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关于充足理由律的思想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腊。18世纪初,莱布尼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充足理由原则。莱布尼兹主要从存在的理由、生成的理由、认识的理由三个方面来揭示充足理由原则。莱布尼兹关于充足理由原则的思想对近现代西方哲学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廖平经学思想的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对廖平经学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廖平经学六变的学术道路及其变因的研究上.在这方面取得了一些共识,但也有一些不同的观点.另外,关于廖平和康有为经学思想师承关系的研究也是一个热点问题.在这方面出现的研究成果使这一问题越来越明朗,但真正解决仍需时日.只有从社会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与学术主体的思想相结合的角度来重新评价廖平的经学思想,我们对廖平的经学思想的认识才会更为客观和全面.  相似文献   

3.
对老子与新道家的社会思想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作了新的探索.详前人所略而略前人所详,重在体现新道家对老子社会思想的推进及其积极意义.同时,对德国法律社会学奠基者马克斯·韦伯否认道家思想合乎理性的论断作了分析.最后,广泛吸取国内外研究道家与黄老之学的研究成果,强调重估道家思想对中国社会思想史与法律社会学学科建设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4.
中国佛教是印度佛教与中国儒、道思想融合的宗教,其思想在中国古代美学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颜受中外学者的关注.2007年的中国佛教美学思想研究,在延续前人研究内容和方法的基础上,主要以佛教禅宗美学的理论探讨、佛教与文学的审美解读、佛教与艺术的审美观照为中心,进而探讨了不同文化和芙学思想之间的交流、融合与发展,洗涤窠臼,不失新见.  相似文献   

5.
文章回顾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战国出土文献副词研究概况,综述了前人对秦简、楚简等出土文献副词方面的研究成果,对目前的研究方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作了分析,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对儒家思想进行研究,是中国传统学术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挖掘儒家作品中所蕴含的学习思想也是研究儒家思想的重要工作之一,前人已经对此项工作进行过深入研究,且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本文在认真研习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儒家作品中体现出的学习思想与合作学习的关系进行了系统阐述,以期对儒家思想的研究有所补益和推进.  相似文献   

7.
19世纪中至20世纪初,是中国社会历史的重大转折关头,是世界资本主义急剧上升和满清王朝日趋腐败的变动时期。由于外来因素的不断渗透,在思想领域内,恪守于传统文化思想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接受外来新事物新观念的刺激,在治学中亦更多地借鉴外来的推理思辨、抽象分类等方法。王国维在当时社会“域于一人一事”的学术风气中,却不泥前人,独拨其流,论词诗曲能用文学史家的眼光,独辟蹊径,引进西方理论方法以批评文学,故能开  相似文献   

8.
21世纪是世界经济一体化滚滚向前、知识经济步步临近的世纪,也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关系出现新格局的世纪。为了适应新时期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需要,历史辩证法的理论研究近年来也逐渐显现出复苏的迹象。通过对前人理论的研究和探讨,认为应当拓展历史辩证法理论研究的新维度,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主体逻辑向度和客体逻辑向度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辽代移民研究肇始于20世纪初。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学界已初步形成较为成熟的研究体系。但随着辽史研究整体向“精耕细作”新阶段迈进,辽代移民研究亦呈现出日益深化、细化的发展趋势。本文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20世纪以来辽代移民研究相关成果作简要评述,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社区》2007,(21)
承蒙中国社会出版社厚爱,《费孝通社会思想与认识方法研究——美好社会的世纪求索》于2007年10月出版面世。这是我十几年前开始的一项研究工作,也是对我16年前博士论文修改和完善的结果。这本书探索了费孝通教授的社会思想历程,包括他有关社区研究的思想历程。费孝通社区思想的发展几乎可以反映出20世纪中国社区研究和实践的历程。  相似文献   

11.
在世界史上,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文明经过东西方不断的撞击与融合而得到发展,人类精神文明的正能量就是最终以各种形式和维度的“思想对话”得以互动、共存和发展。自然与人文社会各种领域的任何研究上升到最高度就是思想的研究。几乎所有人类之间任何行为的交往和沟通都是一种广义的“对话”,而只有最终上升到思想高度的“对话”,才能真正引领人类社会。21世纪以来,东西方思想的对话处于一个历史的拐点。全球剧烈的社会转型、变革、冲突以及灾变等让人类进行了价值、理念以及各种诉求的重构,而不断影响东西方思想对话的宏观条件。在跨文化、跨领域、跨学科、跨方法的整合与解构中,西方人的“东方学”与东方人的“西方学”也随之经历了危机与挑战。西方中心主义与东方中心主义都不可能完全成为独自垄断世界的“一元文明”。东西方研究者必须拓宽新的视域,开创多维度、多层面、多坐标的研究方法与模式,应当共享多元性、建设性、开拓性、批判性、前瞻性的各种思想理念,并作跨学科、跨文化、跨方法和全球化的理论考察与思想探讨;从而融合东西方思想及其他非西方的思想,重建一个整合性、包容性和互动性的国际化思想观。中国的崛起将自身推向了东西方文明撞击的风口浪尖。自17-18世纪以来,两个术语“崇华派”与“恐华派”,在当今世界格局中,又以新的解读分为了两种中国观或对华阵营。文章力图揭示和论证:东西方思想对话引领社会的多元发展;东西方思想对话的困境、危机与挑战;东西方研究的机遇、复兴与趋势。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西方思想,尤其是后现代理论,有一个很突出的内容,就是宣扬人的终结。根据钱穆先生在《晚学盲言》中对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异同,尤其是关于“人”的观念的差异做了深入的研究,指出后现代关于人的终结的讨论,并不像其标榜的那样,是一个当代事件,具有颠覆性的革新意义,相反,它是西方传统文化思维的一个现代变体,是其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3.
《天下》是20世纪上半叶由中国人所办的一份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英文文化期刊,致力向英语世界自主传播儒家学说,摆脱西方传教士译介儒家经典的宗教性解读与理解的宗教色彩,多角度传播、阐释儒家学说,既有中国学者以20世纪心理学为基础对儒家圣人形象的"还原"努力,也有西方学者从中西思想比较入手,对中国儒家学说所做的比较研究,是20世纪下半期儒学研究之先声,推动多元化儒学思想阐释。  相似文献   

14.
德里达的解构理论(deconstruction)震撼了二十世纪的整个西方论坛,他在哲学、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等领域都颇有建树。他通过挖掘潜藏在前人理论中的悖论对他们的理论进行了瓦解,批评了他们所共有的、根深蒂固的逻格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提出了自己一系列的解构思想。主要依照其悖论辩证思路对露易丝·劳瑞的小说《给予者》进行分析,试图揭露其中潜在的空白区域以及自相矛盾和自我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时隐时现,扑朔迷离,在无形中对小说的整个结构和故事情节进行着解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女性主义在五四时期受西方思想影响,逐步发展壮大。文章站在21世纪的角度,揭露女性主义在中国遭遇的尴尬现状,同时对女性主义未来发展前景进行描绘,希望女性在自我觉醒中真正获取男女平等,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6.
中西文化的比较与融合是二十世纪中国思想界的中心课题。方东美运用比较哲学的方法,直探中西文化精神的内涵与底蕴,他从中西整体思维出发,考察和比较了古希腊哲学和文艺复兴以降的西方近现代思潮以及中国思想文化在整体上的造境。他的比较哲学研究,已经深入中西文化的核心,但又难免东方中心论的理论局限。  相似文献   

17.
在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领域内,以英国历史学家昆廷·斯金纳为代表的"剑桥学派"居主流地位。他在《现代政治思想的基础》一书中将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和不断完善视为西方现代政治思想的基础。这种概念史的研究方法,大大向前推进了"历史语境主义"的内涵和外延。斯金纳将历史语境主义、概念史、修辞学三者通恰相融,不仅推进了"剑桥学派"的政治思想史研究,而且最终由此成为一位学术大师。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50年代从英国传统文学学科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文化研究"或"伯明翰学派"已经受到了不同学科学者长久的关注。作为该学派思想集大成者的斯图亚特·霍尔为该学派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通过考察西方世界学者关注霍尔思想问题,诠释其思想中的核心内容和文化内核,剖析这些学者关注霍尔思想问题的局限性,能为我们当下国内学者深入思考霍尔思想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面对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趋势,杨昌济开始了融合中西文明,改造中国传统哲学的尝试,提出了“合东西两洋之文明一炉而冶之”的“合冶”思想。杨昌济的“合冶”思想是以王夫之哲学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旁及朱子百家、宋明理学和谭嗣同的哲学思想来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这一哲学体系主要包括,融合中西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本体论”;引进西方哲学中的“自我实现”说,来诠释王夫之哲学中的“造命论”;引进培根认识论中实验科学,来改造王夫之哲学的“知行观”;比较中印哲学,吸取佛学精华等具体内容。杨昌济提出的对东西两洋之文明的“舍冶”思想及具体的重建工作,为青年毛泽东形成“先中后西,先内后外”、对中西文化有选择吸收的文化观,并为他后来构建自己的思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供了思想借鉴和思想起点,也是毛泽东后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统文化源泉。  相似文献   

20.
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中表达了其旅游美学思想。他在书中引用金圣叹《西厢记》中"论游"一段和屠隆的《冥寥子游》,试图在新的历史时空重释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精神,以令西方现代读者获得启示。这一诠释不仅达到作者的预期效果,而且使当今中国读者获益良多,为全球化时代向世界宣传本民族文化思想树立了一个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