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在界定政治环境涵义的基础上,分析了政治环境具有的广泛性;系统性、空间性、复杂性诸特点,阐述了政治环境与政治系统的互动关系,强调寻求二之间的动态平衡,良性循环和协调稳定,是政治系统巩固发展的重要条件。章还探讨了中国政治环境与政治系统的互动关系,提出保持政治环境的稳定,促使其良性循环和协调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国家政治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2.
民族政治系统是民族政治生活的载体,直接制约着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并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根据产生领域的不同,可以将民族政治系统分成两类:国家形态的民族政治系统和非国家形态的民族政治系统,前者产生于国家政治生活,后者产生于“市民社会”。本文从民族国家的分类和划分标准,民族国家的政治制度类型及管理形式、结构形式入手,探讨了民族国家政治系统和民族地方政治系统对民族政治生活的重要性,同时对非国家形态民族政治系统也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任何国家要实现社会的和谐,都必须具备一套完善的政治机制,而这个政治机制的构成则取决于各国的具体国情。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只有基于我国国情建立的政治机制,才能确保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顺利实现。这就是合理的政治分配机制、完善的政治参与机制、畅通的政治沟通机制、协调的政治文化机制和动态的政治稳定机制。  相似文献   

4.
政治能量的动态均衡与政治系统的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权力、权利、权威、势力、强制力或影响力等概念不足以有效描述政治系统不断变化的状况,权力均衡或权力与权利之间的均衡亦不足以有效解释政治系统的稳定性。要使这种描述和解释变得更为有效,需要引入新的概念,如政治能量。分析政治能量的均衡为理解政治系统的稳定和变化提供了富有意义的新视角。政治能量的动态均衡是实现可持续政治稳定的重要条件,而保持政治系统的充分开放是满足这个条件的前提。  相似文献   

5.
政治环境与政治系统从总体上说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关系.政治环境影响政治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运行,使其与不断演化的政治环境相适应.政治系统改变和利用政治环境,促使其朝着有利于政治系统稳定和发展的方向演化.政治环境作为政治系统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与条件,对政治系统的生存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政治资源是政治系统运行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社会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政治资源会发生量上的变化,或是增加或是减少,对社会变化过程的政治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和整合,保持政治系统的稳定和有序运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政治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是政治的社会基础 ,以及政治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而政治社会学的基本内容 ,则是政治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具体化 ,是政治与社会之间的基本关系在各个具体领域的表现及其本质规律的揭示  相似文献   

8.
9.
试论政治沟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景玉 《南都学坛》2006,26(2):108-115
政治沟通是现代民主社会的主要标志,是政府与普通民众进行交流与互动的桥梁和纽带。政治沟通是一个促进交流与合作的过程,其目的是达到政治协调甚至是双赢,其主体必须至少有一方掌握政治资源,而且要借助一定的沟通平台和媒介,要求有妥协和中庸的政治文化底蕴。政治沟通具有政治社会化、社会控制、政治整合、政治民主、化解社会政治冲突等功能。政治沟通在现实政治生活中起到传播信息、减少信息不对称性、增加政治统治权威、及时解决社会问题、促进制度化建设等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从法律与政治之间的有机联系来看,司法与法治并不外在于政治,司法与法治都是政治系统中的组成部分。法治展示了政治的一个维度。法治是政治关系、政治秩序、政治框架的规则化、定型化的表达方式。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描绘了法治的政治品性,应当从政治科学与政治哲学的角度来解释。  相似文献   

11.
传统中国朦胧的女性主义意识中所内蕴的政治价值观是一种"政治之外"的政治价值观;这种政治价值观具有很强的依附性、叛逆性和迷惘性,它不是成为父权政治的帮凶,就是最终成为父权政治的牺牲品;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女性主义政治抱负的实现有着特定的实现方式及其相应的路径抉择。  相似文献   

12.
包雅钧 《东方论坛》2006,(1):117-124
政治过程研究强调用一种动态的方法对政治体系与制度进行观察、分析。它的兴起与新的研究方法的出现分不开,而促使其走向繁荣的则是政治生活的开放性。自20世纪以来,随着运用动态过程观进行现实政治分析,政治学理论形成了若干影响较大的流派,如公共选择理论、政治沟通理论、政治系统理论、政治决策理论等。另外,最容易唤起人们对政治过程注意的政治活动领域,如利益集团、政党参与政治和选举过程,也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些都构成对政治过程展开分析的主要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3.
宋明理学即新儒家的哲学理念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周敦颐以太极之"道"贯通天地,其"太极说"表明人与万物乃先天性的本源存在,因此现实的人与万物应保持"诚"的关系,体现出周子敬畏生命的宇宙情怀;张载以"德"贯通万物,提出"民胞物与"的光辉思想,并以此反对人对自然的"对立";程朱以"理"贯通生命,并对"理"层层推进,为万物提供了存在的理由;陆王以心"统"万物,将主体之人与自然万物打成一片,尤其彰显出其对自然万物的"同源性"关照。某种程度上,新儒家的"天人贯通"思想可谓中国哲学史上最为系统的生态本体论。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权力、权利、势力、强制力或影响力等概念不足以有效描述政治系统不断变化的状况,权力均衡或权力与权力之间的均衡亦不足以有效解释政治系统的稳定性。要使这种描述和解释变得更为有效,需要引入新的概念,如政治能量。分析政治能量的均衡为理解政治系统的稳定和变化提供了富有意义的新视角。政治能量的动态均衡是实现可持续政治稳定的重要条件,而保持政治系统的充分开放是满足这个条件的前提。  相似文献   

15.
实践及物质两范畴在马克思哲学中的理论定位问题是肃清马克思哲学本体论争论的关键。马克思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 ,但整个世界最后的基础不是实践 ,而是物质。马克思哲学是地地道道的物质本体论哲学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生态本体论是建构生态的文学本体论的思想基础."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本体论研究的理论基础,而"生态本原"、"生态存在"和"生态本质"及其辩证关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本体的理论内涵.在此理论基础上,文章批判了一般意义上的文学本体论,阐明了生态文学本体论是指建立在人、自然和社会之间的生态文学实践上的,研究生态的"文学本原"、"文学存在"和"文学本质"及其生态关系的文学本体论.  相似文献   

17.
生态政治是人们为保护生态环境所作的政治努力,是政府围绕生态保护开展的所有活动。以政府行为、法律手段保护生态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研究生态政治有助于政府把因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纳入到社会发展的总体框架内解决。  相似文献   

18.
物质本体论与实践本体论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体论在哲学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本体论就没有哲学。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物质本体论与实践本体论之间的争论,其实质就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争,是把主体性赋予本体论还是承认本体论不依赖于主体而存在之争。我们应该始终坚持恩格斯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特别是要站在哲学基本问题的高度,用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这块试金石,来检验各种对世界解释的真伪。  相似文献   

19.
生态政治的内涵、作用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政治有别于绿党政治、政治生态的观念、运动、力量和理想。生态政治在引发人们关注、思考人类生存状况,推动生态组织、生态运动的产生和发展,促使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解决生态问题,促进生态学、政治学的繁荣与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生态政治的意义在于它打破了传统的价值观念,深化了人们对生态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实践的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具有认识论的意义,也具有本体论的意义.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实践本体论,而是物质本体论.把实践看作世界的本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十分有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