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末时期,安徽淮河流域水旱灾害频发,对该地区的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秩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主要包括对农作物的破坏,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损坏,对农业劳动力的伤害,造成农业人口的大量流动,扰乱正常的农村经济秩序和农村社会秩序混乱动荡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孟宝跃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5):7-11,18
在唐朝,楷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法度森严是其总的特点,楷书在法度化的同时也出现了整饬化的倾向,表现为过于整齐而失之生动。学界对唐楷法度化方面的研究已较深入,而对整饬化的认识却相对不足。探讨唐楷整饬化的原因有利于进一步明晰对唐楷的认识。从唐代的儒学、帝王以及教育科举制度等方面探讨唐朝社会因素对唐楷整饬化的影响,以期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唐代楷书。 相似文献
3.
浅析唐朝社会的别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志胜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2(5):91-94
唐朝别墅亦称别业、别馆。在继承前人广建园林别业的基础上,唐人(主要是贵族官僚)在城内、野外建立了大量别墅。唐人在入仕前、为官中、致仕后皆与自己的别墅息息相关,是他们读书科举、自娱游乐、修道习禅和疗养归宿的地方。唐代别墅也具有一定的管理规则。 相似文献
4.
水旱灾害、水利投资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良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5):136-142
基于粮食主产区与非主产区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水旱灾害、水利投资等因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研究显示:水旱灾害、水利投资、农业劳动力等因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在粮食主产区与粮食非主产区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水旱灾害对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的影响大于粮食非主产区,旱灾和水灾都对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产量造成显著影响,而在粮食非主产区,旱灾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较大,水灾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较小。在粮食主产区,提高有效灌溉率、除涝率可以有效增加粮食产量,但在粮食非主产区,有效灌溉率与粮食产量之间的关系不显著,除涝率与粮食产量负相关。劳动力在粮食主产区对粮食产量的产出弹性为正,但在粮食非主产区,劳动力对粮食产量的产出弹性为负。农业机械总动力与粮食产量的关系在粮食主产区不显著,而在粮食非主产区,农业机械总动力对粮食产量的产出弹性为负。 相似文献
5.
最近30年水旱灾害对中国大陆地区粮食减产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粮食减产是水旱灾害对中国粮食生产最直接的影响。文章通过建立粮食减产率和减产量计算公式,设定水旱灾害造成的粮食减产等级划分标准。首先,分析中国大陆地区最近30年农作物水旱灾害受灾面积、成灾面积情况和在不同省、市、自治区的年均分布情况;然后,分析中国大陆地区最近30年粮食水旱灾害受灾率、成灾率、减产率、减产量情况和在不同省、市、自治区的年均分布情况;最后,提出防治水旱灾害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范香立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6):74-79
文章根据考古资料与传世文献,从水旱灾害的角度,探讨两汉农田水利的发展.频繁的水旱灾害造成农业欠收、百姓饥馑流离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动荡.为了降低水旱灾害程度,保障农业正常生产,两汉鼓励兴修农田水利工程,并取得相当的成效. 相似文献
7.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28-32
清代,地处徽州南部的歙县,山谷交错,河川纵横;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的影响,降雨集中;大规模山地开垦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使得水旱灾害频发且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水旱灾害的发生对徽州社会产生多方面影响,严重危害了农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造成了农田和农作物不可估量的损失,对当地民风民俗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因此,政府和民间一并采取救荒措施,缓解水旱灾害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8.
张宏梅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6(4):126-127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又是非常开放的一个历史时期,唐朝的开放使中西经济文化交流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本文就此时期中西使节、商贾、僧众的相互往来,海陆交通的扩展,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影响等,作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江淮地区频发水旱灾害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崇旺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0(6):107-113
明清时期江淮地区水旱灾害的频繁发生是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过渡性的地形、气候、水系造就了江淮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自然孕灾机率本身就很高。不合理的经济开发活动又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诱发和催化了水旱灾害的频繁发生。而围绕水利设施使用所产生的水事矛盾,又加剧了水旱灾害的频发和灾情的蔓延。 相似文献
10.
11.
陈明光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22(2):59-67
唐朝前期实行统收统支的中央集权的财政管理体制,地方政府完全没有财政收支自主权,中央对地方政府的财政监督主要是派遣御史台官员、监察使臣、以他官摄御史出巡进行事后监督。由于财政监督的法制依据比较健全,地方官员的财政违法行为较为少见。肃、代时期,财权严重下移,中央对地方政府的常规财政监督陷于瘫痪。其后唐朝以实行两税法为契机,建立中央与地方划分收支、定额管理的财政管理体制,中央对地方财政的监督依据、监督执行主体、监督范围相应发生了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12.
均田制与唐朝的强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仁云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5(5):32-33
唐初为巩固统治而实施均田制.长期战乱造成的土地荒芜为均田制提供了可能,强大的中央政权为推行均田制提供了保证.均田制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巩固了唐朝的统治基础,也加强了唐朝的军事力量.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唐朝廉政立法的主要内容,并对其得失进行了评价,从中得到了有益的借鉴,为我国当今的廉政法制建设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唐诗在唐朝的传播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岳芬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9(4):48-53
唐人已有很强的传播意识,他们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形式传播唐诗。手抄是唐诗在唐朝时最主要的传播方式,题壁是唐诗发表和传播的另一主渠道,歌伎演唱使诗歌走向市井,走向民间,而选编诗集以及刊版印行则保证了唐诗得以跨代流传。 相似文献
15.
唐朝科举制度作为唐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方式,从考试的内容与形式以及考试的选拔方式来看,唐科举制度有着自身的优势与特点。而当前高考制度在内容、形式及选拔方式上存在着不足与缺陷,为了改善现状,就要对唐朝科举制度进行深入研究,从中探求出高考改革之道。 相似文献
16.
在唐文宗到唐昭宗年间南诏与唐朝且战且和,直到唐朝、南诏灭亡,在这个时期,唐朝与南诏的关系仍然是一种隶属关系。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来看,虽然双方也试图建立一种稳定的友好关系,但是历史的发展已经需要重新寻找平衡点,所以唐朝与南诏在最后的博弈中,双方都耗尽了各自的实力,随着双方的灭亡结束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契丹在唐朝时期可分为外蕃与內蕃两部分。在唐朝羁縻统治下的契丹八部称为外蕃契丹,被唐朝编入户籍独立于八部之外的契丹部落是为內蕃契丹。根据北方政局的变化,唐太宗对外蕃契丹建立羁縻州府加以安抚。唐高宗与武则天在此基础上,采取武力镇压与实行质子制度。唐玄宗在前任统治者的基础上与外蕃契丹进行和亲,同时在其内部任命衙官分割联盟长的权力。唐朝将內蕃契丹编入到国家户籍当中,承担租庸调等义务,并在适当情况下采取移民政策,与外蕃契丹保持分离。这样既能发挥外蕃契丹保疆扩土的职能,又能起到分化契丹族整体势力的作用,最终壮大唐朝的实力。 相似文献
18.
任维钧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10,11(4)
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产生了多方面、多层次的影响.在经济方面,导致了北方经济的破环,影响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在政治上,安史之乱与唐后期的藩镇林立、宦官为祸、边关告急的局面有着深刻的渊源. 相似文献
19.
艾新军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3)
晚清时期灾害频发,尤以水、旱灾害为重,郑观应将水旱灾害的发生与战争等人为因素联系起来。针对水灾,郑观应提出筹巨款、采西法、选治河之官等举措。针对旱灾提出开沟洫、使用水粪浇灌、多种树木的方法。郑观应的防治水旱灾害思想具有继承传统、采用西法、标本兼治等特点。但他却忽略了两个重要的问题--国内环境和制度。郑观应所处时代面临严重的内忧外患,他的防治水旱灾害思想在当时缺乏生长的土壤,所以其所提出的举措在当时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侯江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6):155-161
一定时期的政府职能就是政府满足社会需求的结果。纵观唐朝,在继承重农职能的同时,政府权力开始了部分适度剥离,从原先的全方位对社会经济的强烈干预到逐渐退出尽量使经济自主运行。唐朝政府职能方式的转变由微观管理、直接干预开始转向采用宏观调控、间接管理。政府职能在一个不断连续调整中逐渐优化,但仍就存在着职能的缺位和越位。 相似文献