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杨凤霞 《北方论丛》2000,20(2):83-85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成就,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二者既有一脉相承的联系,即古罗马的文化多师承古希腊,又由于各自的特性,如不同的政治环境、经济形式、民族性格及宗教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了不同的特色文化。  相似文献   

2.
希腊神话是人类文化生活中的宝贵精神遗产。作为古希腊民族精神的产品,它既具有一般神话思维共有的普遍属性,反映了原始人的自然观、社会观和审美观,又带有希腊民族文化的烙印,反映了古希腊历史、文化和人的精神风貌。古希腊仪式文化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也是以神话为支撑的。那种神话思维下的以礼敬神明为目的的古老仪式,在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发展过程中渐渐地外化成了一种公共行为,从而形成了古希腊特有的仪式文化。  相似文献   

3.
对古希腊文学的介绍和传播是周作人一生中的重要工作之一,他不仅翻译、介绍了古希腊的神话、古诗、戏剧、寓言和修辞学等著作,还通过自己对古希腊文学的认识和看法,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其最终目的是在批判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系统鉴别,以期实现国民文化和素质的改造.  相似文献   

4.
约翰·济慈研究中,批评家们面临一个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古希腊神话与济慈诗歌创作的关系。国内批评家忽略了古希腊神话在济慈诗歌创作中作用的研究。国外一些研究者虽然注意到了这一问题,但这种影响的深层原因尚未得到透彻解析。其实济慈在思想倾向、审美情趣方面与古希腊文化精神的契合,对我们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济慈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古代西方艺术世界中,古希腊文化艺术处于统治地位,其文化艺术被誉为欧洲文化艺术的起源,当时古罗马帝国的艺术发展成就无法与古希腊相提并论,在古罗马帝国吞并古希腊后,其音乐实质上是古希腊音乐的延续,但其发展是迂回曲折的。文章从音乐学与人类学的角度对古希腊音乐在古罗马时期的发展进行了宏观论述。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文化和古希腊文化在其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深受生态状况影响。古代中国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地理环境方面优于古代希腊,形成典型的农耕文化,但是相对封闭。相比之下,在经济土壤、社会结构、国际条件等方面古代希腊却明显比古代中国优越,这大大有利于其开放型文化的形成。双方各具特性,各有优劣,从而成就了东西两颗璀璨的文化明珠。  相似文献   

7.
袁强 《天府新论》2020,(6):128-134
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凝缩着古希腊的民族精神,在类型化与复合化中表现出英雄的民族性与崇高性,而在古希腊英雄题材电影中,这些英雄走向了感观化与名气化,民族精神构建的作用消解,古希腊英雄形象发生异变。本文通过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与古希腊英雄题材电影中的英雄在塑造方式与文化内涵上的对比,揭示媒介对古希腊英雄的形塑力,指明古希腊英雄形象异变的媒介动因。  相似文献   

8.
陈斯一 《文史哲》2022,(1):145-154+168
德国古典学家韦尔纳·耶格尔在他的名著《教化》中提出,古希腊文化的独特品质在于一种强调"理念"和"形式"的秩序感,以及以此为范式"形塑"人性的教化。他据此认为古希腊文化才是"真正的文化"。《教化》对古希腊文化的赞颂,与西方学界的几种批评立场形成了对比。在《教化》中译本出版之际,重新审视西方学界的这些立场对比,并结合古希腊史诗和古典哲学的多种重点文本分疏相关议题,有助于汉语学界更深入地把握耶格尔所推崇的古希腊秩序观的思想脉络。正如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所指出的,古希腊文化缔造秩序的强烈冲动,其实恰恰源自古希腊人对宇宙和人生之本然无序的深刻体认,因此,想要更加原本地把握古希腊文化的特性,研究者就必须重视古希腊思想中秩序和无序的张力。  相似文献   

9.
无论是在前期还是后期 ,加缪哲学始终渗透着均衡的思想 ,“均衡”构成其起点与归宿。这种均衡思想的形成 ,一方面源自于古希腊文化对他的影响 ,另一方面也是他对具体社会现实深刻反思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共和晚期希腊哲学对罗马法之技术和内容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旨在研究共和晚期古希腊哲学对罗马法的影响。作者研究了古希腊与罗马的文化联系 ,考察了对罗马法律文化发生影响的古希腊人和作品 ;确认西塞罗的Topica一书是把古希腊的普通逻辑学转化为罗马的法律逻辑学的关键作品 ,并阐述了古希腊逻辑学对提高罗马法的科学水平的革命性意义 ;分析了古希腊的历史—社会哲学对罗马法内容的影响 ,着重探讨了社会契约论从古希腊到罗马的传播。本文认为现代大陆法系的法律体系不仅包括罗马和日耳曼因素 ,而且还包括古希腊因素  相似文献   

11.
近代以来,国内学术界对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罗马的经济发展道路和经济思想,产生了误会。认为古希腊罗马是"海洋文明"或"蓝色文明",从开始就走上了海外贸易的发展道路,从而"重商轻农";而我们是"大陆文明"或"黄色文明",一直是农业社会,所以"重农轻商"。其实这是极错误的观念。从古希腊罗马作家的言论和现代学者的研究来看,古希腊罗马社会和我们一样是极重视农业的;而且从神话学角度分析,古希腊罗马人对农神得墨忒耳和酒神、丰收之神狄奥尼索斯的特别崇拜也反映出他们对农业的重视。因此可以断言,古希腊罗马社会的重农思想是毋庸置疑的。  相似文献   

12.
希腊文学与希伯来文学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性。前者是一种乐感文化,它所彰显的是一种原欲型的世俗"人本主义"的特点,这主要与希腊的地理位置、希腊人的个体本位意识以及希腊民族的自然观和宇宙观有紧密联系;而后者则蕴含的是一种理性型的宗教"神本主义"特征,是一种罪感文化,这主要因为希伯来民族是由一个流浪者群体构成的,这些无立锥之地的流浪者们在重重外部压力下确立了一个精神领袖——上帝,并以上帝的绝对权威作为本民族的牢固纽带。  相似文献   

13.
胡伟希 《文史哲》2002,(2):113-118
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们认为,知识即美德,二者是同一的。但在近代的康德那里,现象界与本体界的分野,使得知识与智慧(美德)产生断裂,这体现在其三个批判理论中。使古希腊的知识与智慧的联系与融通得以恢复的,是具有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功底的熊十力,他探求了“转智成识”和“由智化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王元骧 《学术月刊》2012,(7):97-106
西方的美学和文论是由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这两大传统所构成的。它们的思想观点和思维方式各有特点:前者以知识论为基础,是经验的、静态的;后者以信仰论为基础,是超验的、动态的。在西方文化史上,它们之间不仅有横向的互补关系,还有纵向的传承和发展的关系。我国"五四"以来从西方引入并在其后占主流地位的现实主义文论,主要是按古希腊知识论哲学的科学精神建立起来的,它对于推进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重科学轻人文的倾向。而在希伯来文化传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基督教美学由于信仰问题的引入而把对人的理解由社会的、理性的维度推进到个体的、心理的维度,也使人们对美和审美关系的认识有了的重大发展。这些思想的精髓,对于完善和提升已在我国生根的现实主义文论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诚信之于人的作用可以从人格的进路上予以见证。正义是古希腊文化的四主德之一,是基于诚信的法律秩序,正义人格就是以理智控制情感和欲望,保证心灵和体质的健康。君子人格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人的自觉的道德要求和积极的境界展现。儒家诚信之德的现代意义主要表现在它是不同文化进行对话的平台,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因子,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内在来源,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姜桂栩 《文史哲》2003,(5):102-108
基督教文化是西方作家重要的精神资源 ,是外国文学研究中一个不容回避的评论视角。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 ,由于极左思潮和庸俗社会学的影响 ,宗教文学研究陷入政治性否定的误区 ,文艺思潮与作家作品被“局限性”设定 ,某些世界文学名著被误读乃至曲解。许多论说至今仍占据着话语霸权地位。伴随着改革开放 ,评论界出现了新的批评话语 ,把希腊精神、人文主义与基督教精神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受到质疑与挑战。实际上 ,在构成西方文学精神的悲剧意识中 ,渗透着复杂的宗教思想 ;发端于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及其后的人道主义 ,也与基督教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关系 ;是浓厚的宗教情怀赋予莎士比亚、雨果、托尔斯泰等文学大师磅礴的道德激情 ,成就了他们创作的不朽 ;就连 2 0世纪打着反叛旗号崇尚“自我”的诸多现代派作家们 ,也没有放弃过寻求上帝的努力。基督教文化视角烛照下的文学研究 ,预示了外国文学史重构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7.
刘志琴 《河北学刊》2012,32(3):43-48
中国古人对生活的理解大致是两个层次,一是活命需求;一是体认天理。从形下到形上,由器物直悟天道。在这种文化形态中,日用器物不仅是消费品,也是非文本的伦理教本,致使生活方式高度伦理政治化。古代中国人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同构的这一形态,肇致生活方式的变迁,必然伴随传统文化结构的松动或解体。几乎成为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转型中的通则。休闲在现代生活中愈来愈凸显其重要价值。古希腊思想家将休闲看作是哲学和科学诞生的条件,中国思想家也在清闲中思考万物之理,所不同的是思考的内容不一样。休闲在中国士大夫中成为立身处世的境界,发展了快乐人生。未来学预言,未来社会是"闲暇社会",闲暇问题愈来愈彰显其重要性,这是一个富有潜力的课题,值得思想史学者思考。  相似文献   

18.
唐晓琳 《学术探索》2012,(1):117-120
希腊哲学、罗马法和基督教义作为欧洲各国的共同精神财富和欧洲法的重要资源,经近代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已被重新"化合",成为欧洲统一的文化基础;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欧盟成员国内,民族意识、区域间的文化差异又是欧洲统一的樊篱。虽然欧盟颁布并实施了一系列旨在促进欧洲统一的文化政策,但文化始终都是欧洲统一进程中的一把双刃剑,它既传承着欧洲统一的梦想又羁绊着欧洲统一的脚步。欧盟唯有在共同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建构相应的观念形态,即相互承认他者身上的他性,欧洲统一的进程才会顺畅。  相似文献   

19.
早期英语谚语并非简单地反映了英伦表层文化,而是极大地反映了其深层文化即其哲学传统的内容。由于西方文明以两希文化作为其共同根基,英伦文化又是西方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古希腊和基督教的宇宙观、知识观等很自然地浸润到了英语谚语当中,这其中主要包括古希腊的物质/形式二元论,以理性为枢轴的得救观,以道(logos)为内容的智慧观和理性致知论,以及基督教创世、堕落与救赎的观点,以信仰为支点的拯救观,以上帝之道为内容的智慧观和信仰致知论等。了解这一点,对于我们准确把握早期英语谚语的思想实质,理解其成为英语语言精髓的原因之所在,从而在一个新的维度上把握英伦传统文化以及在更高的程度上运用英语语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晚清时期,由于民族危机的加深,人们关注西政和外国史地学的编纂,王树楠是比较早的专门编纂欧洲史学之人。他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强调变易进化的观念,继承发扬传统史学中治史之鉴戒传统,积极向国人介绍古希腊和欧洲各国的历史文化和政治制度,推动了变法思潮的发展,并积极主动地从中西比较中寻求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