文化;欲复兴中华优秀文化,必先传承黄帝文化、弘扬黄帝精神。  相似文献   

12.
文化固本与开新:舜文化研究的意义与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舜帝是我国最具影响力的人文始祖,也是最有研究价值的史前人物。"舜文化"作为一个"文化代号",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民族早期智慧的集中体现。舜文化中的一些精神和价值观念在历史长河中发扬光大,哺育了一代代华夏儿女,积淀为一种民族心理,构成了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精神,至今仍在产生着广泛的影响。对舜文化的研究,既是文化固本的需要,也是文化开新的需要。作为一项具有重大意义而又十分浩大的研究任务,需要热心此事的全体同仁团结协作,共同努力,从多角度、多层面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3.
论汉明帝     
汉明帝在政治上的统治是成功的,汉明帝的永平之政与光武帝的建武之政相比毫不逊色。汉明帝在经济上采取了适当的政策,社会经济发展很迅速。化事业的繁荣,也是汉明帝统治时期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4.
姚江文化是地域文化的典型范例,是长江文化最典型的代表,这里相继产生的河姆渡文化、虞舜文化和严子陵、虞世南、王阳明、朱舜水、黄宗羲等文化名人,都是国家级、世界级的。姚江本身构成了一部涌流不息的文化史。  相似文献   

15.
湘东文化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异质包容性强,这也是一种移民文化的特色,在湘东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许多外来文化因素在这块共同的地域内流传,并被相互包容,共同拥有和对比参照;二是文化本色厚重,在这里,儒家书院续千年学府,宗教寺庙现星罗棋布,茶陵诗派成一代风流;三是传承源远流长,基本上与中华文明共生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炎帝或神农文化。  相似文献   

16.
刘林 《肇庆学院学报》2012,33(3):36-39,44
被尊奉为华夏人文始祖的黄帝,其真实的历史面貌若隐若现,需要深入的探究。先秦诸子有关黄帝的史事和传说的论述,对了解黄帝的历史真象是很有启发的。在先秦诸子的眼里,黄帝是上古时代的帝王之一,黄帝时代已进入了文明社会,礼乐文化已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相似文献   

17.
大地湾遗址对探索伏羲、炎帝、黄帝之间的历史联系有着重要参考、印证作用。生活在黄帝时代的众多原始部落和部落联盟,在迁徙、交往、融合中,共同创造了以轩辕黄帝为象征的当时最高形态的文化——炎黄文化。炎黄文化和黄帝时代为华夏民族的形成和华夏人在亚洲东部地区最早进入文明社会奠定了基础。甘肃清水县应是第一代轩辕黄帝的初居地  相似文献   

18.
论汉字与中国文化的相互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了汉字的形成、发展与中国文化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在以古代巫史为代表的精英文化直接促进了汉字的形成;在发展中又与儒家文化相辅相成,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文化;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受众体使汉字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大众文化。  相似文献   

19.
2012年黄帝文化学术研讨会对黄帝文化的内涵及其在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作用给予了解答。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黄帝文化的内涵主要是文明创造,黄帝崇拜体现了人文的、理性的特征;在肯定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祭陵可以振奋民族精神;承认文化自觉是文化强国的巨大动力和核心理念,文化自觉要建立在人的自觉的基础上,德性自觉与理性思潮才能推动文明进程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