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爱伦凯与中国1920年代女性解放思潮的关系是一种需要作多方梳理的复杂关系,对于我们理解此时期妇女解放思想和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爱伦凯形象的中国定位、爱伦凯的这种定位对中国1920年代女性解放运动的影响两个方面作了初步讨论,认为引进背景影响了爱伦凯形象的中国定位,被简化了的爱伦凯正面影响了1920年代中国新型男女形象的形成,负面成为世俗图景中“准”新男子和“准”新女子的时髦武器.  相似文献   

2.
马婷 《社会科学论坛》2006,(16):140-142
伊朗电影自20世纪初的开创,到90年代在国际影坛的崛起.本文试图通过伊朗电影<女人花>,以跨文化传播角度来探讨伊朗电影自身所负载的传播内容以及伊朗电影在中国的传播现状.  相似文献   

3.
20世纪20年代左右,基尔特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基尔特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三个阶段,其兴起与当时的国内背景和国际环境有关,其中,罗素来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主推作用.然而,由于基尔特社会主义理论本身及其在中国的传播均存在缺陷,加之当时国内形势迫切要求进行革命,具有改良性质的基尔特社会主义学说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因此,基尔特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最终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4.
泰戈尔诗学是泰戈尔对自然世界、人类社会、人的意识、文学艺术活动及其规律的审美性阐释。他的诗学是心灵表现的诗学、和谐统一的诗学、讲究韵律的诗学。泰戈尔诗学在中国的传播以翻译介绍和学者研究为主要途径,在20世纪20年代泰戈尔访华前后的译介和学界的论争,催发了泰戈尔诗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20世纪80、90年代,泰戈尔诗学的传播获得极大的发展。进入21世纪,两套"全集"的出版和相关专著问世,标志泰戈尔诗学的传播走向深入。泰戈尔诗学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映现了20世纪至今百余年中国社会文化的演变和发展。泰戈尔诗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参与了中国现代诗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5.
伊朗电影自20世纪初的开创,到90年代在国际影坛的崛起。本文试图通过伊朗电影《女人花》,以跨文化传播角度来探讨伊朗电影自身所负载的传播内容以及伊朗电影在中国的传播现状。  相似文献   

6.
张恨水的<啼笑因缘>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的一大神话.在这一神话的打造中,媒体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报社、出版社、电影公司相互联手,形成了<啼笑因缘>的多重立体传播.且整个传播过程精彩纷呈,既有精心的策划与包装,又有不期而至的新闻点.这一切构成了该作火热出炉的壮观场景.  相似文献   

7.
李玲 《学术界》2006,(1):215-219
爱伦.坡致力于哥特小说的创作,以哥特小说来表达他对人生产生的一种恐怖、幻灭的心理。本文指出哥特小说充斥着神秘、阴森、恐怖的气氛,爱伦.坡则强调在小说创作中场景的设计、描写,气氛的营造来达到表现主题的目地,二者结合,使坡的短篇小说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悲剧色彩。最后具体分析爱伦.坡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探讨爱伦.坡哥特小说所反映的心理世界。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形式主义和美国19世纪著名作家、批评家爱伦·坡的文学理论存在不少相通之处,而爱伦·坡的恐怖短篇小说更是典型地体现了俄罗斯形式主义的主要观点.从俄罗斯形式主义剖析爱伦·坡恐怖小说的体裁、地点、视角、人物塑造和情节,不仅为研究爱伦·坡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而且还能更清晰地看到爱伦·坡对哥特小说所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由史料考察,20世纪20年代苏俄教育导入中国的主体为早期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走出国门的记者、留学生和来华的苏俄人。该时期苏俄教育的传播具有四个方面的显著特征:苏俄教育的传播是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密切联系的,苏俄国家的政治、经济的宣传影响教育的引入,当时中国接受和传播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是各取所需来传播的,只是初步导入苏俄教育。  相似文献   

10.
胡一峰 《学术研究》2012,(4):113-120,160
波格丹诺夫是与列宁同时代的俄国思想家.长期以来,波氏思想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影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既没有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没有被纳入其他思潮的谱系之中,成为一种“沉没的声音”.通过系统发掘和梳理史料,可以发现,施存统、周佛海、张伯简等人对波氏的政治经济学思想进行了大量的译介和传播,而以陶希圣为代表的“新生命派”在社会史论战中也大量运用了波氏思想.波格丹诺夫的政治经济学思想对中国近代思想史影响非常之大,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许多学者构建中国社会史、社会发展史话语体系和判定中国社会性质的重要理论依据,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影响至深.  相似文献   

11.
艾伦·伍德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对经济和政治的连续性的分析,以民主为切入点,借鉴古雅典经济民主和政治民主相统一的洞见,揭示了资本主义民主的虚假性。伍德的观点既有助于我们认识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也有助于我们从经济民主和政治民主相统一的维度重新思考社会主义民主,建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相似文献   

12.
自20世纪中叶以来脱口秀节目逐渐被大众接受并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喜爱,《艾伦秀》是美国最受欢迎的脱口秀节目之一。预设是语言学,特别是语用学中一个重要的日益引起人们关注的领域,由于自身的特点及功用,预设经常被大量应用于脱口秀节目中。从语用预设的角度分析脱口秀节目的语言运用,指出了四种语用预设在脱口秀中的应用和语用预设在脱口秀中的功能,以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脱口秀语言。  相似文献   

13.
姜霁青 《北方论丛》2015,(1):134-137
埃伦?伍德批评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新左翼在理论上日渐背离经典马克思主义,其中以普兰查斯、拉克劳与墨菲、后现代主义最为典型。在她看来,普兰查斯过分抬高了意识形态与政治的重要性,其理论中存在诸多矛盾与混乱,并具有很大的危害;而拉克劳与墨菲的理论中存在诸多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误读,其“激进民主”方案也缺乏可靠的社会根基,政治策略本质上是一种改良主义;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其理论逻辑混乱,政治主张亦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并可能导致严重后果。伍德批判的出发点在于捍卫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地位,其中贯穿着马克思主义思维方法,但在有些问题上批判过于笼统,分寸上也不是很适当。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发展的政治基础——以人民民主为中心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发展离不开中国政治在其中的作用。在中国的政治逻辑中,人民民主既是国家的形态,也是国家的目标。它多维度地定义和规范着国家的结构、运行与发展,从而使中国的国家与社会生活既遵循民主与现代化要求,又遵循中国的自我意志。只要中国能够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下,以人民民主为取向,时刻保持政治与经济的有机互动,自觉地进行政治建设,推进民主发展,中国的未来发展不仅不会引发政治问题,相反还能从中国独特的政治体系中获得有效的动力和保障。原因在于:一是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已完全迈入现代化的轨道,已成为一种不可逆的发展;二是中国的政治体系具有现代性,而且其本质上是开放的,因而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发展性,否则,中国是不可能创造今天这样的发展局面的。  相似文献   

15.
我国经济体制转型:基于国内外研究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型。总结国内外学术界对我国经济改革和体制转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国外学者从西方的视角分析了我国经济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并对我国经济发展前景作了展望和预测,国内学者则对诸如计划经济体制何以建立及其利弊得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以及我国渐进式改革道路的合理性和缺陷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但这些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缺乏对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直接对比研究、没有把我国经济体制转型放在东西方经济制度变迁和政策调整的背景下进行考察、缺乏对我国经济体制转型的综合性研究等。  相似文献   

16.
辛亥革命是二十世纪中国一次历史性巨变,对其后百年中国的政治建设影响深远。中国近代化道路艰难探索的历程也是中国宪政曲折发展的历程,辛亥革命之于中国宪政建设具有重大实践和理论意义;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文化建设影响深刻,表现在辛亥革命对中国封建政治文化向民主政治文化转型和对中国法律向近代化转型发挥的重要作用;孙中山与辛亥革命之于国家统一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国共两党应继承中山精神,共谋祖国统一大业。  相似文献   

17.
在党的十八大上,胡锦涛以"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为主题,对当前的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部分做了精辟有力的论述。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外交部分的阐述,准确分析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确定中国的身份和责任,并在此基础上指明中国新时期的外交理念和外交策略。这勾画出中国外交战略的新蓝图,为正在稳步发展的中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报告中还包含了诸多新提法,如反复强调反对战争和暴力,主张和平与发展;强调中国"负责任大国"的身份及其自觉自律;处理国与国关系的新理念;加强公共的人文外交等,值得人们关注和深思。  相似文献   

18.
文化外交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甫 《理论界》2014,(2):48-51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实力的上升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面对中国的崛起,一些西方国家发出了不良言论,"中国威胁论"、"中国新殖民主义论"、"中国傲慢论"等歪曲中国发展模式的论调甚嚣尘上,并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不断出现新的内容。打造中国的文化外交战略,通过文化交流引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理解,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对和平发展的中国意义重大。文章通过回顾中国文化外交的发展历程,理清了中国文化外交的成果,同时分析了中国文化外交发展中的不足之处。笔者认为,未来中国必须评估文化外交战略资源,做好战略分层,充分运用中国文化资源的多元性和丰富性,结合中国整体外交布局,构建系统的文化外交战略。  相似文献   

19.
家庭养老是现阶段我国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我国的农村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家庭养老功能呈现出不断弱化的趋势,针对这一趋势分析原因并提出可行对策是为中国梦的实现凝神聚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中国的对朝鲜政策走向置于2012年朝鲜新领导人上任后,朝鲜新形势对中国影响的背景下进行分析,通过中国目前对朝鲜政策背景、基本内容梳理,从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来探讨中国对朝鲜政策走向。新现实主义主导中国对朝鲜政策的国家利益关系,新自由主义主导中国对朝政策的国际合作。未来中国通过国家利益、国际合作机制使其在中朝关系中占有影响力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