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州评弹是吴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在传承数百年的历史演进程中,传统评弹理论积淀了丰厚的成果,为今天的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资源。然而,因受历史和研究者的文化局限,以往的评弹理论尚存明显的欠缺与不足,而应用当今理论学术成果,拓展评弹学术研究的领域和范畴,则可弥补以往评弹理论研究之不足。我们期待着以新兴学科理论研究推动评弹理论的发展,为评弹非遗传承与保护贡献一己之力。  相似文献   

2.
苏州评弹是江南民间文化艺术的奇葩,国家级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和成熟的表演艺术体系。与苏州评弹生存、繁衍、发展关联极为密切的评弹理论研究,也经历了漫漫历史岁月的演进,并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而回顾、梳理和总结迄今为止的评弹理论成就,对未来评弹艺术的保护、传承、发展意义重大,并会对未来评弹理论研究和评弹学的建构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评弹与传媒的互动是评弹自身艺术不断革新以及与现实紧密联系的体现。评弹文化要“活态传承”下去,其与传媒的沟通、互融、互动必不可少。但目前评弹与传媒的结合仍存在诸如评弹作为题材进入传媒的创意不足、评弹和传媒结合的人才不足、评弹界对传媒尚存隔膜、本土传媒影响力有限等缺憾。惟有政府搭建平台、本土传媒加强建设、传媒创意推陈出新、大力培养“传媒+评弹”的双核人才、评弹人主动贴近传媒,方能推动评弹文化通过传媒向广域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苏州评弹的表演技艺是评弹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评弹艺术传承、发展和保护的意义十分重大.评弹技艺的传承与评弹书目文本的传承既相联系、又相区别,有其自身独特的教习、训练、传承规律.研究评弹技艺的传承规律,是评弹艺术文化遗产保护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5.
苏州评弹是江南吴语地区的特有曲艺品种,典型的地域民间大众草根艺术.纵观评弹艺术的发展历史,在评弹艺术的草根性特征中,始终清晰地显现出其身后若隐若现的文人文化血脉.探究评弹艺术的文人文化根源与特征,有利于为评弹艺术的草根文化研究厘清思路和方向,还传统评弹艺术以其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6.
苏州评弹是我国极富盛名的江南地方民间曲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吴地代表性艺术形式.历史上,评弹曾作为民间艺人的安生谋命手段,它虽不具有主流文化的正宗血统,但却始终与文人文化和民间俗文化保持着深厚的渊源和联系,因而它一直拥有独特的文化传承路径.书目文本传承在苏州评弹的文化传承中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是其形成、演变、创新、发展、延存、保护的重要见证.揭示评弹书目的传统传承规律,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珍藏和保护这一珍贵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7.
苏州评弹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世人.对评弹艺术优秀传统的传承当集中到人才培养、书目编创、书场建设等方面;内容与形式上出新、变革,以适应时代进步的趋势、激发人们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服务听众滋生增长的欣赏需求、促进评弹艺术的发展;面向青少年,培育新听众,面向国内外,拓展受众面,将评弹艺术由长三角地区推广普及到更广泛的范围.  相似文献   

8.
苏州评弹(苏州评话与苏州弹词的合称)是用吴方言讲故事的说唱艺术。苏州评弹的艺术特征,可以从它和小说、戏曲的比较中清楚地看出。评弹和小说的异同评弹和小说都是叙事的情节性艺术,有人物形象。评弹的演出脚本,如同一部长篇小说。曹汉昌的《岳传》一百多万字,徐云志的《三笑》也有近百万字。十几万字,可说上半个月。从脚本看,评话以散文为  相似文献   

9.
王海蛟 《中华魂》2012,(16):16-18
陈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从不失文人雅趣,既喜欢练习书法,又好听苏州评弹。他被评弹界亲切地称为"老听客"、"评弹艺术的伟大知音"。苏州评弹发源于苏州地区,有说、噱、弹、唱等艺术手段,刻画人物细腻生动,唱腔委婉动听,广泛流行于江苏、浙江、上海一带,是江南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说唱艺术。出生和成长于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的陈云对此情有独钟。谈起对苏州评弹的特殊感情,陈云曾经回忆到,"我十岁前就听书,在我们家乡,先是跟我舅舅去听,  相似文献   

10.
读陆文夫的小况,犹听苏州评弹。苏州评弹是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民族文化遗产的珍宝。陆文夫在《向评弹学习》一文中说,评弹“在表现生活和思想时,几乎是无所不能的”,“如果写小说时把自己设想成是一个评弹演员坐在台上,那就有许多方法可以借用”。陆文夫正是从评弹艺术中吸取了养料的。我们从他早期的小说中,就能闻到评弹艺术的“气息”,越是往后,这种“气息”就越浓。尤其是近作中篇《美食家》,从谋篇布局、叙述描写,乃至句式语气,都有十足的评弹风味。  相似文献   

11.
评弹,又称苏州评弹、说书或南词,是一门古老、优美的说唱艺术。她起源于山明水秀的江南水乡——苏州,流行于富饶美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四百多年前的明代,苏州地区已经有说书活动。据吴县志记载:“明清两朝盛行弹词、评话,二者绝然不同,而总名皆曰说书,发源于吴中。”潘心伊在《书坛话堕》一文中介绍,清朝乾隆皇帝到苏州时,曾把当地一位姓王的说书艺人召来,弹唱一段《游龙传》。此人叫王周士,他晚年创立了评弹历史上第一个行会组织——光裕公所(后称光裕社)。  相似文献   

12.
评话、弹词是类别称谓。苏州评话、苏州弹词是曲种称谓。而苏州评弹不是曲种称谓 ,它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合称或简称 ,指代这两个曲种。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是说唱艺术  相似文献   

13.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保护传承弘扬好黄河文化是实现中华优秀传承文化赓续绵延、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更是提升中华文化传播效能的关键所在。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具有彰显中华文化魅力、凝聚社会共识、创新核心元素等价值,客观上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创造了良好的理论与实践基础。目前,针对概念不清、理念陈旧、机制不健全等现实困境,需要通过凝聚文化符号、延展供给、构建文化载体、实现文化数字化以及培育品牌等,建构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历史与现代体系,可以为丰富文化软实力科学内涵、提升文化竞争力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14.
苏州昆曲、苏剧、苏州评弹、苏州玄妙观道教音乐是第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苏州文艺类品种。调查显示,昆曲等四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剧目流失严重、演职员后备不足、传承计划不尽合理、理论研究与舞台实践相脱节等等。鉴于此,应制订苏州文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与发展平台的方案;统一协调管理,将政府工程、剧团院所工程、教育工程等协同联姻;拓宽传播渠道,扩大投入,使传承与发展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晚年的人类文化学研究,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从理论上看,这是对他的哲学人学即唯物史观以及政治经济学成果的一个新的重要发展,从而提出了一种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类型人学。从实践上说,它为东方和世界上其他落后国家避免资本主义的前途而走社会主义道路获得现代化发展开辟了历史的可能性,并且规定了对这种发展的纲领性的见解。可惜以往人们对此研究很不够。本文对马克思的这一思想理论的发展、方法和成果进行了明确扼要的评述,并对如何进一步研究和发展这一理论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16.
闽台文化最大的特点是与海洋的联系。20世纪20、30年代,福建知识界学人积极创办发行学术期刊或利用报纸副刊,从文化史、社会经济史、海外贸易史三个研究方向,推动闽台海洋文化之内容建构。这些学术出版实践对于研究材料的征集与整理、科学理论方法的训练与实施、成果的交流与推介等效用显著,彰显出学术界建设现代学术体制、推动闽台文化传播之自觉,对现代闽台海洋文化的建构与传承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其中也存在一些历史局限及困难,包括研究水平、经费匮乏和社会压力等。  相似文献   

17.
红色文化研究的兴起是近年发展红色旅游、深化红色教育、传承革命历史文化、发展红色文化产业的背景下出现的。从目前学界研究来看,红色文化就是关于革命文化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生产、传播、消费等现象的总称。将“红色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确立相对明确的学科边界,在研究视野、研究范式、理论方法上架构“红色文化学”的学术话语体系,这对于提升中国人文社科研究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提升中国学术话语权的国际影响力都是有意义的。红色文化学提供了一个观察、思考和理解革命文化的新的角度,即如何认识和阐释中共革命历史文化的新思路、新视野与新角度。  相似文献   

18.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和智慧结晶。习近平文化思想彰显了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相统一、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相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鲜明特征,它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表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为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科学的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19.
“罗婺鼓吹乐”作为中原礼乐文化在西南民族地区传播、流变的历史产物,是多民族音乐文化互动交融的地方实践成果。借助扎根理论这一分析工具,研究滇中武定、禄劝等地鼓吹乐历时性流变与共时性传承之间的互动关系,构建出“国家—社会—个体”这一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多民族音乐文化互动模型,为文化互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也为深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赤峰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内蒙古地区传统文化富集区;赤峰市政府及党委历来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在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民族历史文化研究,以及传统文化产业化几个方面取得明显成绩;同时,赤峰市传统文化传承也面临着投入不足,专业人才匮乏,创新性发展路径少等困难和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