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介绍了文本翻译中的女性主义相关理论,并从女性主义的视角讨论了翻译中女性主义译者的主体性。认为女性主义对于译者主体性的张扬主要表现为在翻译实践中对文本翻译的操纵,女性主义翻译成功地解构了原作对于译文的霸权地位,让翻译界从一个新的角度和思想维度去审视译者的主体性。最后通过具体实例探讨了女性主义翻译中的常见策略。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深入,将中国经典文化介绍到西方世界的典籍翻译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以译者主体性为研究角度,对《孙子兵法》这部军事领域的重要著作进行个案研究。《孙子兵法》自1772年被首次介绍到西方社会,它已经被翻译成了十多种文字。在近一百年中,中外译者出版了大约有十五个不同的译本。本文所选择的两个英文文本分别是由翟理斯和中国译者林戊荪所著的。经对比译文本,发现了其各具特色。对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后,本文认为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发挥其主体性作用,在选择文本、阐释文本、制定翻译策略原则,以及确定译文语言的表达形式和技巧这四个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作者期望借助译者主体性的理论视野,对于《孙子兵法》的译文的分析能够做到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并能反映出各译文的特点论明翻译中的内涵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翻译的主体研究走过了一段“范式更替”的历程,并已陷入困境。主体间性哲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在总结国内翻译的主体间性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界定了五个翻译的主体,并指出“源作者—源文本—译者”和“赞助人—译者—译文读者”这两对多主体间性关系从翻译的内部(文本理解)和外部(操控因素)较好地揭示了翻译的本质和内在规律,体现了文学翻译中的“忠实性”和“创造性叛逆”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翻译伦理指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范。它讨论的是译者和其他各主体之间的关系,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文本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切斯特曼基于以往的研究,提出了再现、服务、交际、规范和承诺五大伦理模式。五种翻译伦理的提出把翻译研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本文通过对翻译伦理的回顾,重新透视切斯特曼翻译伦理模式,指出模式各自的理论基础、适用范围、局限性和不足,希冀进一步构建翻译伦理学研究范式,纠正其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自译过程就是作者通过视觉刺激提取意象图式,在源语文本辅助下建构译文语篇的过程。自译过程中译者与作者互文语境高度融合使得本源文本得以再现,因翻译导致的信息冗余和流失程度降低,两种文本在语义上的对等度大大提高,互文性与超文性特征更趋明显;作者与译者身份的重合导致译者受到原文本的束缚降低,译者主体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6.
广告翻译面临的不单是语言转化问题,还涉及到各国诸多的文化差异问题。从语言角度讲,译者应首先注重广告英语的特点,再从目的论角度出发达成广告译文文本与原广告文本的功能对等。广告翻译成功与否在于能否实现广告的交际目的。目的论原则在广告中的灵活运用,有助于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障碍,增强广告的功效。本文先从广告译文语言上的特点着手,然后从中西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以目的论为原则研究广告语言的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7.
学术书讯     
<正>周领顺教授所著的《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和《译者行为批评:路径探索》两本专著,由商务印书馆分别在2014年8月、9月出版。它们是以译者和译者具体行为为切入口,以社会为评价视域,旨在评价译者行为和译文质量二者关系的批评性翻译理论论著。译者行为批评是翻译批评学科的进一步细化,它是翻译批评性研究范式转变的第三阶段,是翻译活动内外相结合的翻译社会学研究,是对译者语言和社会性角色行为之于译文关系的评价,同时,也是对于译者在翻译社会化过程中的角色及其作用于文本的一般性行为规律特  相似文献   

8.
评价理论中的态度、介入、级差系统与文本的文体风格、审美价值密切相关。因此,评价理论与翻译实践、翻译批评也存在紧密关联。诗歌英译的关键是将原文的“美”移植到译文。然而,因主体差异,译者与原作者往往对同样客体持有不同的评价态度。以《钗头凤》三个英译本为例,文章试图通过分析作者与译者审美及价值观的异同,探索衡量译文质量的有效标准,并以此探究评价意义承载的文化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中有大量对联,它们在杨、霍译本中均得到了很好的翻译。本文从解构主义理论出发,对它们的翻译进行了仔细地探讨和分析。结果证明:文本本身的定义是由译文而不是原文决定的,译者是创造的主体,译文语言是新生的语言,一切文本都有互文性,原文与译文的关系是平等互补的关系。杨氏夫妇与霍克斯都充分发挥了译者主体性的作用,两译文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且互有优势,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10.
斯珀伯和威尔逊所提出的关联理论,虽然主要是用来研究交际的,却从认知的角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翻译活动可以看作是一种动态的、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它涉及到原作者、译者以及译文读者三个方面。本文试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视角比较《瓦尔登湖》三个中译本的得失。文章强调译者如何在译语作品中重现原文本中的关联性是检验译作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1.
翻译什么的问题属于翻译的本体论问题,"以原作所写的现实为模特"就是其中的重要命题之一.由于西方学术话语在中国的优势地位,这一命题的理论价值尚未揭示出来.经过修正,这一命题将有助于建立译者与作者、译语文化与源语文化的平等对话关系,有助于理解人与翻译以及人与他者文化的关系.孤立的文本不占有文本的全部意义,"现实"同文本一起成为翻译的对象改变了对翻译本身及翻译中各个因素之间关系的认识,然而这个"现实"并不是现成的,它同文本的意义一样是在实践中由原作和译者共同揭示出来的.共享"现实"的引入有助于翻译实践及对翻译的伦理和政治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关联翻译理论认为,译者既不是原文的解放者,也不是原文作者的奴隶。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任务是尽量正确传达原文作者意图、最大限度满足译文读者期待,以及选择适当的语言、方式最佳调节原文作者意图和译文读者期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以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为主要依据,对汉荚广告翻译中常见的“不信”现象做出例证和解释。认为广告英语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为吸引消费),其译文不应再追求传统翻译理论中对原文的忠实移植,而应把重心放在是否达到了对受众的传播效果。因此,广告翻译其实是译者有意改变原作的内容与形式的一种行为。当然,这种改变并不是任意为之.其总的原则是译文能够达到与原文广告对原语读者所起的相同甚至更好的功能和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际翻译必然是介绍和传播源语所体现的文化,即文化翻译。翻译的目的在于实现源文与译文的文化等值。翻译不仅需要翻译技巧,而且需要有很强的文化意识和敏感性。文章对文化翻译提出了四种行之有效的途径,译者应该选择最恰当的翻译策略,以促进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5.
在英译汉中,常常存在一种文理欠通、冗长累赘、佶屈聱牙的欧化译文,其特点之一是与原文文本相比,其目标语文本的字数扩增了。通过对一个原文片断与两个回译文文本的用字量之比较研究,以及两个回译文文本较原文文本扩增字数原因的定量分析,运用汉语句型理论,探讨英译汉中目标语文本扩增的特点及其主要成因——英汉文化及思维层面的差异。虽然汉语与英语都属于SVO语言,汉语的句型体系可以覆盖英语的句型体系,但英语的句型理论是建立在机械唯物主义的语言世界观基础之上的,汉语的句型理论是建立在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语言世界观基础之上的。汉语句子是按线型结构排列的,而英语句子是按树型结构排列的。  相似文献   

16.
讨论了意识形态的翻译与文化功能对等之间的关系,指出在典籍翻译中意识形态的翻译是否起到与原文中意识形态相同的文化功能可以作为翻译批评的标准之一。以《孙子兵法》两个英译本意识形态的翻译为例,认为译者对源文本中意识形态的理解与翻译,在译文中表现为文本内部和文本与副文本之间诠释的一致性。如果译文在意识形态的翻译上没有达到文本内部和文本与副文本之间诠释的一致性,则译文与源文本的文化功能对等也就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17.
解构主义翻译观指出,翻译的目的不是为了“求同”,而是“存异”。因此,翻译应尽量反映语言之间的差异。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产生之前,多数翻译理论主张翻译应力求达到译文与原文“对等”。解构主义翻译观消解了传统译论中译作--原作二元对立关系,冲击了传统翻译观中“忠实”原则和“原文至上”的翻译原则,肯定了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重新定义了译者在翻译中的地位,对原文与译文关系的处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同时为翻译研究的多元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8.
以《诗经》中《将仲子》英译本为例,从功能语境的三个不同层次探讨其分别对译文的制约以及语境重构的方法。通过分析发现,文化语境制约译文的体裁;情景语境制约译文的理解和变体;上下文语境则制约译文的衔接。因此,必须理解原文语境,并通过不同的翻译方法对译文进行功能语境重构,以达到原文与译文的等值,进而促进典籍英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传统翻译研究以文本阅读为主要内容,强调对原文和译文的充分理解。西方"翻译研究学派"的文化取向研究为我们打开了新的视野,但缺乏个案研究、没有数据和材料也难有立足。文章以林译《巴黎茶花女遗事》为例,探讨意义空白在原文和译文中的填补策略、语言认知和分析、理解及填补机制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传统译学视原文和原作者为绝对权威,从而使译者处于译学研究的边缘地位。当代翻译理论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切入研究译者的地位,从而提高了译者以及翻译学科的地位。阐释学、翻译研究学派、女权主义、解构主义等当代主要翻译理论都宣称译者的地位不低于作者,译文并非是附属于原文的派生物。译者是翻译活动中最为关键的主体,是原文的读者、解释者和译文的创造者,是构建译入语文化的重要力量。在翻译实践中,译者既要尊重原文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才能履行跨语际、跨文化交际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