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新时期"重写文学史"运动开展以来,文学史研究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从理论上来说,文学史哲学、文学史学、文学史原理等著作纷然而出,大文学史观、中华民族文学史观、通史观、纯文学史观和文学发展综史观等争奇斗艳;从实践上来说,既有专家型、教学型、普及型等类型,也有编年体、纪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至今,家族文学这一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现象引起了学界的再度关注,但作为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学在该领域被关注得明显不足。少数民族家族文学研究的视角和价值具有双重性,既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充实,也是对中国多民族文学史的历史呈现。在充分借鉴汉族家族文学研究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少数民族家族文学需要在材料的占有和运用、家族文学生产、与汉族家族文学的关系等方面给予足够重视,从而凸显自身的民族特质。  相似文献   

3.
江南历来为巨姓望族的渊薮,特别是明清两代,数以千百计的名门大族纷纷涌现,在这些著名家族中,毗陵恽氏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恽氏无论在家族历史、人口数量、总体规模,家族繁衍的稳定性、家族生存的集中性和持续性方面,还是在家族优秀人才和文化成果的出产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标准,堪称甲族盛门、文化望族。作为一个极富盛名的文化世家,毗陵恽氏在文化创造上取得了堪称卓越的总体成就,这主要集中在书画和诗文方面。恽氏画学自恽应明、应翼、本初始,经南田极力开拓,臻于极盛,此后举族子孙世代继承、发扬家学,他们前呼后应,一脉承衍,从而形成了明清画学史上"一族而多画"的盛大场景。恽氏非但"一族而多画",而且"一族而多书法",所谓"恽氏书法人持一赤帜",正是对这种盛况的贴切概括。恽氏文学固然以古文阳湖派领军之一的恽敬为最大宗,此外恽南田、恽鹤生、恽冰等也都是清代文学史上颇值关注的文学家,如果考察明清家族文学而绕开毗陵恽氏,无疑是很大的疏漏。对于恽氏在书画与文学领域的成就,我们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正>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域历史文化研究逐渐兴盛,出现了众多成果,其中大多属于地方文化史通论研究,如对地方文化史、文学史、美术史的勾勒,对历史名人、民俗资料的汇集整理。这些宏观的"梳理"式研究理清了地域历史文化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面貌,明确了地域历史文化研究中的基本  相似文献   

5.
清代嘉兴文学家族丛生,地域文学独具特色,文学家族内部教育模式促成地域文学特色的形成和发展。在家族内部,传统家族文学精神召唤起家族成员的身份认同,重视家学、以儒为业、传承家族文学精神成为家族成员的自觉意识。在延展家族文学影响力上,母系教育融合了传统家学和外家文学资源,丰富了文学家族的"优良品性"内涵。清代嘉兴鲜明的家族文学特色,对江南文化和文学地域特色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值得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6.
阳羡陈氏是明清之交江南地区典型的文化家族之一,族中弟子陈维崧、陈维嵋、陈维岳皆为词坛善手,雅擅吟咏,名振文苑。陈氏兄弟因家族衰败而四散飘零,今昔迥然的人生遭遇成为他们难言的隐痛,也触动了他们的创作激情。陈氏昆仲借词鼓唱故园之恋,手足亲情,多凄苦、悲慨之气,而无柔曼清幽的花间色调。他们那些纪实性的亲族联唱词,在文学史上尤为罕见,具有“存词即所以存经存史”深厚内质。清词首先在家族视域中悄然显示出自我的独立面貌。  相似文献   

7.
秀水朱氏作为典型的江南“文学世家”,家族文学绵延十多世而长盛不衰.在家族“清德”门风的影响下,家族文学精神长期作用于文学创作,表现出文学上的家族共性特征:诗歌作者坚守真我自立的士道精神,主张真性情之作,以经史为根柢,融经史、学问于诗歌创作之中.秀水朱氏家族文学所开创的诗学范式,促成了地域文风和诗歌流派的形成,对明清文学史的研究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家族文化与文学叙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代“家族”小说致力于由父权神话的谱系中去追究文化共时态下人的存在景况 ,从宗法文明的最深层的基因———血缘化情感和家族至上主义中探求现代人焦虑的根源 ,在对“乱伦禁忌”的叙事关注中揭示家族文化沦变、历史衰变的趋势 ,并以鲜明的女性主义创作倾向反映了“女性意识”在“男权化”文明历史中的叛逆性崛起  相似文献   

9.
文化的全球一体化的进程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 ,文化的地域性将长期存在。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方面的地域文学与乡土文学在内涵上有所不同 ,写作地域文学史应坚持文学本位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宋代家族以“敬宗收族”为目的的“聚族而居”,成为一种颇为自觉的意识和自觉的行为,并与魏晋时期以庄园制为特征的同姓聚居形成了区别,这种区别或者说转变被视为近代封建家族组织的雏形。这也成了历史学界的“通识”。但与历史学界对宋代家族研究的热情相比,文学史界对宋代家族文学的研究便不免显得冷落了。  相似文献   

11.
主持人话语:家族文学:何以成"学",如何治其"学"?几千年中国文学演进的历程都与宗法制社会的发展相伴随,因此宗法制社会的特质必然对之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国家精神层面,一是家族文化层面。这两端总的来说是统一的,因此"国家"之"家学"往往亦即"家族"之"家学"。王鹄亭即云:"清人入主中国,阴察学术宗主之所在与夫当时趋向  相似文献   

12.
福州通贤龚氏家族是一个以科举、藏书显赫一时,被后人尊称为循良世家、藏书世家的文化家族.这其中靠的是龚氏“孝友忠厚相传”的家风,和子孙恪守修谱、刻书、藏书的传统家学,注重家藏、诗文传家的强烈意识.观其现存作品,通贤龚氏文学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亦呈现出它的鲜明个性.  相似文献   

13.
以张玉书为代表的张氏家族是清代镇江地区的文化望族,该家族科举鼎盛,家族中产生了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具有经世之才,勤政爱民,忠贞节义,这与张氏家族重视教育有关,张氏也因此形成了以科举文化、经世思想与史学传统为特征的家族文化;张氏家族人文荟萃,文学创作丰富、形式多样,宗尚唐音是张氏的诗学传统,吟诗结社是张氏家族的风雅方式,张氏家族中女性文人更增添了文化家族的风流儒雅。  相似文献   

14.
"家族道教"是道教传承的重要方式,但迄今罕有研究。从三国时代东吴起,尤其是到了东晋,江南道教的显著特色,就是一个个士族大家世代相传,形成家族道教;而各个奉道之家又结为秦晋之好,由此拓展了道教在门阀士族中的传播,带动了整个道教界的转型升格,使得道教足以与儒、释相鼎立而成三教之势。  相似文献   

15.
晚明作为古代曲文化的又一黄金时代,其核心地域在江南,而且晚明江南很多文化家族热衷于曲,纷纷参与到了这一民族文化的发展、提高过程中来.一部分擅曲家族甚至将曲学发展成为家学,多名家族成员甚至几代成员坚持不懈地致力干曲文化的播扬与开拓,因而他们从文学创作到舞台演出、从曲学总结到整理刊刻等方方面面都颇有建树,他们对民族曲文化作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6.
江南文化为"重写文学史"口号的生成与运动的展开提供了独特、丰厚的人文精神资源;同时,"重写"这一行动本身亦是对"经典"、"公论"的大胆质疑及对未知世界的勇敢探索,它所呈现的学术品格与江南的人文精神合二为一,彼此的圆融一体显示出文学生态系统的优化状态。  相似文献   

17.
民营企业的家族意图与家族治理行为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该文在家族企业定义研究的基础之上,构建了家族意图--家族治理行为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对珠江三角洲民营企业主在家族化意图和家族化治理行为方面的表现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测量,得出主要结论如下:具有不同自我认知的民营企业主在家族意图上存在明显差异;家族化"价值观"对家族化"态度"有正向的影响;家族管理意图与家族管理行为、家族控制意图与家族控制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家族所有意图与家族所有行为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对于"民国文学"命名及其建构相应的研究视角的呼声,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一种新动向,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该学科学术深化的一种拓展趋势,无疑也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写文学史"思潮的一种持续深化。但是,这一文学史构想的限度也是极为明显的,主要表现在:它所建构的是另一种二元对立式的文学史研究框架,还原的是一种无意义的文学史形态,失去了文学史建构的价值和意义;从整体上抽掉了现代文学的"现代"灵魂,模糊或者说从根本上抹去了中国新文学"新"与"旧"的本质界限和区别;剥离或者最大程度地遮蔽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及其命名的鲜活性、丰富性与动态性特征。对"民国文学史"构体进行反思的目的,在于从更加宽阔的学术层面寻找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新"生长点",而不至于使该学科在另一种"过度"阐释的层面或者"边界"的延展中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19.
西汉长安刘氏家族堪称文学家族。从刘交开始,该家族即以《诗》传家、重视教育,培养了刘辟强、刘德、刘向、刘歆等颇善文辞之士。其中,刘向在诗歌、辞赋、小说、散文及文学理论、文学总集的编纂等方面成就卓然,堪称大家;而刘歆在辞赋题材的拓展、散文的个性化及文学文献的整理等方面的贡献也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20.
生态·能量·中国地域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文化唯物主义理论,在西方流行的"文化进化论"中有一些成分值得中国地域文化研究加以批判借鉴。其中,"文化生态学"和"文化进化能量法"以及"新进化论"等学说,均在一定程度上与唯物史观有所契合,对我们解剖中国地域文化的异同提供了某种基本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