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老舍的《散文重要》收集在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笔谈散文》,也收集在他的((小花朵集》。这篇谈“散文重要”的文章,本身便是一篇言简意明清新朴素的散文。全文不到二千字,却就散文的重要性,散文的特点,写散文不难,散文是其他文学作品的基础等等几个  相似文献   

2.
读苏轼的“醉中走上黄茅岗”、”簌簌衣巾落枣花”等诗词佳句和《放鹤亭记》等散文,我以为除了抗洪的七十多个昼夜苏轼是辛劳的,其余的日子他是轻松欢愉甚至是疏狂的。可是,读了苏轼写的许多书简后,我才知道自己对他的了解是多么片面和肤浅。  相似文献   

3.
以小说家名世的周立波,在整个“左联”时期没有写过一篇小说。那时,他从事翻译理论工作,读了大量的世界名著;创作,除了几首不惹眼的诗,只写过为数不多的散文、杂文(散文在近几年重新引起了注意,而杂文却仍然罕被提及,尽管他的杂文颇有艺术功力)。凡此种种,对于此后造就为小说家的周立波,都是有益的文学准备。单就这段生活而言,他作过简括的叙述:“我在上海十年间,除开两年多是在上海和苏州的监狱里以外,其余年月全部是在……亭子间渡过的。”(《亭子间里·后记》,  相似文献   

4.
郁达夫的散文成就并不在他的小说之下,而且可以与他时代的散文大家朱自清、冰心等人相媲美。特别是他的游记散文,名篇佳作,令人叹为观止,百读不厌!笔者读了郁达夫的游记散文,感到印象颇深,写下了这篇印象记。一较高层次的认识价值。郁达夫的游记散文,突破了“写自然就专写自然”的局限,“处处不忘自我”,“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是人性,社会性与大自然的调和”(《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在记写自然风物中,往往或隐、或显、或  相似文献   

5.
艾煊的散文写作,比起他的长篇小说创作,实在不能称得上是丰产丰收。建国三十余年,只出了两册集子《碧螺春汛》和《雨花棋》。然而集子里那一篇篇清新淡远的散文作品,却是比小说更无保留地洞开着作者的心扉,你一眼看到的是那颗有力地搏跃着的、充满恳挚、深沉情爱的心! 读艾煊的散文,我常有发现:他把他小说家的特质带进了他的散文写作。这可能与他散文中较多写人有关。本来,散文和小说就是过从甚密的紧壁邻居,尤其写人散文。这二者的分界,到现在文体家们也不一定能真正说清。大略小说讲究缜密的结构、完整的情节、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云云。但近年来我国文坛上涌现的锦簇花团般的“散文式小说”、“诗化小说”、“情绪或心境小说”等新观念和公认的创作实绩,却更加模糊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对照之下,艾煊散文的小说特点就更加明显了。  相似文献   

6.
初试写作文学作品的同学们。在几种文学体裁中,往往开始觉得散文最容易。这是因为什么呢?乍看起来道理似是很多的。比如说,散文篇幅短。虽然诗更短,但显而易见诗更难写好。写诗,常常是分了行,远看象诗,读起来却没有诗意、诗味。有时象快板,有时象顺口溜,有时连快板和顺口溜也都不象。而  相似文献   

7.
曼殊是北宋前期词坛的著名词人,有脸炙人口的《珠玉词》传世,确立了他在中国词史上的重要地位。因而,历来研究晏珠词的甚多,而对曼殊散文的研究,问津者却很少。其实,曼殊也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曾巩在《同叙传》中写他一生“文传天下”,欧阳修在给曼殊写的《神道碑铭》中也认为他“以文章为天下所宗”。可借,晏珠所写的大量的散文,流传至今的只有《全宋文·曼殊卷》中的53篇。所以,搜集晏珠流失的散文,乃是当前晏珠研究者的一个重要任务。最近,笔者到晏妹故里——江西省进贤县文港乡沙河村(原属临川县),查阅《东南晏氏重修宗…  相似文献   

8.
散文的自由不但在文体,更在写作时的心态。一个人写小说或诗歌,必感到自己是在从事着文学的事业;写论文,必感到自己是在从事着学术的事业。他诚然可以是一个热爱自己的事业的人,但事业心终归形成了一种精神上的压力。写散文却不然,无论在自身的性质上,还是在社会的事实上,写散文都不成其为一种事业。在一切文体中,散文最缺乏明确的界限,最不具独立的形态。因此,在社会分工中,写散文也最难成为一种职业。世上很多职业的小说家、诗人、学者,却很少职业的散文家,散文家往往是业余的,这种情形肯定不是偶然的。散文是一种最非职业化、最个人化的…  相似文献   

9.
秦牧同志是当代有影响的散文家。他曾以华侨生活为题材写过《黄金海岸》《回国》等著名小说,有力地控诉了殖民主义者的罪恶;但是更有成就的却是散文。《花城》《潮汐和船》是为大家所熟悉和喜爱的散文集。在长期的创作中,他深入生活、辛勤劳动、匠心独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读秦牧同志的散文就象“和老朋友们在林中散步,或者灯下  相似文献   

10.
我一直盼望学术界出一批像样的古代散文史论。因为散文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学史上,所占比重最大,应用范围最广,延续时间最长,且文体最繁,文心亦富,文论也因而浩瀚细碎,需要一部乃至几部史论以综贯始终。然而,建国以来前40年的文学遗产研究中,诗、词、小说成了热门话题,而散文研究却相当沉寂,远不适应它应有的历史地位。古代散文,读懂不易,通读更难;人有风格,代有流派,其继承演变、发展创新,更是错综复杂。要理顺这些关系,弄清几百个作家,读懂几千篇(部)作品,非下深功不可。15年前,与舒芜闲聊,因他是桐城派方苞的后人,曾建议他写一部中国散文史…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叶圣陶以小说著名,其实他的散文更别具一种清醇宜人的风味,是现代中国散文史上独具魅力的一家。早在30年代中期,郁达夫就指出:“叶绍钧风格谨严,思想每把握得住现实,所以他所写的,不问是小说,是散文,都令人有脚踏实地、造次不苟的感触。所作的散文虽则不多,而他所特有的风致,却早在短短的几篇文字里具备了。我以为一般的高中学生,要取作散文的模范,当以叶绍钧氏的作品最为适当,”阿英也说:“他的小品文,给予小品文运动的影响是巨大的,而每一篇,都可以说是非常精妙的佳构。……他写的小品,在数量上不能说多,可是每一篇差不多都经过了很久的胚胎时期,而后用一种细腻老练的艺术手法写了出来.”  相似文献   

12.
妙情趣理汇新篇──王同书散文艺术探论左健,吴昌红一同书先生以治明清小说鸣世,然圈内的不少朋友却更爱他的散文,志厚序其散文集曰:“格高、情深、意新、语隽。”陈超先生调寄[满庭芳]小令,赞曰:“文章妙手,飘然俊逸,气盖吴楚。”推崇见此。其实,他的治学与写...  相似文献   

13.
潘采夫 《社区》2011,(11):15-15
这本《城门开》,竟然是我读的第一本北岛散文集,读了之后,除了赞叹文字真好,也并不觉得共鸣。我不是读他的诗长大的,也不会陪着他的散文慢慢变老。  相似文献   

14.
曹文轩 《社区》2011,(35):5-6
世间有许多读书种子,但他们读书似乎于他们的精神无补,反而读成呆子,读成迂腐可笑之人。曹聚仁先生说他曾听说过浙江金华有个姓郭的,书读到能将《资治通鉴》背诵一番的程度,但写一个借伞的便条,却写得让人不堪卒读。读书多,莫过于清朝的朴学家,然而.像章太炎那样令人钦佩的朴学大师又有几个?我认得一位教授先生,只要提起他来,  相似文献   

15.
从前,在德国有一位很有才华的年轻诗人,写了许多吟风咏月、写景抒情的诗篇。可是他却很苦恼、因为,人们都不喜欢读他的诗,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相似文献   

16.
古今中外,写“春”的诗文,多得难以数计;而解读写“春”的文章,更是不胜枚举。这样,笔者想,单独分析朱自清或唐的《春》,似很难冲出已有评论的局囿,若将两篇同题散文加以此较谈,或许能道出一点新意,也未可知。  纵观两位散文大家的风格,前者以细腻见长,后者笔触宏放。换句话说,朱自清总是将描写的对象“剥开来细细地看”,“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轻轻放过”。①他的写景散文,可谓一个文笔“漂亮和缜密”的“万花筒”。②而以杂文和评论写作见长的唐,写景散文虽不如朱自清多,但却能够匠心独运,开辟风格…  相似文献   

17.
几年前,读了金科的第一本散文集《微风斜雨》,我曾在评论中写道:“他下笔无需借助于夸张和强化,他靠的是感受和发现。这是散文作者传统的路子,也是坚实的路子。”现在读到他的又一本散文新著《人在他乡》,感到金科仍然走的是这条坚实的路子,同时也很高兴地看到了他的发展和进步。在这本新的散文集中,作者写的内容仍然是他擅长的现实人生,凡人小事。但从情感上看,苦涩的感叹、无奈、惆怅明显少了,更多的是对于亲情、友谊、人生、社会生活的感动、眷恋、回味,概而言之,是一些很温馨的文章。“结束铅华归少作,屏除丝竹入中年。”(清人黄景仁诗…  相似文献   

18.
在新时期文学发展过程中,贾平凹是屈指可数的优秀作家之一。他以小说著称文坛,事实上,他的散文创作与小说相比具有更为独特的艺术价值;禅宗意识的自觉追求与渗透就是一个重要特征。贾平凹散文写自然,也写人,在自然中感悟人生的奥秘与在人生中追求自然的情趣是他的散文创作(尤其是游记类散文)的主旋律。这里就融入了禅,融入了禅对人与  相似文献   

19.
“犯笔”是我国古典小说创作中一种常见的技法,也屡屡被一些评论家们所提及。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说:“《水浒传》有许多文法,非他书所曾有,略点几则于后……有正犯法,如武松打虎后,又写李逵杀虎,又写二解争虎,潘金莲偷汉后,又写潘巧云偷汉;江州城劫法场后,又写大名府劫法场……正是故意把题目犯了,却有本事出落得无一点一画相借,以为快乐是也,真是浑身都是方法。有略犯法,如林冲买刀与杨志卖刀……。”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也有类似的见解:“《三国》一书有同树异枝,同枝异叶,同叶异花,同花异果之妙。作文…  相似文献   

20.
玛拉沁夫同志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蒙古族作家。他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无论是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还是电影文学、报告文学,他都有建树,都有力作。虽“文革”时期中断创作,但到了新时期,他又有新的探索,新的成果,其中,散文创作尤甚。“文革”前十七年,玛拉沁夫同志的主要精力放在小说创作上,只是断断续续地写过一些散文。这些作品,由于题材的新颖,草原、森林气息的浓郁,以及文笔的明丽流亮,受到了广大散文读者的喜爱和创作界的好评。在“文革”前,谁要观赏蒙古草原的散文,他就不能不读玛拉沁夫的作品,谁想研究当代少数民族散文的创作成就,他就不能不提到玛拉沁夫的名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