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苏南和温州都是中国东部发达地区,也是率先进行农村金融创新的地区。但两地由于民营经济发展基础不同,政府支持方式不同,分别形成了以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模式为特色的苏南农村地方金融组织结构和以农村合作银行发展模式及发达的民间金融为特色的温州农村地方金融组织结构。这两类农村地方金融结构虽然有不同的特点,但都已成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金融支撑。计量分析表明,苏南和温州地区的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对农民人均纯收入都有显著的增收效果。但由于农业政策性金融支农不足,两地农村商业金融、合作金融也存在着同时承担政策性金融业务和商业性金融业务的矛盾。分析表明,农村地方金融发展模式多样化有利于强化农村金融的支农作用,农村金融机构目标多元化则不利于农村金融发展及其支农绩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划分阶级成分是土地改革中极其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是决定土地改革运动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苏南农村土地占有关系复杂,地少人多,平均占有量少,工商业及副业发达,又兼有田底权、田面权之分,义田、义庄、义仓、义宅比较普遍。因而苏南农村虽然也存在封建剥削,但在表面上阶级矛盾得到了缓和,农民对地主的仇恨心不强,给土地改革的发动带来了困难。针对苏南农村的特点,苏南区委对各类阶级成分的划分制定出了详细的规定,通过农民与地主面对面的激烈斗争,充分地发动了群众。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斗争过火和错划、漏划的问题。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苏南区委对此偏差进行了纠正,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苏南土改通过划分阶级成分和反封建斗争,消灭了地主阶级,摧毁了苏南几千年来的封建统治,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开始了农村经济建设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改革与社会转型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社会的改革 ,特别是当代中国农村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 ,使中国农村发生了深刻变化 ,农民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心态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从而对农村文化建设产生多维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村落公共空间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场所。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的变化以及农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的公共生活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研究农村公共空间的变化,有助于了解农村的变化,推动乡村文化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苏南土改与现代化传统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土改前的苏南是当时中国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它的工商业水平、农业的商品化与现代技术水平、教育水平等方面较之其他地区都相对高一些。苏南经济社会具有浓厚的由传统小农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特征,人民生活相对富裕,社会相对稳定。1949年7月-1952年7月,苏南地区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全部进程分为准备、动员、开展、结束四个阶段。在开展阶段,土改运动由前期的政策控制型转变成后期的暴力进行型。苏南土改对富农经济、工商业、农村商品经济成分和技术成果、公益性和社会保障性社会成果等起了很好的保护作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近代苏南现代化成果与新中国现代化运作的对接,对我们从政府有效行为、产业传统和公众经验传统这三个视角来研究现代化有很大启发。  相似文献   

6.
近代若干农村地区的若干手工业行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社会变迁:首先,传统农、副业结构、农村种植结构、农民收入结构等发生了变化,地区间的产业分工初露初端倪,农民生活水平相对提高;其次,有利于农村传统市镇的转型与新兴市镇的产生;最后,乡村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商人阶层的崛起,农村社会救助能力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7.
论当代中国农民价值观念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 ,一方面使得农民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变化 ,另一方面精神生活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本文就是基于农村经济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的背景 ,全面分析农民价值观念的深刻变迁 ,通过对农民从业观、市场观、致富观、消费观、知识观、婚嫁观、生育观等价值观念的变迁的分析 ,揭示在经济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的条件下 ,农民精神生活也相应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的现实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农村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农村面貌和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有:新中国成立初期推行的土地改革运动,废除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使广大农民在经济、政治上获得了解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劳动和经营的自主权,亿万农民意气风发地开始了发家致富奔小康历史进程;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入分析了我国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和问题,明确提出了新形势下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原则,是我国农村新一轮改革发展的路径图.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东北农村地区的劳动地域分工、经济地域运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农村地区所承载的社会劳动种类在不断增加,农村经济地域运动呈现新的整合态势;同时也应看到,在与城市发展的比较中,东北农村地区的发展明显处于劣势地位,而且原有的农村区域优势已经不再是进一步发展的优势了。因此,必须认真规划东北县域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在农村社会建设过程中,农村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经营体制也日趋完善,农民生活有了显著提高。但由于农村体制不完善,农村权力结构之间的失衡对农村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对农村社会公正造成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国家大规模征地奠定了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基础,在此过程中也产生出农民失地、征地冲突等社会问题。人的城镇化本质上是农民脱离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向现代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对比珠三角、苏南和浙江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不同的土地开发模式深刻地影响当地的城镇化形态。珠三角地区由农民主导的开发模式滞缓了农民的城镇化,苏南地区由政府主导的征地开发模式促进了农民的市民化。站在人的城镇化角度看,我国现行征地制度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在1949—1956年中国社会大变动的过程中,农村的阶级阶层也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主要受两个运动的影响: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地主阶级已经被消灭,贫农、农村工人、贫民、游民以及富农和中农,由于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变动,也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阶层;在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农民的经济分层已经不复存在了。  相似文献   

13.
本文较为系统地分析了 1932— 1935年间川陕苏区土地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政策措施及经验教训等问题。为了解决川陕地区土地占有不均、地租剥削沉重、人民生活困苦等诸多问题 ,川陕苏维埃政府广泛发动农民群众 ,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 ,废除了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建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这一深刻变化 ,初步改变了当时川陕苏区农村的阶级结构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有力地支援了革命战争和根据地建设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世界上古老而文明的农业国 之一。1949~1999年,新中国走过了整整50年的历程。50年来,尤其是最近20年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极大提高,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农村产业结构不再是单一的农业,而是农工商齐头并进,农林牧渔业共同发展。农民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温饱不再是农民的梦想,小康或更高层次的生活标准成了我国农民的追求。农村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向更新更高的领域迈进。 一、辉煌的成就 1、粮食和其…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整个中国正经历着一个现代化、经济化和全球化的过程。随着资本对农村的侵入,乡村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的农村和农民也相应进入后乡村和后农民性的时代。文学的叙事方式也发生了一个革命,传统的乡村叙事已被终结,新的走向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16.
农村垃圾问题的凸现是与小农社会化过程结伴而行的。随着小农社会化的加深,农民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产、生活和交往方式的改变成为农村垃圾问题产生和不断恶化的重要原因。要解决农村垃圾问题,必须注重对农村和农民的研究,必须及时解决小农社会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以防陷入城市垃圾处理方面“先污染后治理”的悲剧。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苏南农村整顿后进村工作的调查,概述了苏南三市实施动态式整顿后进村的实践经验。调查表明,近年来,苏南农村以加强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和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为重点,卓有成效地对后进村进行综合整治,基本实现了村级经济的平衡发展,促进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为广大农民走上共同富裕道路和苏南农村社区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本文还对如何进一步开展整顿后进村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苏中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农民消费生活方式演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生活方式必将逐渐转变为城市生活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向更高层次的未来生活方式的目标模式演进。通过对城市化不同阶段苏中地区农民消费生活方式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绝大多数农民的消费生活方式至今仍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需求的增长,从而制约了社会的和谐发展,阻碍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同时,这也导致了即使是进入城市的农民,也不能实现向享受现代文明的新型市民的转变。所以,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农民消费生活方式的演进。  相似文献   

19.
苏北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年来,由于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农业科技推广不力等原因,使得苏北农民市场参与能力、就业能力不高,收入也远低于苏南农民。为此,必须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完善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加大政府对"三农"的扶持力度等方面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苏北地区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20.
十年改革,使中国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这种变化,在经济发达地区的苏南尤为显著:农村走上了农副工综合发展的道路,乡镇企业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从而改变了农村的产业和劳力结构,提高了农村的积累水平。就以常熟市而言,农村经济发生了三大变化:一是农业产值占农村三业(农副工)总产值的比重越来越小。1978年,全市农村三业总产值为6.23亿元,其中农业产值3.57亿元,占57.3%;1988年,全市农村三业总产值为55.98亿元,其中农业产值4.36亿元,占7.8%。二是农村三业总产值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越来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