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燕燕 《学术探索》2012,(7):130-132
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关键性起义之一,标志着中国人民军队的创建。在南昌起义的开始到结束都受到国际因素尤其是联共、共产国际的影响,甚至有些国际代表对于南昌起义的打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共产国际并不十分清楚当时中国的国情,但是他们在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红军建设方面所取得的经验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和军队建设有很大的帮助,本文将就南昌起义中的国际因素尤其是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影响进行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2.
1926年贺龙率军参加北伐战争,因战功卓著,部队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在此期间,贺龙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反对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1927年8月1日,贺龙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南下途中加入中国共产党,并遵照党的指示,前往湘鄂西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组建工农武装。  相似文献   

3.
南昌起义后,起义部队实行向广东进军的战略.这一战略方向的确定与共产国际、联(共)布对广东根据地的高度重视密切相关.大革命初期,鲍罗廷致力于协助孙中山建设和巩固广东根据地;国民政府北伐决策时,共产国际、联共(布)出于担心国民军离开广东根据地而设法阻止;其后,为避免远离广东根据地又反对过度向北推进.随着武汉国民政府东征蒋介石,共产国际、联共(布)抓住此机会,提出利用张发奎部在南昌发动起义,随后起义部队按计划迅即向广东进军.  相似文献   

4.
受形势背景、政治环境、思想认识等因素影响,各个历史时期建构起了关于南昌起义的不同历史叙事框架与叙事话语,形成了各个时期关于南昌起义不同的历史认知与历史评价。其总的趋向就是,历史越往后,历史评论者就越把南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放置在更长的历史时距、更宽的历史场域来看待和评价,对它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的认识就越客观全面。其历史启示就是:历史场域的变化必然导致历史叙事框架的变化,并由此导致历史评判标准的变化;而任何历史评论都必须慎重,必须考虑到历史的涟漪影响,必须注重从更宽广的历史时距来观察,而不能在当时就盲目地下结论。  相似文献   

5.
曾成贵 《江汉论坛》2002,3(9):55-60
共产国际在中共制定上海三次武装起义指导方针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问题,长时期以来缺乏具体研究。本文主要根据近年传入我国的有关联共(布)和共产国际档案,复原了史实,厘清了关系。本文认为,第一次起义中,以资产阶级为主体,共产党只从旁参加暗中指导的方针,是在共产国际特别是在远东局的指导和参与下形成的。共产国际执委会第七次扩大全会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帮助中共在发动第二次起义中,初步形成了争取领导权、夺取政权的指导思想。总结前两次起义的经验和教训,并通过贯彻共产国际新决议的精神,中共正确地制定出了通过独立自主的武装起义,夺取政权,建立以共产党为领导的、工人阶级为主体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指导方针,取得了上海第三次起义的胜利。纵观整个过程,共产国际所起的作用,有正有负,正负交织。其正确的根源和正确的程度,取决于他们对中国国情了解的状况,和他们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活泼地而不是教条地运用于中国革命的状况。  相似文献   

6.
在世纪之交的历史关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领导全党全国人民经受住了邓小平同志逝世、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特大洪涝灾害三次严峻考验,不断进行新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开创工作的新局面,显示了驾驭全局和各种复杂局面的卓越才能。实践表明,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是一个成熟的能够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在跨世纪的新征程途中,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的坚强领导集体。  相似文献   

7.
物质利益思想是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的重要思想之一。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新的实践中把对马克思主义物质利益观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给人民看得见的日益增长的物质利益;保护社会各阶层物质利益,处理好各方面利益关系,调动起多方面积极性;多渠道、规范化地谋取个人收入;物质利益分配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是中国革命史上有着重大意义的两次起义。这两次起义相隔的时间很近,空间距离也不远,两者之间有密切联系。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都与中共中央布置的湘鄂赣粤四省暴动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四省暴动的大框架下,两次起义在战略上有着互相支援、互相响应的作用。另外,中央曾指示南昌起义部队调兵支援秋收起义,原定参加南昌起义的部分部队参加了秋收起义,两军在井冈山会师前曾有联系,两次起义保留力量历经几个月的艰苦转战后,最终在井冈山汇聚成一支新力量。  相似文献   

9.
唐富灵 《理论界》2009,(12):212-213
美国总统大选并非只是民主与共和两大党的竞技赛,还存在着不被公众注意的其它政党参选,除两大政党之外的其他参与竞选的政党统称为“第三党”。美国历史上第三党的数量惊人,但由于受制度性障碍、自身问题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它们都没有在大选中获得成功。尽管第三党无法赢得大选,但是它们仍然是影响美国政治的重要力量:首先,第三党的存在有利于美国政治稳定。其次,第三党是影响大选结果的重要因素。再次,第三党能够促进国家政策的合理化。  相似文献   

10.
陶晓颖 《理论界》2005,(2):37-37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发展为基本线索,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关系,对于深刻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对于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自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13年中,充分展示了理论创新的非凡品格,从三个层面上进行了理论创新,并取得了巨大的理论成果。即,丰富和完善了邓小平理论,构建起完整系统的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在完善邓小平理论的同时,特别是在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具有完备理论形态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它是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理论创新的最伟大成果。  相似文献   

12.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坚持以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中心 ,着眼于对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 ,不断提出新课题 ,解决新矛盾 ,总结新经验 ,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实践上作出了重大贡献 ,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建立“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的战略思想,是我们党的第三代领导深刻把握中国国情,洞察世界形势所做出的重大科学决策和战略抉择。贯彻“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的战略思想,必须正确认识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和潜力,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切实加快我国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14.
魏焕信  朱健 《东岳论丛》2002,23(5):14-17
把握理论定位 ,重视正本清源 ,遵循理论本性 ,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在领导全国人民胜利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 ,极大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 ,进行伟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基础、前提和起点。  相似文献   

15.
张建德 《东岳论丛》2003,24(1):10-12
深入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 ,回顾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 1 3年我们党执政的历史和实践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执政兴国的基本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必须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 ;必须始终坚持和解放生产力 ;必须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必须始终坚持执政为民 ;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 ,西方新的政治分析框架 ,即治理和善治理论 ,开始变得日益引人注目 ,并被认为是替代传统的政府统治理论的新思想。随着我国不断加速融入全球治理进程 ,善治也终将成为我国公共管理模式的必然选择。善治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着一定的制约与依存关系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的带全局性、根本性的重大课题 ,其本质内涵在于立足国情实际、从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时代要求出发 ,不断培养提升党在执政实践中的谋略与制胜能力 ,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创造坚实的基础。本文在分析善治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在逻辑联系的基础上 ,提出了善治理念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路径选择 ,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也是我国走向善治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创新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特别强调的重要思想 ,其中科技创新是关键。科技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途径和标志 ,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心环节 ,是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强大动力 ,是民族振兴的重要条件和根本保证 ,必须加大我国科技创新的力度  相似文献   

18.
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邓小平发展思想的丰富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玮 《东岳论丛》2001,22(5):24-26
邓小平发展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在推进改革开放、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进程中 ,坚持并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发展思想 ,促进了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人权思想不但继承而且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人权理论,因而表现出其鲜明的个性和特色.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人权思想具有前瞻性、开拓性、创新性,推动着中国人权事业胜利前进.  相似文献   

20.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的十年苏维埃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奋斗进程中一个艰难而又亮丽的重要历史阶段.中国的十年苏维埃运动,是从共产国际和联共(布)"移植"过来的,但也有中国共产党的创新.最早提出"把苏维埃移植到中国"主张的是斯大林.率先在中国打出"苏维埃"旗帜的是毛泽东.共产国际、联共(布)对中国苏维埃运动的指导,既有重大功绩,也有重大失误.历史的启示告诉我们: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不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对于外国的体制、机制和经验,既要借鉴、吸纳,又要选择、慎取.重要的是建构和完善自身内生演化的体制和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