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忆母校     
说起来,我对现代教育最初的、最基本的认识——教育能够改变人的命运,是从坐落在陕西咸阳的西藏公学开始的。  相似文献   

2.
厦门大学韩宇老师来函,希望我为美国史研究会网站的南开、武大美国史学科五十年专题写点回忆文字,称我是唯一在这两所大学的美国史研究机构都曾工作过的人。我的确是在中国美国史的这两个学术重镇都待过十年左右的时间,可是鄙人从来不记日记,加之忘性太大,许多细节都往事如烟了,所以一时要写这类东西还真的是比做学术文章都难,后者有文献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是清末民初中国舆论界的"执牛耳者"。他在许多学科领域研究中多有建树,写下了一系列耸动视听影响深远的好文章。他的言论在20世纪初起着反传统、思未来、冲决罗网的"洪水猛兽"般的功用,中国近代许多名人和伟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他的影响。梁启超又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他在政治上是一个改良主义者;但在学术领域,他以史学为轴心,广收博取,文史哲齐头并进,新论迭出,卓然成家。他留给我问的那些纵论古今中外,探求人生社会的优秀著作,永远不会被忘记。  相似文献   

4.
当2O世纪即将过去,21世纪的大幕即将开启的时候,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南开大学迎来了自己的八十华诞。在南开大学发展史上,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刻,是南开全体师生员工和海内外广大校友的盛大节日,每一个南开人无不为此感到由衷的喜悦和振奋。八十年来,南开大学秉承“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精诚团结,艰苦奋斗,既深深植根于中国民族文化的土壤,又面向世界、努力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形成南开独具特色的“受国、敬业、创新、乐群”的光荣传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业绩,为中国高等教育史谱写了灿烂篇章。待别是…  相似文献   

5.
6.
我有幸作为吉林省莎士比亚协会赴沪观摩团成员,参加了首届中国莎士比亚戏剧节。这次戏剧节给我的印象,将终生难忘。十几天的收获,胜读十年书。一走进上海戏剧学院,彩旗飘扬,横幅高悬,一股节日的暖流便迎面扑来。开幕式这一夭,刚刚建成的实验剧场,披上了节日的盛装。党政领导、外国使节、国际友人、专家学者、观摩代表和文艺工作者,齐集一堂,欢声笑语,心花怒放。首届莎剧节之规模,可谓盛况空前,无与伦比。在短短的时间里,仅在上海一次竟能上演十五出莎士比亚名剧,此乃世界之罕见。国外一次节日,也就是六、七出戏。可见文明古国的中国,气魄之  相似文献   

7.
说不尽的凤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凤姐是杂色人物,是大观园的“总经理”,是在封建社会末期,女人极度受压的社会环境中干出来的女强人。从新版本《红楼梦》来看,凤姐是维护自己贞操的女子,但凤姐没有尝到爱情的甜蜜。凤姐是位说不尽的人物。  相似文献   

8.
我1947年在上海交通大学毕业,与当时在上海已经很有名望、负责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的陈省身先生完全不认识,与在天津的南开大学更没有任何关系。没有想到以后有缘与陈先生接触,并通过陈先生的介绍,有缘到南开工作;更没有想到在南开扎了根,这一待竟然就是一辈子。而且,我又有幸在80年代以后协助陈先生在南开创办了全国著名的南开数学研究所。我在上海交通大学毕业时,由于在学期间参加学运,比较暴露,难以在上海待下去。就在这时,经过交大数学教师来公道先生的推荐,认识了陈先生,并且由陈先生介绍到清华大学数学系工作。后来有一…  相似文献   

9.
严修,官至学部左侍郎,在晚清,是中国兴办学校的重要主持者.在清末民国初年,严修参与缔造共和与反袁复辟帝制,尽管严修与北洋系军政集团关系非常密切,但他弃官办学,创办南开私立系列学校,被尊称为“南开校父”,成为中国近代新式“私学”教育的探路者和奠基人.  相似文献   

10.
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大体上都有这样的经历,即,往往会被某个书名和书中的某个词深深吸引。必须承认,某些稀奇古怪的字或词本身具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讲一件自己亲身的经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学问兴趣。1993年冬,我在德国哥廷根大学法学院图书馆几万册法哲学著作中翻检到德国美因兹大  相似文献   

11.
初到南开     
我于1947年9月来南开大学历史系任教。当年还是刚满31岁的青年,而今已是82岁的老翁了。除了四年去北京学习和工作外,在这个校园里一直生活了半个世纪多。在记忆的屏幕上,历历往事不时显现,“掸”之不去。越老,这种怀旧心绪就越是不绝如缕……经友人介绍,在南开第一个见到的人是冯初转先生,第二个是陈序经先生。当时冯先生是文学院长,陈先生是教务长。冯先生个子不高,秀发密长,谈吐平和,给人一种哲学家特有的雍容深途的风度。陈先生身材较高,着西装,嗓音洪亮,待人热情,富有一派开拓学术事业的气魄。在同冯先生见面后不久,他…  相似文献   

12.
“高校被诉”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究其原因,与高校校规片面强调学校的管理职能、忽视学生的权益有直接关系。为了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各高校应采取积极措施努力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法治化。  相似文献   

13.
这是1979年我第一次回国讲学时,所写的一首绝句,我与南开大学的情谊也就是从那一年春天开始建立起来的.如今回首前尘竟然已有二十年之久了.回想当年我决意申请回国讲学但不知是否能获得国家允准时内心的激动和不安,到今日竟然接受了南开大学的邀聘,成立和担任了一个研究所的所长.这其间自然有一段漫长的经历.有些人对于像我这样一个饱经忧患且已年逾古稀的老人,何以不在桑榆晚景之年居家自享清福,而却要出资出力不辞辛苦地去办一个研究所,感到困惑难解.现在既正值我返国教书已有二十年之久的周年,又正值南开建校已有八十年之久的校庆,校方要我写一篇文稿来作一次回顾.  相似文献   

14.
严修、张伯苓与南开大学的创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严修、张伯蓄是南开大学的创办人,也是中国教育由传统教育向近代新式教育转化演变过程中的代表人物。他们作为跨越19世纪进入20世纪的爱国教育家,把南开大学办成中国人以自己的力量创办现代大学最成功的范例之一。严修、张伯冬不只是属于南开,而且属于中国。严修(1860-1929),字范孙,是著名学者,作过清朝翰林院编修、贵州学政、学部待郎,晚年弃官回天津倡办新式教育和地方公益事业,与南通张春向有“南张北严”之称。蔡元培说他“于旧道德素称高贵”,周恩来赞扬严修是“封建社会一个好人”。张伯警(1876-1951),字寿春,比严修…  相似文献   

15.
社区是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也是基层民主实践基地。在这一领域中,社区居民通过举行各种文化活动增进了人们的民主参与意识,也促进了小区的公共治理。小区的这种实践在当代中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它表明,社区文化平台是公共活动空间的基础,共同的文化活动增进了和谐与参与意识,以此为基础,中国基层民主具有了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康德的《永久和平论》对当代国家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其关于"自由国家之联盟"的构想上,这成为了联合国的理论基础。康德是联合国制度的理论创始人,康德是当代国际法律秩序的重要思想奠基者。"自由国家的联盟"是康德永久和平论的核心思想和制度设计之所在。联合国成立后,虽然没有爆发大规模战争,但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康德设计的"永久和平"似乎没有完全实现。我国提出建设"和谐世界"的构想,有必要对西方先哲所设计的"永久和平"进行思考。康德的永久和平论在目标上是理想主义的,但具有策略上的现实主义安排,现实主义的策略安排的一个困境就是战争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7.
徐中玉 《学术界》2001,(3):235-247
一、为什么会去山东大学  我是 1934年暑期考入青岛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的。在此之前 ,我当过两年小学教师 ,在故乡江阴城区“澄南小学”教五、六两个年级的语文课 ,兼教导主任。因我是江苏省立无锡中学高中师范科的毕业生 ,必须凭在小学服务满两年的证明书 ,才能报考师资设备好 ,每年学费只要 2 4元的国立大学。那时全国只有 13所国立大学 ,山东大学是其中之一 ,设在青岛 ,原名国立青岛大学。因经费要改由山东省承担 ,而山东省政府乃在济南 ,青岛只是特别市 ,地点吸引人 ,山大不愿搬去 ,只有校名改称“山东” ,山东省才能勉强满意。我初中…  相似文献   

18.
活动、生命、意见和思维方式--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哲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文阁 《学术研究》2004,1(7):46-5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离不开对马克思哲学全面、准确和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如何理解马克思哲学 ,如何将马克思哲学话语置于当代的学术语境之中 ,如何将本真的马克思哲学呈现于当代人的视域之中 ?这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深入研究与回答的重大理论问题。从学术上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是中国哲学界义不容辞的责任 ,需要我们做长期而艰苦的工作。 2 0 0 1年本刊曾开辟“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哲学”系列笔谈专栏 ,俞吾金、王南、衣俊卿、张曙光等知名学者参加了讨论 ,在学术界产生了积极的反响。时间已过了近 3年 ,如今哲学界的青年学者们 ,又会对马克思哲学做怎样的理解和解读呢 ?为进一步推动这一领域问题的深入研究 ,本刊从本期起 ,重点选登青年学者在这方面的新成果 ,以展示当代年轻学人的新视角、新思想与新方法。敬请读者垂注。  相似文献   

19.
1999年是国庆50周年,南开大学校庆80周年,又恰逢我80生辰。三者凑在一起,使我感到莫大欢欣和振奋。在此庆幸之际,回顾一下自己过去走过的学术历程,成许是不无意义的。屈原有句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过去五六十年来的大半生,就是在学术上不断求索的大半生,也可以说是努力探求真理的大半生。30年代末当我在燕京大学经济系学习时,就确定了将来要走从事理论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之路。我是西方经济学出身的。在大学时,经济学原理学的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新古典派的创始者马歇尔(AlfredMarshall)的《经济学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