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英美文学中的家园意识是唤醒人类对大家园与小家园的追求、热爱与保护,从而摆脱生存困境、化解生存危机,使人类的栖居更加和平、和谐、安宁、纯净的心灵追求和精神期盼.在家园意识昭示与驱使的能动环境中,正常的自然人无论身处异境与否都渴望有一个家即安身之所,以摆脱或减少寒冷、危险、丑恶、焦虑、孤独甚至死亡,并由此而进行艰苦不懈的重塑与抗争.  相似文献   

2.
五四作家通过重返自然的叙事,把人与自然的联系方式由科学认识转变为生命感觉,拓展了道德和情感的认知范围与体验程度,传达出一种朴素的生态情怀,自觉不自觉地诠释了由自然彼岸回归自然之中的生态伦理命题,为中国现代文学展示了生态文学的萌芽。  相似文献   

3.
生态危机迫在眉睫,生态文学方兴未艾。文学应该具备生态意识,承担生态责任。由于生态意识的缺失,在自然祛魅和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形成过程中,文学负有不可回避的责任。同样,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文学应该而且可以担当唤起人们生态意识、重塑价值观、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生态责任。  相似文献   

4.
鲁迅对中国文学的研究,奠定了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基础。他在研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情怀,他的现代批评意识和观念,他所运用的现代批评原则和方法,都成了一分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今天开展中国文学研究的楷模。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对生态问题关注较多的是曾经“上山下乡”的知青作家。在内蒙古下乡的知青作家如张承志、羌戎等深受蒙古族文化的影响,他们的创作始终离不开那古朴的草原,并且他们的作品都不同程度地流露出对生态环境的担忧。本文将从图腾崇拜、人类精神家园和天道终会战胜人道的发展思路几个方面探讨知青文学中生态观念的生成。  相似文献   

6.
《诗经》征役诗最为基本的情感内涵表现为对离开家园的不甘和回归家园的渴盼。这一类诗歌情感较为单纯,基本表现为家园情怀和征役之间的矛盾。除此之外,还有少数征役诗表现的情感内涵较为复杂,展现出对威仪、德行的宣扬,以及对王事的忠敬。主人公或者作者的身份不同,是导致征役诗两类情感形态差异的重要因素。总体看,《诗经》征役诗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原生态特征,家园情怀具体化为真实的家庭生活和家庭情感,同时也展现出本能地对于生命的眷顾。  相似文献   

7.
19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对生态问题的书写已经更为充分,更为繁盛,生态报告文学、生态诗歌、生态散文、生态小说等层出不穷,徐刚、于坚、李存葆、叶广芩等作家的生态文学创作使得中国文学的绿色之维真正复活。他们大都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立场,尊重自然生命的内在价值,对现代文明展开了严厉的批判,呼唤着对人类未来具有根本意义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8.
徘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论张爱玲的家园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园意识是张爱玲创作心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可以说是她创作的原动力。这种意识的形成是自发的,也是自觉的。对古老家园的痛苦记忆以及对理想家园的探寻是这种意识的具体表现。家园寻求意识伴随张爱玲创作的始终以至她的一生,成就了她极高的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9.
农村不仅曾给孙犁留下美好的童年记忆,而且成为他日后进行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源泉.如果说孙犁以童年的视角,着力展现农村中的自然风光和少年伙伴的童真趣味,那么他的成年眼光的透视,则是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演绎农民与战争、土地等更为复杂的错综关系.在战争年代,孙犁揭示了故乡、家园、妻儿是支撑这些农民出身的抗日英雄和战士与日寇浴血奋战的精神力量.同时他在解放区和建国后创作反映的土改运动,更是触及到农村问题的深层变革和农民命运的错综变化.  相似文献   

10.
在蒙古文学中,崇尚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珍惜生命、保护生态平衡的作品比比皆是。初步梳理从萨满教祭词、神歌到蒙古族长调民歌,再到蒙古族现当代文学创作中,贯彻始终的蒙古族敬畏大自然、爱护大自然,追求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主题。  相似文献   

11.
普里什文哲理散文中所具有的预言式生态思想与环保理念备受当代“生态文学”理论家的青睐。但他热衷描写狩猎场景的猎人情结却又遭到新世纪中“生态伦理”理论的诟病。其实从文本的本体性观念来理解,普里什文的诗性自然情怀、生态观念与他的猎人情结并非只有冲突的一面,他所表达出的是人对大自然万物之本能与道义之间的尺度衡量,而这种衡量也可反观当代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的现状,实际上表达出一种更为深刻的天人关系的批判性。  相似文献   

12.
“现代意识”这个词组一般而言,主要指的是以现代主义的文化思潮和文艺创作为核心的思想和文学意识,使基于欧美的文化和文学的历史情形而建构出来的,但是在描述和讨论中国文学的问题时,关注的重点不在于文学的双边关系,也不是中国文学中的西方问题,而应该着力凸现身处中国自身的历史情境之中的中国主体的思想、文化和文学反应。中国现代意识既不是一个和西方现代意识相隔绝、相对立的概念,它接受西方现代意识的启迪和激发,同时它更是从自身处境中生成,并对自身的历史和现实构成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政策和产业导向的推动下,我国的文艺生产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规模、结构、效应不断扩大。同时,高科技和互联网以及文化消费市场也不断改变着文艺的生存方式和存在形态,异化着文艺产品的个性和自主性。生态文明视阈下我国的文艺生产,必须立足发展,重在建设,进一步通过文艺和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以产品质量为标准的市场准入制和强化生产者的自律等综合措施,促进文艺生产的“绿色、低碳和环保”以及绿色文化生态的建设,实现文艺生产、文化生态建设与“中国梦”实现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意识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当代大学生在“知”、“情”、“行”等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生态文明意识,但整体上并不乐观。究其原因,既有社会大环境因素,也有学生自身的因素。同时,高校教育的不完善也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薄弱的重要原因。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如完善课程体系、建设生态校园、弘扬校园文化、发挥榜样作用等,来全方位地加强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教育与培养。  相似文献   

15.
文化自觉是对事物正确的认识和感悟。没有文化自觉就没有文化的建设和文化的创新。文化自觉靠学习和研究来获得。要提高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自觉,提高文艺的社会本质和艺术本质的文化自觉。要用六维的立体思维去观察和认识文化,提高对文艺规律的文化自觉,实现社会主义文艺的大繁荣。  相似文献   

16.
李白的《雪谗诗赠友人》内容主旨究竟何指,自宋代至今一直众说纷纭,没有定论。从文本出发分析诗歌的主旨,笔者比较同意瞿蜕园、朱金城所校注《李白集校注》一书中的看法,认为此诗主旨就在于李白辩解与友人之间的中冓之嫌。宋代以来,此诗又由对主旨的理解问题引出了作品的真伪问题.但怀疑此诗为伪作的说法都是以认为此诗主旨为讥刺杨贵妃为出发点的,则结论自然也不会使人信服。且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此诗的用典和遣词用字正符合李白一贯的风格,因而此诗为伪作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完成《史记》以后,一再自称“述往事,思来者”。这既是其说明著史目的之言,更是对毕生治史反思之语,简洁的语言中寓含深刻的思想。根据《史记》的内容,可以从历史认识、以史为鉴的思想、考察历史的方法及人生价值观念等方面,体察司马迁对前人的继承与超越,理解其“述往事,思来者”之义,把握《史记》的思想价值与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文学自觉经由曹丕和陆机的时代之后继续向纵深演进。刘勰及其《文心雕龙》在文学上的独立发展,文学抒情功能的发扬和艺术表现形式的探讨等问题上的认识达到崭新的理论高度, 刘勰是文学自觉这一渐进历史发展过程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亟待增强的两种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亟待增强两种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责任意识是提高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前提基础,创新意识是提高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必要保证。责任意识主要体现为三种责任:社会政治责任、教书育人责任和科学研究责任。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和实践教学创新。  相似文献   

20.
清初顺治、康熙两朝,值改朝换代之际,地处边陲的雷州地区,几十年间处于局势动荡之中.不仅明清两朝军事力量在此展开长期的、势均力敌的搏杀、争夺;一些没有能力承担苛捐杂税、“征粮比饷”的民众被逼上“梁山”;一些不法之徒也乘乱而起,趁火打劫.这些被封建官府统称为“盗”、“贼”、“寇”的团伙,占据山区、海岛,不时四出剽掠,杀害人命,使雷州大地处于满目疮痍之中.在此过程中,清朝廷及地方官府一方面征调军事力量,对雷州各地的“盗贼”进行征剿;另一方面又在军事、行政上做了大量工作:修武备、固边防,禁暴虐、除积弊,招抚流民、垦荒种植,复兴学校教育等等,使被长期动乱摧毁的地方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发展.清初雷州地区的动乱至康熙朝才渐被平息,雷州社会的动荡局势才渐趋和平安定,为日后雷州地区经济的发展、文教的昌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