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华夏哲学有否论难能力是一个不曾讨论,但关乎其文化体系价值的问题。考释揭示,孔子、墨子皆重视文言哲学。孔子倡导"法语"以规范论难文言,还概括六典为"经",其文言范式正确性来自演绎性。"经"之质在"事辞称",其哲学基础在于六典文言构造的"系"式连缀。墨子继承发展了孔子"法语"及"经"思想,创造了"语经"体系。它有"定义""说求""渔大"三物。其必然性保障论难文言的正确性。他还从孔子"经"名推演出"辞论"。其三要素"故"、"理"、"类"皆有程式。"故"恃"说","理"有"还原本意之程","类"有"十三格"。全面揭示了墨辞之理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2.
伍小劼 《南亚研究》2010,(2):112-122
十二卷本《大灌顶经》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僧人撰写的经典,亦即所谓"伪经"。其中第十二卷《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是药师信仰的源头,也是现存药师经的最早形态。隋唐时期,药师经又先后三译,说明此经在中国诞生后曾传入印度,经过印度文化的改造,再传回中国。这是佛教发展中文化汇流现象的一个具体案例。  相似文献   

3.
周国炎 《创新》2012,6(2):76-82,128
布洛陀经诗是壮族重要的历史文献,有关"麽汉皇"的题材是经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贵州的布依族与壮族有着非常密切的历史渊源关系,其重要的宗教文献———摩经中也有不少与壮族布洛陀经诗内容相似的成分,摩经中的"安王"与壮族布洛陀经诗中的"汉皇"题材文献在名称、功能、内容、人物等各方面都存在着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4.
墨家及其思想在先秦曾经盛极一时,与儒学并称显学。可是在当时影响如此之大的学派为何没能发展壮大却远离了思想的舞台,直至清代中晚期才被重新重视起来,其中缘由令人深思。本文试图从思想本身、统治者的选择及历史与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等方面对这一现象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5.
2002年以来中日关系的不正常局面,促使中日两国很多有识之士进行深入思考,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出现了"政冷思热"的局面.本文通过分析中日关系的5个"温差",认为中日关系不正常的负面影响还在日益显现,关键在于妥善处理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问题.并且提出,当前中日关系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正面临5个方面的严肃考验,而实现两国首脑互访,已经成为中日关系"再次正常化"的标志.  相似文献   

6.
陈顺发 《社会工作》2011,(21):32-32
当前,江西省第八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已经拉开帷幕。如何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换届选举工作平稳和谐进行,是各级党委、政府及民政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具体而言,应突出抓好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张留见 《学术交流》2012,(7):199-202
维经斯基作为俄共领导下的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肩负着指导中共中央维护国共合作的使命,但却遭到了国民党右派的极力破坏。维经斯基认为要维护国共合作,就必须联合国民党左派与右派进行坚决斗争,共产党只有掌握领导权并不断发展自己的力量,才能保证国共合作的长期性。共产国际命令中共放弃领导权,而维经斯基则指导中共不断扩大自己的实力。维经斯基的做法惹怒了俄共中央,声言要追究其个人责任,在俄共强大压力之下,维经斯基改变斗争策略,亲自策划了以维护国共合作、分化西山会议派为目的的国共上海谈判。  相似文献   

8.
导致中国农民长期受歧视的制度性基础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形成的二元社会结构。改革开放以来这种结构没有根本改变,而且又出现了农民因身份而受歧视的两个突出现象:一是因违法征地造成大批“三无”失地农民;二是在城市里农民工备受歧视。给农民“国民待遇”是中国政府应当履行的国际义务,为此必须切实采取下列两项对策:一是确保村民会议是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决策主体;二是中国农民工的权利不应低于国际迁徙工人的权利。  相似文献   

9.
凯尔森的纯粹法学力图否定形而上的自然法和法社会学,而对法进行封闭的纯粹实证分析.为此,其提出了一个用以解释法的效力的理由--基础规范.但基础规范本身是先验的逻辑假设,因而属于反实证的;并且基础规范也是非自足性的,仍需法的实效性作为条件.这就不可避免地将法律引向外部因素,从而消解了纯粹法学的初衷--"纯粹性".这是凯尔森纯粹法学在理论上无法圆融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10.
冯利华  李双兵 《唐都学刊》2006,22(3):149-153
《上清经》是东晋中叶继《灵宝经》之后出现的又一组重要的道教经典。东晋末至刘宋时期开始在江东广泛传播。目前学术界从语言的角度对道教经典进行研究的甚少。文章从词汇史的角度结合中古词汇的特点,就古上清经中的一些字面普通而义别的词,如“巾、建、格、夜”等作了具体考释,并从常用词研究的角度,对道书中的出现的常用词“巾、建”(著、戴)作了数据统计,说明道教经典在汉语史研究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正> 房山县石经山本名白带山,又名(?)题山,自唐以降,屡有石刻佛经瘗藏其中,故又名石经山。山麓有寺,名云居寺,始建于北朝,兴盛于隋、唐、辽、金时期。各代时有损坏,也屡有修葺,已历千余年。寺之东约三里许为石经山主蜂,海拔五百余米,山腰有著名的藏经洞,由南而北二列横置,鳞  相似文献   

12.
亲爱的读者: 在上次讨论中,我们尝试把历史上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划分为血缘单位、地缘单位和业缘单位这样三种类型。这三种单位之间,尽管不存在一条黑白分明的分界线,但基本上可以看出它们发展的阶段性来。在进一步讨论社会生活的领域和特征之前,我们想从另一个角度——社会观念的角度,对这三种社会单位再作一些考察。从观念形态上来看待社会生活,可以看出,存在着和上述社会单位的阶段性相类似的情况。这并不奇怪,因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充分认识了该阶段社会经济状况……  相似文献   

13.
吉藏的很多论著都引用过《涅槃经》“空与不空”的问题并有所讨论.其中,《大乘玄论》对“空与不空”的解读与其他著作略有不同.它将“空”与“不空”主要理解为断、常二见予以否定也不符合《涅槃经》的原意.若结合此前发现的《大乘玄论》与吉藏其他作品文本重复等方面的疑问,它的这种解读方式或许可以视作其并非是吉藏亲作的又一证据.  相似文献   

14.
郭士民 《创新》2015,(2):82-86,127
要对当今的中国知识分子有所认识,就必须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进行回顾。中国几千年的皇权专制传统,给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带来的影响是,既主动追求一种对政治的依附,同时又坚守着一种"兼济天下"的传统价值理想。随着科举制的成熟和完善,"志于道"的理想最终被"学而优则仕"的现实利益所掩盖,成为服务于君王的工具。今天,虽然市场经济已经重新形塑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但知识分子对于政治权力的依附心理仍然根深蒂固,成为公共层面的中国知识分子发挥作用的最大阻力。  相似文献   

15.
《东西南北》2013,(16):20-21
5月22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巴基斯坦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访问,其间在伊斯兰堡会见了刚刚在大选中赢得胜利,成为下届总理第一候选人的,巴基斯坦穆斯林联盟(谢派)领导人谢里夫。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的趋势需要两大法系教育方式的借鉴和融合,我国传统的法学教育方法需要吸收英美法系案例教学法的先进经验.实践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存在理念上的偏差,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案例教学法的本土化是传统法学教育方式的有益补充,而非替代品.  相似文献   

17.
徐峰 《北京社会科学》2015,(10):103-110
对“应得”概念的讨论可以追溯至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等人认为所谓“应得”是根据公民的“德性”分配公共职务,启蒙运动宣扬的自由、平等与民主等理念改变了“应得”的历史传统,它赋予公民以“自治”和权利意识,让人们意识到可以依凭个体的自主行动来“应得”社会的基本益品。当代正义理论家罗尔斯等人区分了“应得”和“反应得”,将超出个人控制、受运气因素影响的“应得”(如自然天赋、社会地位等)排除在分配正义之外。罗尔斯等人的区分深化了“应得”理论的思考。当代社会对“应得”的讨论还进一步扩展到人类与动物、当代人与未来世代以及民族国家和全球共同体之间。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分析《聊斋新义》系列小说的内容入手 ,结合汪曾祺本人的创作谈 ,讨论汪曾祺 2 0世纪 80年代的小说观念 ,尤其是他对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的理解 ,以及这些理解对其创作产生的影响。汪曾祺对“现代”的理解基本局限于现代派手法 ,如意识流 ;在他的创作中 ,传统与现代意识构成了一种相反相成的微妙关系 ,这一点也比较突出地体现在他对宋人笔记和唐人传奇的看法中  相似文献   

19.
复兴传统文化是国人面临的时代课题,然而对于什么是传统学界还需要进一步的思考。首先,从时间间距上看,传统分为传统意义上的传统也即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传统,以及现代传统也即在近现代形成的传统,前者区别于后者的特征在于其神圣性、源头性、等级性和根系性等;其次,重复传统有两种路径,一是回归源头的重复,二是前行的重复,而这两种方式都无法实现重复传统;再次,在对传统的解释方面,原本中心论认为传统是难以摆脱的,一切解释都无法脱离传统,述者决定论则认为传统是阐释者共同塑造的;最后,传统不仅仅是时间性的,也是空间性的,尤其在全球化时代,不同传统之间的横向流动是传统发挥效力的更显著的维度。因此,是否具有流通性成为传统能否流动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所谓尽头艳语就是指在内容上描写儿女柔情,而在语言表达上以质朴直截而近乎极致的词句。作为直质艳词的一种,其自成一格的魅力、亦正亦邪的特征在宋代就已受到关注及争议。清初明确将尽头艳语作为直质艳词中一种独特类型,加以标举,冠以尽头语、决绝语、透骨情语等名。其与婉约艳词相反相成,使轻薄归厚重,俚俗通大雅,决绝含忠恕,质语穷艳态,直语寄微言,尽语播远韵。这种特征的形成须有至情高格为依托,由大气真力来运转,既是成就其独至之妙的关键,也是其特征、渊源、价值、正变定位历来备受争议的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