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钱伟长教育思想的渊源,一是钱氏家族的传统和浓厚的家庭文化氛围对钱伟长的熏陶,二是清华大学、多伦多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的名校文化及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叶企孙、吴有训、马约翰等前辈科学的教育思想对他的影响。钱伟长教育思想的形成是中西方先进文化交融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为深化全球教育视野下的中国教育改革,解决中国教育改革当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探索未来全球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中国教育在世界的领导力,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西南大学、"全球教育50人论坛"、清华大学民生经济研究院联合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社会与金融研究中心、西南财经大学资本市场研究院及小平故里书院在西南大学举办"第三届全球教育50人论坛"。大会以主题报告和分论坛讨论的形式进行。主题报告以国际视野中的中国教育和全球教育创新前沿为主题,深入探讨了全球教育创新背景下我国教育改革的路径与目标;分论坛以大学治理与全球教育创新、科技革命与全球教育创新为主题,对大学治理、科技革命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等进行了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1920至1930年代清华大学的教学资料与校史资料的搜集与整理,阐述了清华大学培养"通才"的教育宗旨,并且梳理在这一宗旨下文学教育尤其是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呈现出的特征。首先,本文论述了当时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等一批教育家的"通才教育"理念,阐述在这种理念影响下文理并重的学程设置的建立过程;其次,分析了清华大学文学课堂的三点重要特征:贯通古今、融汇中西、引入新文学;最后,分析了课堂内外相结合、学术专业性和写作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及"师生从游"的学风,以及主要校园文学社团与期刊的情况。这种梳理作为历史对照,可以更好地审视当下文学教育的意义,重新确立文学教育的时代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4.
“教授治校”是清华大学历史上具有鲜明特色的教育管理模式,它的确立是与梅贻琦的努力与支持分不开的。这种管理模式推动了二十世纪30~40年代清华大学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时至今日,依然值得我们从教育管理学的角度研究之。  相似文献   

5.
浅论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的文化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贻琦的通才教育思想是其大学教育思想的核心.在担任清华大学校长的17年间,他大力倡导并努力实践通才教育思想,创造出清华校史上的"黄金时代".撂寻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形成的文化取向,能使我们更加全面和深刻地认识和把握梅胎琦通才教育思想的精神和实质,为教育思想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来源于广义的教育实践,并成功地把握了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去招导实践,他的教育理论既丰富又自成体系。他的(帕夫雷什中学)等著作系统、完整地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苏氏认为教师的教育劳动的独特之处,是为未来而工作。校长和教师的崇高使命就是设计和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一思想像一条红线贯穿在他的教育思想始终。他曾说“今天在孩子身上所培养起来的,要在几年之后,甚至几十年之后才会成为一个成熟人的公民性、道德的精神面貌的因素。”“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  相似文献   

7.
周孝正 《21世纪》2001,(1):15-16
人的教育 还是人才的教育 对于出国留学的年龄问题,我是这样考虑的:国外发达国家的教育主要是人的教育,我们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主要是人才的教育。这里的区别是:人家认为人首先是应该是一个人,其次才是个人才,所谓人的意思是:要有独立、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他是一个人,具有人的基本素质,能够享受当代文明所创造的文明成果。而人才是让人用的,他会说,我干嘛要当人 才让你用呢?所 以说,中国的人 才教育确实有一 定的偏颇。 我们大学教 育中的人文教育 很落后,社科人 文是改革开放以 后才恢复的,包 括我什]中国人民 …  相似文献   

8.
教育本质新探——兼论人的本质及其与教育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的本质是建构人的主体素质,丰富人的主体性,完善人的本质。教育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延展。劳动实践是人存在的根据;使用和制造工具的主体特征是人的本质特征,是人区别于他物的最后根据。“人是工具”,科学技术是人类活动的工具性的集中体现,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开启人的主体(工具)潜能,培养人的主体生产力素质,以达到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康德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他对教育也有较为深刻的研究,他的教育思想直到今天依然有很重要的价值。康德从人的存在方式出发,认为人是唯一需要接受教育的动物,教育一方面限制人的野性,另一方面教导人认识至善,这种教育是一门艺术,是一种世代的文化传承,康德的教育思想更多的将教育的目的引向了对人的启蒙,认为人应该学会运用理性进行思考,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当代教育。  相似文献   

10.
教师教育首先是人文教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教育的灵魂应该是“功在做人”,而人文教育的功能恰恰是使人成为人。教师教育就是培养教师,培养教师能够实现教育的终极目的——教人做人。教师要教人做人,自己必须首先成为人,而要成为人,则依赖于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是与人类的自我尊重、自我反省、自我关怀直接相关的教育,他使人们了解了世界,了解了祖国,了解了人类,了解了自己,了解了对社会的责任,从而使每一个人能够超越自己的个人利益,发展公民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他能提高人们的思想格调,智力修养,纯洁人们的情趣,使人们超然物外,高瞻远瞩,最终获得造福人类社会的道德自觉,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孙兴运 《社区》2012,(29):64-64
局长经常教育身边的人说:“人要活得有点品位,不要整天浑浑噩噩的,庸俗得像根草。” 局长这样教育大家是完全够资格的,他本人就是小城里才华横溢的人物,各位同僚对他都敬畏三分,人称他是局长的局长。  相似文献   

12.
徐特立是中国近现代卓越的教育家,不少人认为他与陶行知齐名,同为当时教育界的泰山北斗。徐特立由一个乡村塾师成为长沙教育界的"长沙王",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和经历了复杂的教育实践。早期徐特立就是抱着教育救国的宗旨,虽然教育救国的目的没有达到,但他所倡导的教育思想和进行的教育实践是很丰富很有价值的。本文就徐特立前期即1927年离开湖南前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进行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张楚廷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杰出的大学校长。张楚廷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是紧紧围绕着一个核心:人;两个基本问题:课程与教学展开的。他的"人观"和关于人的发展的论述,以及他对大学诸要素及其关系的深入剖析,形成了他独特的大学和大学建设观。  相似文献   

14.
范寿康的《教育哲学大纲》是中国学者写的第一部教育哲学著作,书中较为详细地阐述了其教育伦理学思想。范先生借鉴了康德和纳托普的哲学和教育哲学思想。他认为教育是将现实的人提高到理想的人的活动,因此与伦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他明确提出将人生观作为教育目的的依据;伦理学对于人生观的规范应该是主观与客观的结合,伦理形式的规范是先验的,而伦理内容的规范是经验的,其核心是"个人的完成"和"他人的福利"。这些教育伦理学思想对重塑道德教育的中价值秩序、化解道德教育中的冲突有极大启示。  相似文献   

15.
2012年4月13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和清华大学共同主办的"高等教育学校文化育人研讨会暨第五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会议",在清华大学开幕。来自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全国10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领导、专家以及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围绕“加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推进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等议题展开研讨,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同志出席会议并做了讲话。  相似文献   

16.
梭罗是十九世纪美国卓越的哲学家和作家,他的教育哲学思想对美国社会的民主与进步产生了极大影响。在学校管理中,他融人“做中学”思想,并率先采用“方案”教学;他倡导大众教育,即简化物质生活、丰富精神生活;梭罗崇尚思想独立,反对迷信权威。他的教育哲学思想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1923年2月,张君劢在清华大学作《人生观》演讲,这引起科玄论战的演讲及其在随后近一年的时间里,张君劢为回应以压倒的优势扑面而来的科学派的辩难所作的文字,虽在当时不合时潮,但在今天却为更多的从事中国文化研究的人们所看重。这里,仅从张君劢对主流教育思想批判的角度.谈谈这位一点也不比他的论战对手稍减对中国科学发展之热心的文化学家对科学教育的批判,以引出对今天我国教育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出于对未来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高度负责的使命感和危机感,池田批判了教育日趋功利化带来的两大弊端:一是教育的工具化;二是教育内容的实利化;同时他把造就学会知识、拥有智慧、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培养良心的人和如何学会做人,作为创价教育的终极教育本质观。  相似文献   

19.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及其在北京大学的践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强调美学在学校教育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他从教育方针的层次上,形成了德、智、体、美四育并重的教育思想。他把美育又称作美感教育,使之激发、陶冶和完美人的高尚感情,达到美与善的和谐的统一。他认为人具备高尚的思想情操,即健全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就能够有探求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所以主张科学与美术并重,认为两者是相互补充和相互推进的,同为新教育之要纲。蔡元培积极倡导美育,不仅是为共和培养健全人格的人才,而且也体现他对社会进步的关注。他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和“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就是针对时弊的、有积极意义的进步主张。  相似文献   

20.
清末举人刘菊初先生是柳林县薛村镇高红村人,他出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亲历了新旧政权的变革交替。先生毕生投身教育事业,辗转执教于柳林、离石、平遥、兴县等地,后创办了贺昌中学并连任校长直至75岁离世,为吕梁山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著名的革命人士贺昌、刘墉如、牛荫冠,教育家辛安亭等皆受业于他。先生倡导的基本教育思想,一是教育兴国,教师以教育为天职;二是学生学有所成;三是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这些教育思想至今仍有其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