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人类历史上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正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现代化变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世界现代化历史上未曾有过的伟大实践,在客观上为中国学界提出了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学者们有必要直面发生在特定时空中的“中国现象”并进行学理化阐释,从中提炼出逻辑自洽、具有原创性的标识性概念,从而为“中国现象”提供一个合理的理论身份。2023年4月23日,吉林大学“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政治学阐释”创新团队召开了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学理阐释”的学术研讨会,本组笔谈文章是在5位与会学者发言的基础上完善而成的,其中4篇文章是围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新型现代国家构建问题进行的学术思考,1篇文章是对现代化理论的反思。希望这些讨论能够引起学界对该问题的重视并展开进一步的研究,为构建既高度契合时代精神又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现代化理论体系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2.
作为人类历史上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正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现代化变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世界现代化历史上未曾有过的伟大实践,在客观上为中国学界提出了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学者们有必要直面发生在特定时空中的“中国现象”并进行学理化阐释,从中提炼出逻辑自洽、具有原创性的标识性概念,从而为“中国现象”提供一个合理的理论身份。2023年4月23日,吉林大学“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政治学阐释”创新团队召开了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学理阐释”的学术研讨会,本组笔谈文章是在5位与会学者发言的基础上完善而成的,其中4篇文章是围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新型现代国家构建问题进行的学术思考,1篇文章是对现代化理论的反思。希望这些讨论能够引起学界对该问题的重视并展开进一步的研究,为构建既高度契合时代精神又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现代化理论体系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3.
作为人类历史上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正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现代化变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世界现代化历史上未曾有过的伟大实践,在客观上为中国学界提出了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学者们有必要直面发生在特定时空中的“中国现象”并进行学理化阐释,从中提炼出逻辑自洽、具有原创性的标识性概念,从而为“中国现象”提供一个合理的理论身份。2023年4月23日,吉林大学“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政治学阐释”创新团队召开了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学理阐释”的学术研讨会,本组笔谈文章是在5位与会学者发言的基础上完善而成的,其中4篇文章是围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新型现代国家构建问题进行的学术思考,1篇文章是对现代化理论的反思。希望这些讨论能够引起学界对该问题的重视并展开进一步的研究,为构建既高度契合时代精神又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现代化理论体系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4.
作为人类历史上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正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现代化变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世界现代化历史上未曾有过的伟大实践,在客观上为中国学界提出了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学者们有必要直面发生在特定时空中的“中国现象”并进行学理化阐释,从中提炼出逻辑自洽、具有原创性的标识性概念,从而为“中国现象”提供一个合理的理论身份。2023年4月23日,吉林大学“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政治学阐释”创新团队召开了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学理阐释”的学术研讨会,本组笔谈文章是在5位与会学者发言的基础上完善而成的,其中4篇文章是围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新型现代国家构建问题进行的学术思考,1篇文章是对现代化理论的反思。希望这些讨论能够引起学界对该问题的重视并展开进一步的研究,为构建既高度契合时代精神又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现代化理论体系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5.
作为人类历史上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正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现代化变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世界现代化历史上未曾有过的伟大实践,在客观上为中国学界提出了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学者们有必要直面发生在特定时空中的“中国现象”并进行学理化阐释,从中提炼出逻辑自洽、具有原创性的标识性概念,从而为“中国现象”提供一个合理的理论身份。2023年4月23日,吉林大学“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政治学阐释”创新团队召开了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学理阐释”的学术研讨会,本组笔谈文章是在5位与会学者发言的基础上完善而成的,其中4篇文章是围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新型现代国家构建问题进行的学术思考,1篇文章是对现代化理论的反思。希望这些讨论能够引起学界对该问题的重视并展开进一步的研究,为构建既高度契合时代精神又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现代化理论体系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6.
赵子祥同志是中国社会学恢复和重建工作的早期参与者之一 ,长期以来一直在社会学领域辛勤地探索。《变迁中的困惑与解脱》一书就是他 2 0多年来思考与研究的结晶 ,从这本书里 ,可以看到一位社会学者艰苦的探索历程 ,同时也从学术的角度折射出我国在这 2 0多年的社会变迁和发展进步。中国社会学家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重建社会学的 ,他们始终是站在时代前列 ,站在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前沿来反观这一进程。这也就决定了中国社会学的一个主要趋向 ,即重视应用社会学的研究 ,尤其重视对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关注和思考。子祥同志…  相似文献   

7.
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于2000年3月,2004年12月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心主任为姜义华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为金冲及教授。中心所依托的历史学科,是复旦大学最为悠久的系科之一,正式建系至今,历史学系已走完80年的旅程,包括周谷城、谭其骧、周予同、陈守实、蔡尚思、田汝康等一大批学者云集于此,形成了自身的学术特色和学术传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本学科就较为注重从思想文化层面展开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研究,编辑出版了“中国文化史丛书”及“世界文化史丛书”。在世界各国现代化进…  相似文献   

8.
人类学作为一种边缘性的思维模式和批评方式,不仅为西方学界所重视,也进入了20世纪中国学者的视野.本文回顾了文学人类学方法在中国文学批评中的早期尝试,分析了20世纪中国思想界、文学界在文学人类学这一世界性潮流中的思考与实践,并以闻一多、叶舒宪为个案,分别对20世纪上下半叶中国文学人类学学者在理论研究与批评实践上的有效结合进行阐述.新时期的文学人类学热潮对作家的创作思维产生了深刻影响,并为文学批评家提供了一个更为宏观的世界视野.人类学意识在理论、创作与批评中的多重显现,显示出20世纪中国文学界、学术界开拓文学空间的深入努力,对推进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进程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学术界一直在进行对现代化问题的研究。这里,仅就近几年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一、关于现代化之进程 学术界不少人强调,现代化在今天已经成为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共同为之努力的目标,这是一种全人类的共同事业,因此,只有把现代化看作是一种全球化进程,才能从整个人类文明演变的意义上把握这场人类历史上伟大社会变革的实质,才能将中国的现代化置于这个过程的总坐标之中,来分析它的时空地位、特征和特殊的制约条件。 北京大学孙立平把全球性现代化进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10.
我刊1999年第1期所载曹树基先生撰《中国村落研究的东西方对话》一文在学术界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不少学者认为,该文引出了这样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话题: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迅速发展、各学科交叉融会的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如何在不同学科之间和中西之间进行学术对话?应当遵循怎样的学术规范?有鉴于此,《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历史研究》编辑部于1999年3月14日在京召开了以“学术对话与学术规范”为题的学术讨论会,来自上海、山东、北京的学者就以上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会后,我们约请部分学者撰写了下面一组文章,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正> 美国现代化历史经验国际学术讨论会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七届年会于1993年8月1日至5日在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举行。100余位中外学者、专家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译文、资料60余篇,围绕美国现代化与经济发展、现代化与政府决策、现代化与利益集团、现代化与社会生活、现代化与思想文化、现代化与外部世界等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与切磋。大家一致认为,美国现代化是世界近现代历史上最重大的运动和事件之一,做为一场进步性的社会变迁,不仅使美国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崛起为头号超级大国,也深刻影响了整个世界历史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学术的国际化一直以来是张隆溪教授最为深切的关怀和愿望之一,他认为自己在海外求学、研究的个人经历就充分说明,在英语已经成为西方主流学术话语的前提下,中国的人文学者同样也有可能进入世界人文、社会科学的前沿,并在一种平等的基础上实现与西方学者的沟通和对话。张教授进而指出这种对话对于中西方学术界双方而言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和迫切,因此,国内学者应该以一种更加理性、积极的态度看待并投入到学术国际化的进程当中去。张教授最后还对国内外语学院的教学现状提出了自己的善意批评。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现代化研究出现了三次浪潮,即现代化研究、后现代化研究和新现代化研究,形成了众多学术流派和理论。其中,经典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后现代化理论、生态现代化理论、反思性现代化理论、多元现代性理论、全球化理论、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和综合现代化理论等,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重视。本文简要介绍现代化研究的十种理论,其中,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和综合现代化理论是中国学者提出来的,生态现代化理论、全球化理论、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和综合现代化理论等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五四”启蒙与文化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启蒙是一次独特的思想文化革命 ,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它给世界和中国人提供了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全新认识 ,并开始了对国民性进行总体性和自救性的理性批判 ,从而为重铸中华新民族魂提供了一条基本思路。本文从现代化的视角 ,对“五四”启蒙独特的思想背景、现代化的张力、历史价值作一客观评述 ,以实事求是地揭示这场运动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具有的独特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5.
清末民初 ,以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为代表的学术大师们大都从事中国学术史的探讨 ,从而带来学术史研究的勃兴。这种局面的出现 ,一方面是学者们以不同于他人的独特视角思考如何救亡这一时代主题 ,并将这一思考付诸行动的结果 ;另一方面是中国学术发展至此的内在要求和西学大举冲击引发学术界的深层反思所致  相似文献   

16.
梁漱溟的现代化思想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长期以来,学术界基本上把梁漱溟定位于“反现代化”思想家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实际上,梁一生对中国问题(中国向何处去)和人生问题(人生意义何在)的艰难求索,都是以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作为参照系的。笔者认为,梁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对社会现代化的思考,及其对目标模式和具体道路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本世纪以来现代化进程的一些新的动向。从一个大的历史跨度上看,产生梁漱溟的时代并没有结束,他对中国文化的反思,对中国传统文化及社会改造的设想,对于今天的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仍有着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在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中,“文化”可能是一个研究最为广泛但理解也最为多样的领域。世界上不同学科的学者,关于“文化”这个概念的定义,就有上百种之多。在我国当前,文化、文明研究的重要性不仅因为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有数千年文明史的国家,而且因为它们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具有极为紧密的联系。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布局中,文化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建设之一,文化建设与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这种紧密联系在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是罕见的。  相似文献   

18.
现代中国学术方法综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学术研究领域,学术方法的思考、选择和设定,对于任何一个想有作为的学者,都是至关紧要的。20世纪中国的一批杰出学者,在他们成就斐然的学术经典或名著中,开拓了各有千秋的学术门径。本文着力于以“学术史的材料作方法论的文章”,通过系统地考察和融贯中国学术发生现代性转型的学者的学术成就,挖掘其间内蕴着的学术方法,阐释了中国现代学术方法通论的三个层次,论述了作为现代中国学术方法总纲目的“双构四点”,即世界视野和文化还原的双构性与立足点、着眼点、关键点、归宿点四个功能点,以求为当代学术的发展提供弥足珍贵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全体人民群众的期盼,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重要特征。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悖论性贫困的超越,逐渐形成了对共同富裕“是何义”“倚何成”“向何去”的创造性回答,并不断深化了对共同富裕的理性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之路是一条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且独具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不仅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是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开拓性意义的现代化探索,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趋势和格局,具有广泛而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产阶级”,曾是一个被理想化的西欧“类型”。随着向市场化体制过渡的深化,中国、俄罗斯的学者都正在进行关于中产阶级的“类型”与数量的比较与思考。中产阶级的“类型”问题,一方面与向现代化转变中带有历史烙印的社会结构有关,另一方面与现代社会的分化机制有关。我们面对的问题不仅是中国中产阶级在形成、发展,而且在于它怎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