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净化与救赎——海明威《乞力马扎罗的雪》的主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明威的名作《乞力马扎罗的雪》是一篇充满深层次象征和隐喻的短篇小说.它通过对自然和死亡独特的描写,表达了净化与救赎的主题思想;这一主题在作品中既表现为自然拯救,又表现为死亡救赎;大自然以其自身的纯洁与恒远、死亡以其特殊的形态和形而上的意义对人的生命和灵魂进行净化和救赎;在自然拯救和死亡救赎的双重作用下,主人公哈里历经了由“肉”到“灵”,由有限到无限的生命历程,完成了对死亡的超越,使死亡获得形而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甘肃作家雪漠的系列长篇小说"大漠三部曲"包括《大漠祭》《猎原》和《白虎关》三部,小说聚焦于河西走廊的一个普通村落,通过农民老顺一家的艰难生存与命运遭际再现了西部乡村的现实苦难,语调沉痛激越,风格粗粝狂放,为西部文学的多样化呈现提供了一种悲愤犷悍的书写。这种别具西部特色的书写在他的作品中分别表现于底层生存的观照、乡土焦虑的抒发、乡野活力的呈现、乡土批判的隐现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肖申克的救赎》讲述了一个信念拯救希望的故事。它鼓励人们为自我的尊严而奋斗──只要心存信念,人类就有希望。从"救赎"的起源与内涵入手,通过分析故事中主人公安迪的自我救赎,他对肖申克监狱的救赎,恐惧对救赎的摧毁,以及作为救赎的象征的背景音乐等方面,评述了电影中的"救赎"主题。  相似文献   

4.
《秦腔》以日常生活流叙述的方式展现了中国农村全面衰败的图景:在权力与市场双重魔咒之下,原先乡村社会精英的作用逐渐消亡,乡村社会的自我治理与完善机制开始丧失,陷于城乡发展不平衡格局之中万劫不复。这种衰败是结构性的,因而如果不立足于整个结构和制度层面,任何救赎都是无望的。  相似文献   

5.
马奇梅因勋爵,塞巴斯蒂安和朱莉娅是英国二十世纪经典作品《旧地重游》中的三个重要角色,都经历了在宗教上从挣脱到被救赎的心理历程,但是救赎的过程包含着对宗教的讽刺和批判。  相似文献   

6.
系列长篇的创作和接受既有单部长篇的共性特征,又具特殊性.本文以西部著名作家雪漠大漠三部曲为研究个案,从创作诱因和接受困惑两方面予以探讨.前者主要包括作家不可遏止的创作惯性和创作激情,作家良好的创作提升和深化意识,市场和报酬机制,读者的鼓励机制;后者则体现在强烈的对比心理,重复阅读的审美疲劳,探寻突破的本能意识和过高的期望值.  相似文献   

7.
8.
《无间道》播出后,刘伟强和麦兆辉以善于表现现代人的生存困境而享誉影坛.2006年底,他们又携《伤城》走进了大众的视野.从叙事学角度应用"C-I-C-A-D"电影剧作元素的构成体系来分析《伤城》,可见古老的命运悲剧主题在现代都市中的映射与嬗变,由此再次引发了人们对现代都市生活中人的生存困境的担忧.  相似文献   

9.
在16、17世纪的英国,神学家和教士们鼓吹在个人救赎方面寻求救赎确据,认为虔诚的基督徒如果不能确认已经被上帝选中而将进入天国,就会陷入绝望,而这种确据将能使他们免于绝望。莎士比亚戏剧《第十二夜》中,马伏里奥、西巴斯辛就是极力追求救赎确据的人物。但是,跟同时代的非清教徒一样,莎士比亚似乎感到追求这种确据,更不用说相信得到这种确据,是愚人之行,而非智者所为。  相似文献   

10.
《蝇王》在突出人性本恶的主题的同时也隐含了救赎的主题.由于救赎主题的存在,很容易发现在现代文明的引导下,人类社会会变得更美好.  相似文献   

11.
《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哥特式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申克的救赎》以哥特式小说的震慑力反映了制度化对人性的迫害,通过人性与专制,自由与禁锢,希望与制度化的哥特式冲突,表达了人类对于命运和人生的理解.小说使用哥特式手法将幻灭的人类从空虚麻痹的状态中激活,重新点燃其追求梦想,追求自由的希望,并完成生命中真正的救赎.  相似文献   

12.
《南都学坛》2017,(3):55-59
高长虹小说《那个人》在第一个叙事圈套里,通过对女性优伶、女艺术家"布满了悲苦"的现实生活的不幸遭遇的叙述,讲述了女性不幸的历史,针砭了男权社会和文化对女性的压迫和压抑,对女性不幸的遭遇表达出深深的同情,对男权社会和文化的虚伪与残忍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在第二个故事叙述里,借小说家谢与同小说虚构的"花之女神",预设了女性冲破男权社会和文化的阴霾而获得救赎的"乌托邦"理想,而"乌托邦"的最后坍塌象征着女性救赎的虚妄。  相似文献   

13.
《古炉》是贾平凹本世纪的又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乡村"文革"为题材,不仅形象地再现了历史上曾经的那种灾难性场面,而且深挖了"文革"之根源,即当时乡村普遍存在的贫穷、愚昧、浑浊、荒诞、争斗,或者说国民的病态生存和病态人格。由此表现出他对人性中恶的一面的伤痛和批判,以及对民族命运的关心。并再次经由传统文化,为困境中的人们指明了出路。这既是贾平凹一贯的创作风格,也体现出一个作家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  相似文献   

14.
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是远古神话及宗教文化传统的折射,有着深厚基督情怀的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的人物长廊里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女性形象.通过从神话原型批评角度去讨论呈现出夏娃原型的中心人物娜塔莎,在两者形成的对应关系中体会该作品的特有意义,以此观照托尔斯泰对女性命运的思考,以及女性形象模塑中男权文化对女性世界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5.
莫言新作<蛙>以计划生育政策为切人点,以"姑姑"这一传奇人物的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为主线,书写了中国近代生育史的风云变幻.形式上,莫言再创新意,将<蛙>分作五部分,前四部分采用书信体小说叙事,最后以话剧形式升华.小说深刻揭示了现实的残酷与荒诞、人性的可悲与可叹,再次呈现出莫言小说一贯蕴含的救赎情怀与对现实的反思.  相似文献   

16.
《呼兰河传》作为萧红的代表作品,由于其创作时的复杂矛盾心态,而呈现出主题的多义性和矛盾性.一方面是启蒙式的深切的文明救赎,另一方面是意识到历史苦难本体后的无望、悲凉,是对巨大历史黑暗下的韧性生存的感喟.萧红主观上是想通过对麻木落后生活的展示达到国民性批判的目的,但又没有拘囿于理论观念,而是向生活深处挺进,趋向于对历史本体的接近,这就无形中形成了对启蒙主题的解构.本文通过对大泥坑和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揭示这一复杂的多层意蕴.  相似文献   

17.
毕飞宇的《青衣》将嫦娥、青衣和筱燕秋这些处于不同时代却预示着女性相似命运的意象与人物融合在一起演绎出一曲女性生存的悲歌.掌握时代权力话语的“伟人”般的男性对女性有生杀予夺的影响力,他们有效地控制着被损害与被侮辱的女性身体.而“药”和“黑色窟窿”的意象则隐喻着女性无从救赎的悲剧宿命.  相似文献   

18.
唐·德里罗小说《坠落的人》通过描写“9·11”恐怖袭击事件的幸存者及其家人的劫后生活折射美国全民族的创伤;并通过揭示恐怖的根源来提醒人们,人类正处于伦理和信仰的危机之中.人类应积极应对危机、回归善的本性、确立正确的信仰,才能从坠落之地走向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19.
将景物意象的描写贯穿于小说的叙事之中,通过关注意象的转换,把握作品的叙事艺术,是阅读古典小说的手段之一。本文以《水浒传》为背景,从贯穿全文的雪意象入手,揭示了意象描写与小说情节发展、人物塑造及结构布局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20.
人情冲突和伦理困境是文学作品中的显性主题。在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红字》中,一段不伦之恋将几位主人公都置于爱恨情仇的纠葛之中,他们为走出困境,各从其志,救赎自我,终获赦罪的自由。本文从婚姻伦理、职业伦理和人际伦理三个层次解析小说中人物所面临的困境,以及他们为摆脱这些困境所作出的道德救赎努力,由此探究作家霍桑的宗教道德观念以及当时清教社会的伦理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